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0节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棉花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

  “除了汉武帝,还有相关记载吗?”

  陈景恪颔首道:“有,王莽时期四月天降大雪竹柏冻死,这个记录陛下应当也知道。”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可太知道了。

  史书的评价是,王莽失德天降灾祸。

  “其实王莽时期,正处在寒冷期加剧的节点,等光武帝继位气温略有回升……”

  啊这……朱元璋有些无语。

  如果是真的,那王莽也太倒霉了吧?

  “但也只是略有回升,并未真正进入温暖期,整个大气候依然偏冷。”

  “甚至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汉殇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降雨。”

  “汉安帝继位后,更是下了一场更大的雨,波及从关中到冀中大片区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冬小麦的播种都受到了影响……”

  “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干旱……干旱过后又是半年的大雨……”

  “之后这种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出现……”

  “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陛下派人一查便知。”

  朱元璋没有说话,不用去查这事儿他知道,后汉书记载的很清楚。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寒冷期达到了巅峰……”

  “史书有记载,曹操派曹丕去广陵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

  “因为淮河结冰,练兵不得不终止。”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关于淮河结冰的记录。”

  “但,臣以为之前必然也有相关记录,只是大量书籍毁于战火,相关记录也消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开始由寒转暖……”

  “极端天气越来越少,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回升……”

  “到了隋唐时期,温暖期恰好到来……”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吐蕃,也得益于此。”

  “整体气候变暖,高原上的冻土开始融化……”

  “生长出了更多的草木,能喂养更多牲畜。”

  “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庄稼的产量也增高了……”

  “食物增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吐蕃崛起固然有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的因素,但气候条件为他提供了基础。”

  “南宋时期,温暖期进入了尾声,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朱元璋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陈景恪的推测是真的,温寒变真的存在。

  南宋是温暖期尾声的话,那大明岂不是……

  陈景恪郑重点头,道:

  “大明即将面临多灾多难的寒冷期。”

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

  “大明现在正处在新一轮温寒变的过渡期……”

  “气温比之隋唐时期已经凉了许多……”

  “随着时间流逝,最多不过百年,将会彻底进入寒冷期。”

  “汉朝时期的极端天气就会频频出现……”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书,定然可以从蛛丝马迹里,看出这种变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就相信陈景恪的话。

  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也让他不敢无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运气也不好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但大明面临的局势,比汉朝还要恶劣无数倍。”

  “我们的人口比汉朝时更多,负担也就更大。”

  “汉朝时期因为王景的治理,黄河水患还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臣以为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布局。”

  朱雄英也是一脸凝重,他已经彻底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怀疑过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语,感情上他比较倾向于相信陈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诉他,证据还不够。

  主要是周期太短了,很难说是周期变化,还是异常气候。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证据不足,但没办法啊,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华夏历史确实足够长,可秦朝时期那几场大变故,几乎将先秦史书毁灭的七七八八。

  他只能拿汉朝之后的史书记载当证据。

  咦,不对,好像还有个东西可以作为证据。

  他连忙补充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用来佐证温寒变,且可以查到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

  朱元璋问道:“哦,何事?”

  陈景恪说道:“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温度高的地区……”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书,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关于大象的记载就比较少。”

  “这是因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迁了。”

  “隋唐时期温暖期到来,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关中乃至山东河南地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现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动区域,已经南迁到了荆襄一带。”

  “而且随着气候变冷,还会进一步南迁,最终退缩到云南一带。”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个时期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很多,大概率就是温暖期。”

  “鲜有这两种动物的记载,就说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没猜错,这种突然变少和突然增多,间隔的时间应该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间。”

  虽然寒冷期到来,并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迁走。

  但残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杀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对这两种生物的记载,相对比少上许多。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数量很多,百姓饱受其害。

  否则不会因为驱赶,就‘天下大悦’。

  如果陈景恪说的规律是真的,那通过大象和犀牛出现在史书里的频率,确实可以判断温寒变的真实性。

  不过他并没有说信还是不信,而是问道: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首节上一节110/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