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幕开始播放古法造纸的步骤。
【首先,我们要去山上砍点儿竹子,然后把竹子弄成长短一样,敲击有竹节的地方,方便腌制和做螺。】
“腌制?”
嬴政愣了愣。
“这又不是吃食,腌它作甚?”
一旁的扶苏想了想道。
“父皇,想必是要将竹子泡软,泡烂吧。”
“毕竟寻常的竹子过于坚硬,让其变成纸张那般柔软,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嗯。”
嬴政点了点头:“若是不想办法弄软,那跟竹简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
【在腌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石灰放入,石灰遇水后产生大量的热,并且石灰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大概需要腌制至少半年以上。】
【然后把腌制好的竹子打捞上来,是不是像腌咸菜?】
【这个时候,池子里的水颜色也发生了变化,接着把腌好的竹子放到水碓作坊,打开水闸后,让水车转动起来,将竹子捣碎,这道环节叫“捣刷”,是造纸的重要环节。】
【古代没有电,古人就利用智慧建造了水车。】
“寒碜谁呢!!!”
嬴政有些抹不开面子,忍不住撇了撇嘴道。
“什么叫利用智慧?”
“我大秦就没有这劳什子水车。”
“这是在骂我老秦人都是白痴吗!!”
根据记载,水车大约是在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古人运送货物无非就是用牛剌,或者靠人背。
因此看到水车的那一刻,嬴政就羡慕的牙痒痒,冷声对一旁的墨家巨子说。
“这玩意儿也不需要后世的那种高科技,想必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
“你要是连这东西都弄不出来,白痴的名号你们墨家可就坐定了!”
墨家巨子欲哭无泪。
...........................
【捣碎后,我们将其放入捞纸的小池子,用双脚进行踏刷,踩好后,再加入水进行均匀搅拌,这个过程叫“淋刷”,然后再驱除部分竹浆放入大水池,用竹棍把竹浆弄成糊状。】
【之后将竹浆表面的漂浮物去除后便到了捞纸的环节】
【纸农通过手中的帘子,把水池中的竹浆打捞上来,然后叠放到一起,每一张纸薄厚都要均匀。】
【之后,我们要将其固定好,用重物压在上面,将里面大部分的水分压出去,之后拿出去晒。】
【如此一来,纸张就做好了。】
---“我记住了,到时候穿越用。”
---“这种原生态造出的纸,绝对比超市里买的干净,除了硬点儿没别的毛病。”
---“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捞上来的湿纸不会粘在一起。”
---“因为里面有仙人掌水,所以不会粘。”
..................
“一定要是仙人的吗?普通人的不可以吗?”
嬴政有些不解,但随即摇头道。
“先不管这个了,巨子!”
“朕给你半年时间,研究研究这个纸的制作方法。”
墨家巨子点了点头。
毕竟相比飞机,风车这类东西。
造纸可是容易太多了。
就是不知道...........
这石灰是个什么玩意儿?
大唐。
李世民对后世的这种造纸术也很感兴趣,也是赶忙下旨让人试一试。
“这后世的造纸术跟蔡伦改进的方法还是有些区别的。”
“哦?”
长孙皇后好奇道:“蔡伦是用何种方法造纸的?”
李世民道:“主要还是材料的不一样。”
“蔡伦使用的树皮,麻布,旧渔网这些东西,其他的步骤倒是没什么两样。”
“不过,既然原料不同,想必制作出来的纸张质感应该也会大有差异。”
..................
各朝各代的读书人在看完纸张的制作方法后,全都拿起绳子去了竹林。
一时间,旺盛茂密的竹林,被这群人砍了干净。
甚至有些人直接就不走了。
砍完就蹲在那儿,等着竹子在长出来。
原本郁郁葱葱的竹林,不过一天的时间,就弄得陈佩斯的脑瓜顶似的................
.......................
就在众人砍竹子的时候,光幕又换了画面。
【中国绿卡有多难拿?】
“绿卡?”
“这又是什么玩意儿?”
众人都很是不解,不过朱元璋却想到了一点。
“绿?”
“该不会是专门给妓女证明身份的东西吧?”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妓女的发型不能与正常女子相同。
必须在头顶上戴万字巾。
而妓女的男亲属则要戴上绿头巾。
这个规定使妓女和她的家庭成员,被迫戴上了绿色头巾。
这种习俗延续下来,日后便把配偶出轨等行为形容成“头发有点儿绿”。
..............................
第322章 古代是如何对待外国人的
【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是一种给外国公民永久居留在本土的许可证,意味着拥有此卡的外国人可在签发国永久居留。】
“永久居留?”
嬴政听到这个词,忍不住皱起眉头。
“让他们留个一年半载就不错了。”
“这要是时间一长,恐怕会出乱子啊!”
“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弄不好,就会是别国的间谍。”
“所以说,这东西还是要谨慎对待。”
.....................
跟嬴政想法相反的李世民则很是欣喜。
“我华夏天朝上国,自然会引得这些蛮夷前来。”
“这种人越多,则说明我华夏越昌盛!”
“乃是好事一件啊!”
“当然了。”
李世民笑道,
“也不是什么猫猫狗狗的都有资格进入我华夏大地。”
“要不是对我华夏有贡献,要不就是对我华夏无比敬仰之人,才有资格留下来,其他人,哼,就想着吧”
“不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又置我华夏于何地?”
“嗯?”
......................
其实外国人来华和在华居留早就有记录,
外国人来华最早的记录是在周朝。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燃丘国向周天子献比翼鸟,其国使者的样貌是“拳头尖鼻,衣云霞之布”。
后人推测这些外国人可能是欧洲白人。
汉武帝时大宛之战后,深受震动的西域诸国,出使汉朝成为外国人积攒资历的途径。除此之外,中国也是古代外国留学生、僧人、教士以及流亡避难者的主要目的地。
到了唐朝,日本更是最少派遣过19批量留学生入唐求学。
而外国僧人入华则可以追溯到东汉。
天竺僧人摄摩腾、安息僧人安世高、安玄,大月氏僧人支谶、支曜,康居国僧人康孟详、康巨,都来过中国传法译经。
而来华的日本僧人,则是以学习佛法为主要目的,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留学僧”。
当然,因为外国人大量来华,各个朝代对外国人的入境管理也开始重视起来。
唐朝的做法是向西域诸国发放铜鱼符作为入境凭证,外交使节到达唐朝边境需查验铜鱼后才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