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器看着门口站着朱再明和沈玉龙两个,先是对陛下行了礼。
也不管沈玉龙这个海军大将,海军部总参,直接开喷。
“你懂个屁!
你是坐在鼓上放屁,自吹自擂。
这款战舰是我们设计的,里里外外什么纹理我们清楚的很,你就是个上舰的,懂个屁啊你。
你知道目前我们能造什么性能的蒸汽轮机么?一台蒸汽轮机输出动力2.5万马力。
这样的动力推动战舰前进已经很吃力了,还想为炮塔提供动力,做梦呢?”
“一台不够,就不能多上几台?”
“舰体空间就那么大,不是你想装多少就能装多少的,最多装3台。
你不能面多加水,水多了加面。
再加,战舰都要上3万吨了!”
沈玉龙刚准备理论,突然听说“3万吨”几个字,心中一动。
“你刚才说,3万吨?”
“哪有3万吨,也就2.3万吨吧……”
2.3万吨?
沈玉龙差点高兴的跳起来。
定远级战列舰也才7000多吨,2.3万吨得多大?
脸上因为争吵的不悦消失,换上了讨好的笑容,他苍蝇搓手似的问道。
“那个,你们到底设计了个啥战舰啊?”
徐器黑着脸,把会议桌上的一叠文件翻开,找了一张总览图递过去。
“你啊,就是属狗脸的,说变就变。”
沈玉龙也不计较,好奇的拿起总览图,只看了一眼,眼睛就移不开了。
沈玉龙海军大将级战列舰。
舰长180米,舰宽26米。
双联装305主炮四座,中轴线布局,前二后二。
双联装120副炮12座,舯部布置,左右各6座。
司令塔装甲320毫米。
舰体主装甲总重8700吨,从舰首炮塔一直延伸到舰尾炮塔,最薄处厚130毫米,核心防护230毫米。
采用8台锅炉,3台蒸汽轮机,总输出达7.5万马力。
航速14节,最快16节。
沈玉龙的双手在颤抖。
以沈玉龙的名字命名这一级战列舰,不仅是对他的肯定,同时也代表了大明战列舰的设计与制造开始走向正轨。
不过,大明毕竟没有制造如此大舰的经验,沈玉龙有些担心,问道。
“我们真的能造这么大的战舰?”
徐器摇摇头,深深叹息一口气,让沈玉龙的心脏揪起来。
“按理说,我们现在确实是没有那个能力的。”
沈玉龙就像霜打的茄子,嫣儿巴巴的。
徐器话锋一转,笑道。
“可是我们有陛下,有太上老君。
我大明想要维持海洋霸权,就要建造更大更强的战舰。
就像我那逆徒说的,有困难也要上。
陛下已经准备了很多工业机器了,还有大量的资料。
这第一艘战列舰与其说是自造的,倒不如说是我们使用陛下提供的材料组装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造舰经验。
如何建造一艘战列舰?
需要上下游上千家工厂,需要无数的经验丰富的工人,需要充足的经费,需要有魄力的朝廷……
总之,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
沈玉龙的眼神越来越亮。
第76章 自由太上老君像
沈玉龙海军大将级战列舰方案,并不只有一个方案,主方案就有8种。
有双联装主炮前二后二布局的。
有三联装主炮前二后一布局的。
也有四联装主炮前一后一布局的。
有超重甲战列舰,有轻甲高速战列巡洋舰。
根据船体,工部还衍生出超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方案。
在各型号的基础上,还有大量的细节调整的子型号。
例如副炮的数量和位置,双烟囱还是三烟囱。
所有的方案总览图堆在一起,厚厚的一叠。
沈玉龙看花了眼,无论是哪种方案,他都很喜欢。
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条件允许,他全都想要。
可惜,海军军费虽然多,但想把所有图纸都实现也不现实。
最后沈玉龙抱着一叠总览图走了,至于选择哪个型号,还得和海军的同僚商议一番。
顺便将海军的喜悦与孔二分享分享。
朱再明与徐器等人聊了会儿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拿着长长的清单离开了造船厂。
建造一艘战列舰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朱再明需要提前从澳洲运送钢铁回崇明岛,造船工匠也需要前期的学习培训,南洋的土著“义工”也得派遣海军去请。
火炮厂也得为305舰炮设计制造流程。
三酸两碱等化工厂,更是要再次扩建,要进行扩大化生产。
崇明、旅顺、新乡、吉隆坡的补给仓库也要扩建,提前建造相应的简易制造工厂,储备大量的优质燃煤,为海军的航行提供充足的补给和维护。
总之,这是一个体系,并不是单一的一艘战舰。
需要巨额的维护费用,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
在处理完造船厂的事宜后,朱再明带着卫兵一路向东。
一条煤焦柏油路向东延伸,皮肤棕黑的南洋土著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的贡献给大明的建设事业。
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一些帐篷,明人监工挥舞皮鞭,热情的激发南洋土著的斗志。
让他们激情满满的投入到道路建设中。
夕阳西下,朱再明和300卫兵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东部滩涂。
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建了一半的雕像屹立在海边。
“自由太上老君像”。
工部的一项重要工程。
老君像高55米,使用230吨的钢铁为骨架,180吨铜片为外皮,55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骨架总重高达465吨。
老君像完全体将达到800吨,在粉刷水泥涂上矿物颜料后,与中华传统的老君形象无异。
这尊老君像,将向世界展示大明的建筑建造水平,弘扬传统道教文化。
同时,它也将作为一个灯塔使用,引导附近的船只。
老君像左手拿着拂尘搭在肩上,右手高举八卦炉。
八卦炉将作为灯塔的功能性部件。
整体设计古今结合,想来太上老君也蛮开心的。
大概吧。
此时的老君像只建造了底座,还远远不是最终成品。
朱再明一行人靠近了施工工地。
在老君像脚边,大量的土著“义工”即使是天黑了,也在不停的工作。
他们点燃篝火,借助火光刮除钢架构件的锈斑。
底座的预设墙体由木板隔层,一根根钢筋与钢架互相连接,一些土著人将准备好的水泥浆倒入版筑之间,并用长木杆奋力搅拌。
整个工地一片忙碌的景象。
礼部的官员和工地负责人已经在工地入口站好,执勤的明军士兵站的笔直。
来自礼部的记者扛着自产的黑白相机,以及礼部的宝贝拍立得和摄影机在一旁等候。
“快一点,里面准备好了没有?”
礼部官员朝工地内喊了一句。
“快好了,这些土著被换下来了,嘴也快堵上了!”
内部,早已经准备好的大明工匠,在工部的组织下穿上脏兮兮的工服,戴上安全帽装模作样的施工。
而在砖墙的另一边,无数的土著被捆上手脚,嘴巴用破布堵住,士兵们紧张的盯着他们,防止他们惹是生非。
大明武德皇帝陛下视察老君像工地。
一些帝国的黑暗面,实在是不适合堂而皇之的登上《大明报》。
毕竟大明要打造人类灯塔,要打造文明世界。
如果让外人看见这工地上到处是被压榨的土著,那大明的伟光正形象不就崩塌了么。
所以,在朱再明决定视察工地时,礼部和锦衣卫就提前安排官员,前来工地协助负责人安排好拍摄场地。
不仅要确保朱再明的安全,还要将场地上的土著全部集中看管,换上明人。
当场地布置完成,时间也进入到6点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