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魔怔人公主 第190节

  希尔德笑了笑。

  “好了,奥利,威尔士亲王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也得提醒你一句,不要把心思放在我身上,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见你的父亲了。”

  “我问过我的祖父,他并不介意。”

  奥拉夫的祖父自然是威廉二世。

  所有儿子与父亲的关系都有点问题,相反,奥拉夫与威廉二世的关系还不错。

  至少比和威廉皇储的关系要好得多。

  威廉二世当然不介意,很多年前威廉二世就说过,希尔德只能嫁给一个普鲁士人。

  “但我介意。”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你还是处于这么点大。”

  希尔德认识奥拉夫那会。

  奥拉夫才五岁。

  要说希尔德不介意的话,那希尔德可能就有点问题了。

  .....

  老实说。

  希尔德的权力算计之中并没有将奥拉夫算进主要目标,就算奥拉夫想成为皇帝,至少还要再等十年,那已经超过希尔德算计的时间线了,在二战这个时间线,掌握主导权的都是希尔德的同辈,甚至更老一辈,奥拉夫属于更晚一辈了。

  就算是阿道夫与国防军的冲突,那也是由埃特尔亲王作为主导。

  不过现在这种状况,希尔德则必须把奥拉夫考虑进来了。

  实际上。

  按照希尔德的俄狄浦斯理论来说。

  假设德意志帝国没有战败,那么弑杀旧王的新王,也将会是奥拉夫,而希尔德理论上来说就是属于新王的伊俄卡斯忒。

  德意志帝国战败了。

  一切都改变了。

  ....

  ...

  也就在希尔德与奥拉夫折腾的时候。

  倒是来了一位意料之外的客人。

  德意志帝国汉斯格奥尔格冯麦肯森上尉,德国驻西班牙外交大使,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其出身,德意志帝国麦肯森元帅的次子,也是德意志帝国奥古斯特威廉亲王的挚友,虽说是挚友,但两人也有着不正常的男男关系。

  这也导致奥古斯特威廉亲王与威廉二世决裂的原因。

  汉斯格奥尔格上尉的到来,奥拉夫自然也得回避。

  “是元帅让上尉来找我的吗?”

  与所有的德意志军官一样,汉斯格奥尔格上尉向着希尔德单膝跪地行古老的骑士礼。

  “是的,我的父亲让我过来跟您谈谈有关于英国的事情。”

  “去告诉元帅,我不会嫁给威尔士亲王的,我会履行约定。”

  奥拉夫会误认为希尔德会和爱德华在一起。

  那么其他人自然会产生同样的误解,他们可不了解爱德华的性格,也更不知晓辛普森夫人。

  而对于德意志帝国来说。

  希尔德依然掌握着帝国军队的权力,如果希尔德真的嫁给爱德华,那将会代表着英德的关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麦肯森元帅作为军队的保守派,自然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希尔德在1918年掌握权力的时候就保证不会结婚,现在不管传言是否真假,麦肯森元帅自然会来提醒希尔德。

  汉斯格奥尔格上尉却低着头。

  “殿下,您误会了,元帅是让我告诉您,您可以按照您想的意思去做。”

  “什么意思?”

  “不仅仅是我父亲的意思,也是兴登堡元帅的意思,如果您真的愿意嫁给威尔士亲王......请您自由吧。”

  希尔德端坐在沙发上。

  就像端坐在高高在上的王座上,纤细的手指轻轻扶着额头,看上去就像在闭目养神,只不过手指缓缓握紧。

  “帝国的元帅也变得如此软弱吗?”

  “父亲他们不想成为您的负担。”

  在那场战争结束后。

  希尔德几乎与麦肯森元帅和兴登堡元帅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也不愿意再见希尔德,见到希尔德会让他们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刻骨的疼痛。

  只是时间已经过去多年。

  不管兴登堡元帅还是麦肯森元帅都已经很老了,他们都八十多岁了,能活多久也不过只剩下天意。

  也让他们原本放不下的开始放下,让他们不会妥协也学会妥协。

  那场战争的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诅咒。

  用乔治五世的话来说,那场战争从本质上就是一个错误,而战争带来的错误逐步深入德意志的骨髓,原本战争结束后最极端的他们也随着时间流逝反而变得较为温和,也有可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麦肯森元帅看来,希尔德当初跟他们承诺的永远不会结婚,便成为困住希尔德的诅咒。

  所以。

  在他们死前,选择解除当初与希尔德的约定。

  但。

  这岂是他们可以的决定的。

  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人,希尔德也不会放过他们。

  “回去告诉元帅,绝不。”

第17章 东欧战争

  第十七章东欧战争

  不过现在的重点并不在希尔德身上,希尔德与爱德华的事情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

  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即将到来的战争。

  整个欧洲都弥漫在风雨欲来的阴影当中。

  从帝俄宣布复国建立临时政府开始,全世界的外交都在开始转动,一旦苏俄覆灭,新建立的帝俄实力将会极其衰弱,或者说曾经的俄罗斯帝国版图将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形成过往那种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那对于东欧各国来说,将需要考虑的则是来自西边的庞然大物了。

  奥地利还好。

  毕竟奥地利等的就是与德国合并。

  真正困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捷罗波三国都在进行秘密外交,出于正常考虑来说,他们都必须要联合起来,以防备来自未来来自德国的进攻。

  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来说,既然无法阻止战争,那么也可以试图加入战争,从那庞大的尸体榨取一些利益,也是可选项之一。

  而作为这场战争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法国也开始联系东欧各国。

  对于法国来说,是不可能从德国借道援助苏俄的,甚至连物资都不好运输,一旦开战,巴尔干联邦自然会切断黑海入口。

  以法国现在的状态和英国开战是不现实的。

  所以法国的目的实际是调停这场战争。

  就算对苏俄进行援助,苏俄能够撑住多久都是个问题。

  当然。

  英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场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只能算是局部战争,为大英帝国的扩张做出铺垫,按照英国的计划,是在一个月解决乌克兰地区,今年圣诞节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直到1933年3月15日。

  罗马教廷庇护十一世发出通告,针对乌克兰境内发生的大饥荒一事,教会愿意派出公正公开的调查小队对乌克兰境内进行完全的调查,还会采用最新的电视转播技术,如果乌克兰境内的确在爆发饥荒,教会愿意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立刻响应了教会的话语。

  要求苏俄三天内给予教会答复。

  当教会干涉进来一切都没有调停的可能了。

  ....

  我就观看,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

  “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

  ..

  1933年3月18日。

  东欧战争开始。

  当联军坦克驶进乌克兰之后,首先要面对的不是苏军,而是已经化作实体的灾厄,整个乌克兰境内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寸土地。

  苏俄军队很显然地决定放弃乌西地区,沿着基辅防守。

  也正因如此。

  可以让联军毫不费力进入乌克兰腹地,同样进入的还有战地记者以及教会的调查小组。

  1933年3月21日。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正式公开了首次对乌克兰地区的调查结果。

  文章中表明乌克兰地区所发生的饥荒,已经到完全失控的地步,详细介绍了乌克兰境内人相食的惨状,田间的野草,树皮,老鼠几乎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

  当联军进入乌克兰境内时,不得不停止进攻的脚步,得调动后勤部队来进行赈灾。

  而这次新闻也彻底震撼了全世界。

  实际上。

  在全世界大部分人看来,可能是苏俄境内的确发生饥荒,不过只是比较小可控的饥荒,是英国在为了挑起战争故意夸大其词,毕竟英国的名声在全世界人心中都清楚。

  当一份份调查报告的公之于众的时候,人世间的任何话语都无法形容这场悲剧。

  世界上的舆论开始反转。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场饥荒竟然已经演变到这种程度。

  这还仅仅是西乌克兰地区。

首节上一节190/2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