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85节

  辛云京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道。

  “先入城修整吧,你看我这人困马乏的,这里也确实不是说话的地方。”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

  于是大军城外扎营,各军主将则是跟着方重勇进了阳曲县衙门。

  辛云京把自己抄录的圣旨,递给方重勇查看,后者看了一遍,又交给众将查阅。

  然后彻底炸锅了!

  基哥居然要方重勇带着主力屯兵蒲州,然后以防御河东南线为主。

  言外之意,太原如何已经不重要,首先确保关中为上!

  至于让方重勇同时兼任河北二镇,那不过是一个让众人卖命的诱饵罢了,卵用没有!

  现在河北已经完全被皇甫惟明控制了,还兼任个屁啊!

  “节帅,如今之计,我们是去蒲州么?”

  封常清小声询问道。

  他不过是替其他人问出这个问题罢了。其实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想法。

  既然皇帝都说不守河东了,你还倔强个啥?

  以方重勇的本事,去哪里混不是混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等听圣命固然可以免责,但丢了河东,只怕皇甫惟明便要改朝换代了。

  我决意坚守河东,坚守太原。诸君若是谁想去蒲州,现在便可以走,本节帅现在便会写调令。”

  方重勇环顾众人说道。

  有人避开他的目光,不敢与之对视,但也没人真的不开眼,说要调去蒲州驻防。

  “对了,你不是在灵州么,何以到了这里?”

  方重勇突然想起这一茬,对辛云京询问道。

  “跟着颜相公来的太原,顺便在赤塘关跟叛军打了一场硬仗。要不是颜相公及时赶到太原,只怕现在太原已经被四面合围了。”

  辛云京一阵唏嘘感慨。

  方重勇默然点头,从阳曲城外的布防看,这里显然是被叛军光顾过。只不过这里距离太原城非常近,两城守军互为犄角互相支援,叛军短时间内没有找到机会罢了。

  战争的硝烟,如今已是在四处弥漫;

  战争的脚步,现在就在耳边回响。

  “今日先修整一番,明日开拔前往太原,都散了吧”

  方重勇感觉有些疲惫,下令众将休息后,便跟着辛云京来到城内一间僻静的院落里。

  看着这位出身河西,关系网发达的边军似乎有话欲言又止。方重勇轻叹一声说道:“咱们也是老相识了,有话不妨直言吧。”

  “节帅,您祸事将近啊。”

  辛云京面色肃然说道,脸上一点开玩笑的意思都没有。

  “噢?此话怎讲?本节帅在边镇连战连捷,打得回纥人不敢见某的帅旗,又是带兵回防太原,没有拥兵自重。

  这祸事从哪里来呢?”

  方重勇面色疑惑问道。

  “节帅,正因为您干得太出色了,所以祸事才近啊!

  您还不知道吧,太子李,已经掌控了洛阳城,并公开宣布要与众人共赴国难,死守洛阳。

  河南各地军民,响应者云集,短短几天,便募集青壮五万人!

  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一个是隐居许久,从前时常出入兴庆宫的李泌。

  另外一个,就是您的父亲,忠武军节度使。”

  辛云京慢悠悠的说道。

  “啥?李要在洛阳抵抗叛军?”

  方重勇一脸错愣,完全不敢相信辛云京的消息。

  “千真万确啊!绝对是真的!

  而且圣人听闻这个消息后,一直没有出声。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否认,就好像没听到一样。

  而今节帅不肯去蒲州,硬是要坚守太原。只怕圣人知道后,会认为节帅有不臣之心。

  后果难料啊。”

  辛云京苦劝道。

  他在太原这边的消息,比在北地沿途行军的方重勇要灵通太多了,太原到长安和洛阳之间,本身就有官道。

  方有德这次可谓是从背后狠狠给了基哥一刀。

  如今方重勇哪怕天天在基哥面前打保票,都会被深度怀疑。

  更何况是抗命呢?

  “所以,依你之见,某是应该回蒲州?”

  方重勇面色平静询问道。

  辛云京微微点头,又轻轻摇头。

  “节帅,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肯定是不希望您离开太原。

  您在河东,就是一根擎天柱石,诸军都有主心骨,也都愿意听从号令,统一指挥。

  这样胜算很大,我们都安心。

  但是若是站在您自己的角度看,或许回蒲州更好些。

  退一万步说,哪怕要抗命,从蒲州出发攻克长安,也不过两日脚程。

  节帅还是要离长安近一些为好。

  圣人老了,也糊涂了,难免会作出一些错误决策,节帅要有自保之心才是啊。”

  辛云京这话已经说得很露骨了。

  “现在离开河东,便是将天下拱手让给皇甫惟明。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若带兵直接前往范阳,直接投降。

  将来还能混个刺史当当。

  何苦折腾呢?

  回蒲州之事,不必再提了。”

  方重勇无奈叹息,心中大骂渣爹方有德乱来!

安史之乱前,河北到底是个啥情况

  安史之乱前,河北到底是个啥情况

  评论区有人在问这个问题,所以我单独开一章说说。

  这段历史啊,被宋代文过饰非,春秋笔法改得面目全非。单独拿某个史官的史料出来,很容易带有他本人强烈的政治意图与个人见解。

  不值得采信。

  所以我就不引史料了,把视野放长远,以安史之乱后的百年为线,来谈一谈河北那时候是个什么情况。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很多历史谎言,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

  首先必须要说明一点,说安禄山在河北不得人心,或许是有几分道理的。

  但是!

  要说河北人支持唐庭,那就纯粹是为了政治记录历史,连基本事实和历史逻辑都不讲了。

  永远都不要低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吐蕃人打进长安的时候,因为不得人心,连晚上都不敢出军营,怕被长安游侠给宰了。

  这才叫人心所向!连愣子吐蕃都不敢强来。

  要是河北人能像这样反对安禄山,可以说安大帅连范阳都出不去。

  如果河北人当真支持唐庭,史思明是不可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反杀颜真卿的“讨逆联盟”的。

  不需要找什么证据,其结果就是最大的证据。

  有被所有人忽略的事实是:安禄山不是河北人,也不代表大多数河北人的基本利益。

  对,不仅他不是,他的亲信,那些杂胡首领,甚至麾下精锐的同罗骑兵,也多半不是。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唐庭里面当家做主能说得上话的,也不是河北人啊!

  包括领导河北各地抗击“安史叛军”的,也多半都不是河北人,比如说颜真卿等人,家族在关中落地已经好几代人了。

  现实没有那么甜蜜,更多的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河北人,某种程度上说是被裹挟的,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前期被动参与,后期主动适应的。

  没看错,真要以“反对唐庭的就是坏人”这个标准看,河北百姓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变坏的,而且全民坏人。

  对他们而言,其战争过程本身,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妻离子散,都是生死一线,都是一路哭。

  无论是站在安禄山这边,还是唐庭这边。

  真正不同的,仅仅是战争的结果而已。

  如果可以选,河北人恨不得安禄山、颜真卿这帮人全都互殴被打烂,最好是死得一个不剩,然后河北就是他们说了算。

  以百年后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安禄山是唐庭派来河北“镇场子”的。颜真卿等人,也是朝廷派来河北“镇场子”的。

  在河北人看来,这算不算是唐庭养的狗儿互咬?

  他们打生打死,一顿操作猛如虎后,看看谁成了河北的赢家?

  是田承嗣这样家族扎根河北的本地将门!

  史书的只言片语可能骗人,但历史脉络不会。

  那么言归正传,河北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这需要将其分层,一一细化来看。

  边军、河北豪强、底层佃户与自耕农,根据自身底色不同,他们的选择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层的佃户,甚至是自耕农。他们对上面是谁执政一点都不关心,反正好处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较而言,安禄山大帅招兵的时候,允许他们去关中耍耍,对这些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首节上一节585/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