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2节

  方重勇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军备无法自产。

  这是河西走廊局势当中最大的缺陷与软肋。

  制造军备所需的木料、冶金、锻料,那边都无法提供。原因很简单,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事实上,河西走廊的经济因为生态环境的限制,作出了很多让步。

  这个问题,也是长安的问题。

  因为生态环境的限制,唐代开元年间,长安城内并没有大规模的武器生产基地,主要靠外地调运。武器装备最初储备在太极宫东墙下的武库内。

  军备不能吃不能穿,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不必安排在首都附近占用自然资源。中枢机构“军器监”负责管理武备的生产和调度。

  牛仙客在河西干得好,很多人包括张九龄在内,都认为他不过是个出色的“库房管理员”而已。

  这种看法虽然有歧视的成分,却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起码,军备无法自产,就让他这个地方大员的含金量逊色许多了。

  方重勇在纸上继续写道:官府运力,应全力保障军备中的耗材,如弓弩箭矢等物,持续输入凉州,其余则可以暂缓。

  这条跟郑叔清的职权关系不大,但肯定可以为他当户部侍郎加分。

  方重勇又在纸上继续写道:

  河西之绢帛,缺印染、混纺之高端技艺,仅有白可与西域胡商互通有无,但市价低廉,远不如粟特锦。

  粟特锦者,中国之丝绢,波斯织造而成,售价不菲,畅销长安。

  未来可在河西凉州甘州等地,推广安西都护府地域常见的高昌棉,以棉织物代替白丝绢。

  民富则国强,河西子民必定拼死效力。

  写到这里,方重勇心中一阵感慨。

  租庸调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河西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为什么河西走廊的丝织业被战火破坏后,便永远没有再恢复的原因之一。

  因为它是唐代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扭曲下的产物,一旦这个外力不存在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自然会将其扑灭。

  租庸调这种制度,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化,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了。

  租庸调要求农户织布,而丝绸制品作为“硬通货”,是可以当成货币使用的。所以河西本地人,无论丝织品有没有市场竞争力,他们都不得不按这个规矩来。

  不纺纱,他们拿什么交租呢?显然养蚕纺纱性价比最高啊!

  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这些东西,当时制定这个制度的决策者们,没有考虑过。

  然而现在残酷的事实却是,河西走廊因为体量有限,再加上外部自然环境恶劣,因此丝织业规模也有限。规模有限,就决定了上限与成长的潜力也有限。

  汉代的时候还不明显,凉州丝绸依然小有名气。然而到了唐代,随着纺织业技术的升级,在产业升级中掉队的河西走廊产丝绸,在唐国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

  要么,这些丝绸交给官府作为租庸调的一部分;要么,廉价卖给以粟特人为主的西域胡商,这些胡商将河西走廊出产的原始丝织品,送到波斯甚至大食进行二次加工,变成“粟特锦”。

  再将粟特锦返销大唐,受到长安权贵们的热烈追捧。

  这也是为什么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成为西域胡商们第一个折返点,因为他们要带唐国而来的原料和粗加工产品,返回西域进行“二次深加工”。

  这个便是所谓“丝绸之路产丝绸”的说法来源。河西本地之民,在丝绸交易的环节中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

  改丝绢为高昌棉,高昌棉布在长安是有竞争力的,河西改丝绢为棉布,乃是时代的呼唤,放松租庸调,调整其中的内容,势在必行。

  “反正都是废话,只要圣人看了开心就好。老郑能当官,我就算交差了。”

  方重勇嗤笑一声,他写这些的目的,自然不全是为了能让河西百姓过上好日子,最根本的还是让郑叔清升官。

  目的决定手段,提建议没问题,你要办法我就给你办法。

  至于执行,他一个半大孩子能谈什么执行?

  想到这里,方重勇继续在纸上写道:

  凉州与甘州虽粮秣满仓,但周边强敌环伺。一旦有风吹草动,农耕无法持续,民夫成了募兵土团,粮秣靡费无算,并非十拿九稳。

  可在长安西市设“许可证”之制,西域胡商要运货出城,必须运粮秣到凉州与甘州,以获得许可证。

  运粮者,可持证出长安交易,并在凉州与官府交易粮秣后携其他货物出关往西域。不运粮者不予许可证,只可在长安城内交易。

  如此,则凉州粮秣不绝,军需无碍。

  西域胡商挺闲的,让他们带带货吧,顺便让这些人给吐蕃上上眼药,玩一玩经济封锁什么的。

  方重勇不无恶意的想道。

  粟特商人也是吐蕃的供货商,其中不乏两头吃的贱货。大唐这边收一收口子,那帮粟特商人也只能站在大唐这边,期盼战争早点结束。

  因为大唐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是绝对供货商与警察的双重角色。吐蕃扮演的,只是消费者与劫匪。

  大唐败了,丝绸之路就死了,大家都跟着一起死。

  吐蕃败了,丝绸之路继续,大家当做无事发生,还有别人来扮演劫匪与消费者。

  此时大多数人当然很难看明白这一点,但方重勇却很容易从已知的历史大势中,将其理解透彻了。

  前世历史上,在大唐衰败后,吐蕃惊觉无利可图,这才想起要自己建立纺织中心。

  结果这后知后觉的游戏在粟特人的帮助下还没玩几年,席卷青藏高原的农奴起义,就把吐蕃打得稀碎,永远都没能再崛起。

  吐蕃这个国家,大概到灭亡,都没想明白自己这几百年来都在忙活什么。

  “现在还差一条,犒赏三军的财帛,从哪里来。”

  方重勇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道:“可令织染署,在长安研发仿制粟特布,并在扬州、洛阳等地生产销售。所得财帛,以供军需。”

  这是个真正的好主意,但李隆基会不会听,很难说。方重勇本着尽人事,知天命的态度,将其写在纸上。

  他将完成的疏奏看了看,里面简单来说就几条建议而已。

  总结一下就是十六个字:专供军需,改为棉;许可运粮,仿布筹钱。

  “我为什么要操这份闲心啊,这难道不该是李隆基要去想的问题嘛。睡觉睡觉,熬夜长不高。”

  方重勇匆忙洗漱后钻进蚕丝被里。

  ……

  第二天,方重勇没等到“催稿”的郑叔清,反而是等来了一个穿着道袍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过是十五六岁,一副道骨仙风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鄙人李泌,得圣人之命,前来这里充当教习。”

  “噢噢噢……”

  方重勇连忙将李泌引进书房。

  双方落座后,李泌淡然笑道:“郎君想问什么都可以问,想学什么都可以学。我知道的就告诉你,不知道的话,我就不说话。”

  方重勇微微点头,忽然想起河西的事情,忍不住问道:“河西之事如何?”

  “河西本无事,唯吐蕃而已。”

  李泌惜字如金,说出了这十个字。

  “那吐蕃又如何?”

  方重勇继续追问道。

  “五如六十一东岱。”

  李泌言简意赅的说道。

  方重勇被他噎了个半死,又不敢问这话到底啥意思,不想暴露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壳。

  气氛一下子僵持住了。

第48章 历史推演测试(晚上还有一章)

  2023-08-20

  假如安禄山是个“好人”,顺利混到退休了。杨国忠也被提前收拾了,杨玉环也失宠了。总之,这几个表面上的不安要素都被拆除了。

  但是李隆基没死。

  那么,天宝十三载以后20年内的格局,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我先码字准备更新,你们在留言区留言。等更新修订完以后我会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第49章 神童VS神童

  2023-08-20

  “所谓五茹,与我大唐的道类同,但可掌军事。

  六十一东岱,每个东岱都是一个千户,设千户长。它亦是掌管军事,又管民政。下面从千户长,到十人长,每级都有专职军官。

  同样是军政不分。”

  看到方重勇一脸迷惑的样子,李泌耐心的解释了一番。他虽遍历诸子百家学说,但对时政并不精通。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而且平日里李泌是不会这么多话的!

  “明白了,感谢赐教。”

  方重勇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听起来吐蕃的组织形式有点像“八旗”,大同小异。

  同样的部落就是行政单位,也是军事单位。很多组织形式,古今雷同。

  “这一套体系强大么?”

  方重勇忍不住问了李泌一个奇怪的问题。

  李泌摇摇头没说话,按他之前的说法,不说话就是不知道了。

  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冷漠,李泌最后还是开口解释道:“东岱民户分桂和雍。桂同府兵,雍似民夫。这些人平战结合、武器和口粮自备。一人上阵,全家出征。

  强弱不可一概而论。”

  听到这话,方重勇揣摩了一下。既然桂跟府兵一样,雍跟民夫(辅兵)一样,那这踏马不就是大唐前期的府兵精锐外加杂鱼的配置么?

  只不过是山寨弱化版本的。

  吐蕃军队后勤不如大唐府兵,机动性也不如。整个部落一起上阵,战士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方提供后勤!

  别看动辄几十万吐蕃军,其实里面真正上阵战斗的远没有那么多。

  “这么多人上阵,若是输了,士卒跑得快还可以理解,家眷怎么办?”

  想了一下,方重勇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顾得上就一起走,顾不上,那就……”

  李泌微微皱眉,作为一个对道家学派很沉迷的人,更是信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用句简单的话说,就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

  那些吐蕃人家眷跑不掉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首节上一节52/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