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413节

  别人想没想过原因,本节帅不知道。

  但是安副军使就没想过,为什么朝廷宁可让河东边军将领出身的郭子仪,来凉州担任赤水军军使,却不让你这个原本的副军使转正呢?”

  方重勇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朝廷对于安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

  安重璋依旧是若有所思的模样,只是手指微微颤抖暴露了他紧张的内心。

  方重勇看到对方还沉得住气,继续加了一把火说道:

  “凉州武威城,乃是我大唐除了长安与洛阳外,人口第三多的城池。

  其中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不少,户籍在大唐虽然不能排第三,但排到前五毫无问题。安氏堪称是凉州的无冕之王,手握重兵,在武威称得上是一呼百应了。

  如果河西节度使又与安氏亲善,乃至言听计从。朝廷中枢,特别是圣人在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又会如何做想呢?”

  听到这话,安重璋终于面色大变。

  “更何况,安氏在朝中还有人!

  虽然不是走的右相的路子,但……应该也有强援,对吧?是不是左相李适之?

  一旦凉州安氏有人出任节度使,乃至西域经略大使,那时候会是何等光景,本节帅都不敢想啊。”

  方重勇一边说,一边自顾自的给安重璋倒了一杯酒,又给自己满上一杯。

  安重璋下意识的咬着嘴唇,面色数变,再也保持不住刚来时的风轻云淡。

  他的内心极为挣扎,犹豫着要不要把家里安排的条件和盘托出。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什么都不说的好,以免激怒方重勇。

  “你们凉州安氏,虽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圣人对此,可是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啊!

  要是不信的话,你们可以买通高力士,旁敲侧击问一下嘛。

  一定可以判断出我这番话到底是真是假。”

  方重勇端起酒杯,等待着安重璋作出反应。

  果然,瞬息之后,安重璋面色沉重端起酒杯,跟方重勇碰了一下,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一句话多余的话都没说。

  方重勇不再开口,就这样目光直视安重璋,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末将回去后,便会劝说家里某些人不要做蠢事。方节帅的好意,末将已经明白了。”

  安重璋满嘴苦涩说道。

  他是来谈条件的,然而方重勇一番话,却让他打消了念头。

  凉州安氏无法与方重勇谈条件,不是因为太弱,反而是因为实力太过雄厚,已经雄厚到圣人将来要无理由拉偏架的地步!

  这时候激流勇退,不但不窝囊,反而是唯一的自保之策。

  除非安氏真的造反!

  方重勇看穿了时局,将他们拿捏得死死的。任何反制安西远征军的措施,将来都会放大十倍,最终反弹到安氏自己身上!

  从这个角度看,方重勇那一封“举报信”,就显得相当意味深长了。

  “天色将晚,安副军使要急着赶回去么?”

  方重勇摸着短须问道,脸上看起来很放松。

  “军务在身,岂敢远离驻地逗留,末将告辞。”

  安重璋叉手行礼,一板一眼不敢有丝毫放松。

  他刚刚走到帅帐门口,身后方重勇的声音:“那一对双胞胎,让她们洗白了,留着干净的身子,在凉州等着本节帅得胜归来后再恩宠。没有功业在身,搞什么女人啊!”

  安重璋身形一顿,随即转过身,面色恭敬道:“谨遵节帅教诲,末将告退。”

今天剧情比较重要

  今天剧情比较重要

  我酝酿一下,可能是八千字大章节,晚点更新。 (本章完)

第332章 开天“盛世”

  “微臣杨齐宣请奏圣人,将宣武军节度使方有德,右相李林甫,前宰相张九龄,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四人画像加入凌烟阁!

  请圣人恩准!”

  大明宫紫宸殿内,谏议大夫杨齐宣出列,大声请奏道。他将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不肯起来。

  大有基哥万一不批准,他就在这里跪到天荒地老的架势!

  满朝文武没有任何人上前附和,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这只是在走一个过场,所有的事情,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甚至连这四个人的画像都已经挂到凌烟阁里面去了。

  此时就连李林甫的政敌,左相李适之,也一脸淡然站在朝堂上不说话。

  这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这意味着“贞观之后臣子不得入凌烟阁”的潜规则被打破,将来只要可以立功,就可以把自己的画像送进凌烟阁,流芳百世了!

  这一批没有他,那么下一批会不会轮到他呢?

  李适之心中也有点小念想,所以他不会站出来砸基哥的场子,更不可能打李林甫、方有德这些人的脸。

  连他都不站出来,就更不会有人站出来了。

  基哥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不说话。

  对于这件事,他前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包括但不限于从别处弄来一个“玉碑祥瑞”,来证明大唐是“天华地宝之国”,开天盛世足以跟太宗的贞观之治比肩。

  就连新加的这四个人,都是基哥深思熟虑,并不是乱选的。

  前宰相张九龄,乃是“文章派”的代表人物,并且他师承张说,在这一派里面颇有人脉。

  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乃是收复陇右,逆转大唐与吐蕃之间战略态势的关键人物,也是西北“边镇派”定鼎之人。

  没有郭知运,就没有如今陇右对吐蕃占优的局面,以及各种边镇军事部署。

  这两人,算是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杰出人物。

  那么为什么不选姚崇、张说这样的大佬呢?

  因为这些人,其前半生的经历都是来自“前朝”,带着深刻的武周印迹。让他们进来,会让后人认为基哥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次基哥想办的事情,是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不是为了给他祖母武则天歌功颂德。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把姚崇和张说这样的人加进来。

  而方有德是龙潜时的旧臣,又有泼天军功;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又稳稳当当的做了这么多年右相。

  如果说前两个“死人”加进去是为了“承前”,那么这两个还活着的人,画像进入凌烟阁,则为了“启后”,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天子求贤若渴又念旧情,不仅高官厚禄,而且还能名垂青史,你们还不快快效忠于朕?

  如此机关算尽的一场朝会,哪个不开眼的会站出来反对?

  这四个人,几乎囊括了大唐中枢所有的势力派系,可谓是基哥兼顾各方搞出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那……”

  坐在龙椅上的基哥还没说完,就看到有个年轻的官员站出来,对着基哥大喊道:“圣人!微臣以为,张九龄于国无大功,不配与其他凌烟阁功臣同列,请圣人收回成命!”

  说完,他直接把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跟杨齐宣保持着同样一个姿势!

  尼玛,还真有愣子啊!

  紫宸殿内满朝文武皆大惊失色,站在最前列的李林甫最为着急……因为此人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安插在御史台里面的一枚棋子,善于写诗,名声在外的马仔!

  他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跑出来?

  “朕记得你,你是杜甫对吧。

  你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朕很喜欢。”

  基哥微笑说道,笑容很是温和淡然。

  他其实也觉得把张九龄加进去很膈应人,因为当年张九龄就屡屡给他难堪。

  但是不加张九龄进去是不行的。

  基哥是皇帝,不是流氓头子!做天子,就得有属于天子的政治框架!有政治框架,就会产生对应的政治规则,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为天子既需要有人帮他捞钱,也需要有人给他歌功颂德!既然是这样,那么张九龄作为文人入相的“样板工程”,就不得不立起来,立得直挺不能倒!

  至于为什么杜甫会跑出来闹腾,那当然是为了提拔他一路绿灯上位的“恩相”李林甫了!

  若是没有李林甫破格提拔,他压根就不可能在断腿后的下一年就中进士!更别说是李林甫暗中帮忙,才让他当了进士没多久,还不到选官日期,就当了校书郎,然后又是一年升一级最后做到侍御史。

  没有李林甫一路带杜甫高升,他哪里有机会能出现在紫宸殿呢?不帮李林甫说话,难道他还要为已经死去的张九龄说话么?

  杜甫办事的才能很一般,做人的情商也不高,不过李林甫为什么要重视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基哥提拔张九龄一样。对于李林甫来说,杜甫就是“低配张九龄”。这种“清流人物”,作为打手进入御史台,正当其时。

  甚至可以说人尽其用!

  可是在此之前,李林甫也没交代让杜甫出来搞事情啊!他这么一闹,乐子可就大了,这是不假思索的打脸天子啊!

  “圣人,杜甫殿前失仪,微臣建议将其赶出紫宸殿。”

  李林甫出列,对基哥叉手行礼说道,眉宇间的恼怒一闪而过!

  基哥摆了摆手对李林甫说道:“右相不必多言,杜御史你继续说。”

  “圣人,新入凌烟阁的四人之中,有三人都是名副其实,唯独张九龄不配。他是谏臣,却又没什么大功绩,若是进了凌烟阁,则是对先辈们的羞辱。

  微臣死谏!张九龄不能入凌烟阁!”

  杜甫伏跪在地上说道。

  他这样莽一波,会不会得罪朝中某些人?

  当然会,张九龄的门生故吏还是很多的,张说一脉更是桃李满天下。比如说张九龄好友严挺之的儿子严武,就在蜀地当刺史!

  但杜甫作为李林甫一党的外围成员,他想要高升,则必须要通过向右相表忠心,从而进入核心圈子!

  弹劾一个“死人”,这是风险最小的办法。哪怕失败,也不会身败名裂。

  这比盲目吹捧李林甫要高明多了!

  张九龄不配,但是李林甫配,这不就等于变相的拍李林甫的马屁嘛。还顺便拍了一下方有德的马屁,毕竟他儿子方重勇,当初科举的时候,也算是帮了大忙。

  今日朝会之前,杜甫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必要的牺牲。

  要奋斗,又怎么可能没有牺牲!

  从政治派系上说,杜甫现在确实是在得罪人,甚至得罪皇帝。

  但从官场道德上讲,他的立场非常鲜明,可谓政治信誉卓著。

  除此以外,杜甫心中还有种“文人相轻”的冲动。简单说就是,同样诗文出众的张九龄,就是将来杜甫在朝堂上顶到天花板的榜样!

  杜甫是这么认为的。

  张九龄是飞黄腾达后的杜甫,而杜甫则是尚未发迹的张九龄!

首节上一节413/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