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295节

  火堆后面是他们一行人乘坐的马车与马匹。狼群的目标未必是人,也许是那些焦躁不安的马儿也说不定。

  夜色深沉,火光几米之外就已经不可见物,不远的幽暗处,一双又一双“发亮”的眼睛,在不断移动着。它们的身体根本就看不见,仅能通过闪光的眼睛察觉这些野狼的方位。

  它们不断在院门外游走,似乎根本不愿意进来。方重勇觉得,那低矮的院墙,似乎也没法挡住这些野狼的脚步。这些狼不愿意进院子,就是不想被反杀,他们在等待时机。

  “怎么办?”

  裴秀凑过来小声问道。

  “以不变应万变,小心戒备,天亮以后群狼便会退走。”

  方重勇沉声说道,声音不算小,在场众人基本上都听到了。

  黑暗中的那些“游动”的眼睛,晃来晃去,一刻不停。但是很鸡贼的是,没有一只野狼进入院子的范围,它们似乎是在持续的寻找破绽,没有破绽就不会出手。

  狼群不散去,方重勇他们也没办法睡觉,一个个手里都端着做工精巧的弩箭。在玩意在五步以内,几乎是指哪打哪,反应速度还异常迅捷,乃是对付狼群的利器。

  结果狼群在院子外面一直踌躇徘徊了两个时辰,直到天空吐出鱼肚白的时候,才在狼王的一声嚎叫中退去,走得一个不剩。

  等狼群退去之后,方重勇这一行人,感觉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了,一个个累得要虚脱,几乎走路都在腿肚子打颤。这群野狼很狡猾,没有机会,它们就不下手,宁可继续饿着。

  这种敌人虽然只是野生动物,但也是可怕与可敬的。

  方重勇他们二话不说,收拾好东西,骑马的骑马,驾车的驾车,径直就往西边的陇西县县城而去。这一路的危险超乎了想象,方重勇觉得,有必要利用职权,在陇西县更新一下自己的装备了。

  ……

  花萼相辉楼的某个“娱乐间”内,大唐天子李隆基一边双手拿着某种“木杆”在挥舞,这是他年轻时擅长的马球球杆,前面都是直的,唯有球杆的端部是一个弧形结构,也是击打马球的部位。

  长得有点像是方重勇前世的冰球杆,只是端部弧度更大些。

  这根马球杆的做工相当考究,材料也很不一般,并不是直接搞根木头就完事,而是采用了“复合木”,制作方法有点类似马槊杆,强度极高,韧性也很好,不容易折断。

  “安人军要诈降坑吐蕃人?”

  基哥一边挥舞着球杆,一边询问一旁躬身行礼的方有德道。

  “回圣人,确实如此。”

  方有德硬着头皮说道。

  他知道自己这次是被方重勇拿捏了,但是没办法,事关大唐边防,哪怕他被拿捏了,也必须得办这事。

  “无稽之谈,吐蕃人异常狡诈,岂会上这样的当?只是安人军在闹军饷而已。”

  基哥嗤笑说道,显然没把方重勇让岑参写的那封信当回事。

  “这样吧,安人军的冬衣,先补发一年的。朕再让朝廷想想办法,看能不能给陇右边军补一下军饷。”

  基哥又试了试手里的球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这根从前最趁手的马球杆,现在感觉沉重了许多,挥舞几下就感觉一阵疲惫。

  “谢圣人恩典。”

  方有德叉手行了一礼,已经无话可说。

  基哥的反应,在他意料之中。既没有完全补齐安人军军饷,也没有玩什么新花样,要对吐蕃人搞什么“诈降”。其实不是基哥不想收拾吐蕃,而是一旦开战,长安和关中的财帛就要大量供给边镇。

  那样不可避免的要降低基哥的生活质量。所以能不打仗,还是尽量不要打仗的好。

  只是方有德担心,基哥大概还不知道把边镇丘八们逼急了,那些人会怎么样。

  唐德宗李适,就是在平定藩镇的时候,苛刻对待自己这边的功勋部队,导致了后来的泾原兵变。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安史之乱还要厉害。

  今日有安人军,岂不知后面还有一茬又一茬的骄兵悍将?

  “神策十二都,如今招募得怎么样了?”

  基哥换了一根更轻的马球杆,在手里掂量着询问道。

  “回圣人,兵员已经招募齐整了。”

  方有德行礼说道。

  “噢?的动作还挺快的嘛,那神策诸军战力如何呢?”

  李隆基饶有兴致的询问道。

  “回圣人,神策军现在并没有什么战力。微臣打算采用边整训,边裁汰的方式练兵。

  神策十二都,未必需要都齐装满员,宁缺毋滥。”

  “嗯,那……龙武军如何处置为好呢?”

  李隆基有些迟疑的询问道。

  “回圣人,龙武军可将驻地迁徙到成都府,屯扎蜀地。同时缩小规模,将编制控制在七千人以内。”

  方有德不动声色说道。

  大唐边镇一般的边军也就5000-7000人之间,野战军主力一万人以上,赤水军、静塞军这样的朝廷直属军队超过两万人。

  方有德的建议,也就将龙武军从中央禁军降级到普通的边镇边军,给神策军腾出禁军编制来。

  类似腾笼换鸟!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因为龙武军本身就是在基哥的强力推行下组建的,其来源颇有些“不同凡响”,没有走从前北衙禁军的路子。

  从私募而来,到边军而去。这也算是来得怪异,走得卑微了。

  方有德的建议让李隆基哭笑不得,他将马球杆放到一旁,拍了拍对方的胳膊说道:“全忠啊,朕打算重开凌烟阁,在里面加进去一些功臣,具体人数还没定,但你排第一!”

  基哥脸上带着殷切期许的笑容,然而方有德只是原地发愣,似乎被这个消息震惊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凌烟阁的意义,对于基哥来说或许是荣耀。

  但对于方有德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感受要复杂得多。

  在他那遥远的记忆中,朱全忠这个人也进过凌烟阁,其含义当真是让当时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如今他方全忠也要进凌烟阁了,难道这便是“全忠”这个名字的宿命么?

  “全忠,你意下如何?你该不会不愿意吧?”

  基哥语气不善的询问道。

  “微臣,感谢圣人厚爱。”

  方有德伏跪在地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276.第241章 基哥野望

  276.

  2023-12-04

  方重勇一行人继续向西,前往陇右节度使驻地鄯州城,没多久就到了离落门驿“遗址”不远的渭州州治襄武县县城。他们还没来得及入城,就看到有个穿着大红色官袍的中年人迎面而来。

  此人乃是弁冠,(同朱)衣裳,素革带,乌皮履,穿着是典型的公服。

  由于方重勇身上也穿着红色官袍,跟对方的打扮如出一辙,此时他也不得不从人群中走出来问询。

  低调是应该的,掩耳盗铃就没必要了。

  “可是方御史当面?”

  眼前这位中年人异常客气的询问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叉手行礼道:“正是在下,请问阁下是……”

  “某乃是渭州刺史薛上童,在此等候方御史多时矣。某在府衙备下接风宴,还请方御史一行不吝赏脸。”

  薛上童热络的说道。

  方重勇也微笑点头,叉手行礼道:“感谢薛刺史盛情,请引路吧。”

  听到这话,薛上童明显的松了口气,哈哈大笑道:“诶,方御史客气了,这边请,这边请。”

  薛上童一点架子都没有,自顾自的在前面引路,看得方重勇身后的裴秀等人连连咋舌。

  管崇嗣想起自己在长安拜码头连连被拒,方重勇随便走哪里都是有人接待,不由得感慨人与人大不同,同年不同命者,人比人得死。

  其实如果是普通的刺史,方重勇肯定稍稍推脱一下,随手打个哈哈就敷衍过去了。毕竟赶路要紧,去外地公干可不是旅游,耽误时间常常就会出大事!

  刺史嘛,大唐三百多个州三百多个刺史,你算老几?

  但是这个薛上童,方重勇却不能怠慢了。原因在于此人姓薛,而不在于他是刺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薛上童一家,堪称是“刺史家族”,背景非常了得。

  薛上童的曾祖父,是跟随李二凤打天下,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薛收。顺便一提的是,薛收的父亲乃是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同样是大名鼎鼎,家学渊源。

  薛上童的祖父也很不得了,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大唐的宰相兼文坛领袖薛元超。薛元超的姑母是薛婕妤,唐高祖李渊的妃嫔。

  薛元超娶了巢王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李氏。李氏生薛曜、薛毅、薛俊三子,而薛上童就是薛俊的子嗣。

  不谈能力,光这家世就能吓死人。

  薛元超的其他儿子且先不谈,就说薛俊这一家。

  薛上童的父亲薛俊是慈州刺史就不说了,薛上童的兄长薛献童是同州刺史,薛奇童是慈州刺史,弟弟薛季童在长安担任秘书正字,薛贞童是岐州司法参军。

  也就是说,薛上童的四个兄弟要不就是刺史,要不就是中枢官员,这还不谈他那些堂哥堂弟!

  薛元超孙子辈的名字都叫“薛某童”,就中间那个字不一样,非常有辨识度。方重勇虽然不认识薛上童,但薛某童这样的名字,在大唐官场已经是“江湖传说”,成为段子四处流传,想不被人认出来都很难,因为辨识度实在是太高了。

  一听这名字,方重勇就知道面前这位刺史乃是自己绝对不要无故得罪的!除非是对方不开眼了硬是要挑衅,那才要考虑反击一下。

  现在薛上童热情的邀请方重勇去渭州府衙赴宴,他能说不么?

  一行人来到府衙,方重勇就看到府衙大堂内拼了几张桌子,上面摆满了渭州本地的美食,其中以羊肉和胡饼为主,素菜比较少。

  开席之后,方重勇搞不明白薛上童打的什么算盘,便一个劲的与之套近乎,说着没有油盐的客套话。

  酒过三巡之后,薛上童忽然画风一转,不动声色的询问道:“方御史可是为了渭州逃户而来的么?”

  “可以不是,也可以是。”

  方重勇用食指敲击着桌面,意味深长说道。

  听到了这句暗示极为明显的话,薛上童假装什么也没听见,依旧是招呼众人吃吃喝喝。等宴席散去之后,薛上童将方重勇一行人安置在襄武县县城外的驿馆,然后邀请方重勇一人去他的私宅“欣赏书画”。

  ……

  襄武县中一处优雅静谧的院落中某个厢房内,眼看四下无人,薛上童拉着方重勇的袖口低声哀求道:

  “请方御史拉某一把!将来某必有重谢!”

  比方重勇大二十岁的薛上童一点都不顾自己的面子。

  “某如何能救命呢?”

  方重勇一脸好奇问道,他还没搞明白薛上童想干啥。薛家这家世,貌似也不要他方某人来救吧?

  “自天宝以来,渭州百姓逃亡甚重,本地大户更是弃农田转放牧。如今某接手渭州刺史以来,州内百姓户口,已经从两万多户下降到一万二千户不到。

  朝廷要是纠察起来,这摊子太烂,某实在是担当不起啊!”

  薛上童声泪俱下说道。

  当刺史为什么坑,为什么唐代官场之人都是尽量避免外放刺史,就是因为莫名其妙的坑太多了!

首节上一节295/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