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001节

  只看多寡和职位高低罢了。

  韦应物没了家族的加持,还要给这个“崔主簿”写马屁诗,显然不如当年在长安好混了。

  在识字率低的古代,世家在官僚体制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

  要不要在上面题一首“潼关怀古”呢?

  方重勇左思右想,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向随行的军吏要来一支笔,在石墙上写下了一句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就写在了韦应物的诗句旁边,看得一旁的李筌等人目瞪口呆。这没头没尾的一句诗,有杀气啊!方重勇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一众幕僚们都在思索。

  “官家,这个……”

  李筌有些疑惑,想开口又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询问才好。

  “无妨,传令下去,明日清晨开拔。

  告知三军将士,对阵吐蕃,除了以前战功的规矩不变外,斩首另有赏赐。

  吐蕃人劫掠了河西五州,浮财无数,就看将士们谁能拿到手了。”

  方重勇对李筌吩咐道。

  “得令!”

  李筌二话不说领命而去。

  这次他担任行军长史,可谓是最高规格配置了。此举也足以见得方重勇非常重视此番对阵吐蕃,将其视为汴州朝廷建立以来的最重要战役!

  “官家,要不要派人去吐蕃军中试探虚实?”

  元载上前低声询问道。

  “达扎路恭手段凶残,杀人不眨眼。只要有需要,可以震慑或者激怒对手,他从来都不忌惮杀人,更没有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你想立功本官心里明白,但派你去跟达扎路恭接洽,是送你去死。

  你是本官麾下重臣,以后有的是舞台施展才华,岂能葬送在吐蕃军大营?”

  方重勇劝慰元载道,婉拒了他的提议。

  “官家!下官不怕死,就怕没机会立功啊!”

  元载一脸激动的请示道,显然是不甘心就这么随军。

  一个人的地位是怎么来的?靠口嗨?靠自怨自艾?

  都不是,是靠功劳堆起来的!

  元载立功心切,只要能立功,让他弑父他都在所不惜!

  “李抱真上次回关中以后还没有消息,不如你去一趟河东军大营,问问李抱玉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吐蕃人不忌惮杀人,李抱玉还是很忌惮的,你去那边没有性命之忧。”

  方重勇拍了拍元载的肩膀说道。

  他眺望北方,离得并不算远的黄河,被高山阻挡,根本看不到。地理的限制,往往让人们的目光变得短浅,沉迷于表面上的安全。

  希望李抱玉不要看不清形势啊,真要冥顽不灵,方重勇也不忌惮痛下杀手!

  方重勇心中有些担忧,上兵伐谋,能够不动刀兵,就能把李抱玉压服,重新掌控赤水军的指挥权那是最好的,对于顺利平定河西有重要意义。

  真要闹翻了,只会让达扎路恭笑死,无论是他还是李抱玉,都是输家。

  可是很多时候,政治上的博弈,并不是一方的事情。遇到蠢猪一般的博弈方,自己这边再好的策略,也没有施展空间。

  还是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最大努力就可以了。

  ……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他心里惦记的李抱玉等人,如今已经是急得跟热锅蚂蚁差不多。

  李宝臣在渭州伏击吐蕃人的事情,动静很大,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

  那些烧焦了的吐蕃军尸体,鸟鼠山附近的山道上随处可见,根本就没有人去收敛。曝尸荒野被野兽所食,那惨状当真是人间地狱。

  偶然间过往鸟鼠山的旅客,将这些可怕的消息带到了关中,又是引起关中本地大户的一阵逃亡。李抱玉完全制止不住。

  吐蕃人既然已经打到了渭州,那离长安还会远吗?

  渭州就是挨着凤翔府的,历史上白居易曾经写过“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如今的情况,其实和历史上吐蕃军入侵的路径高度一致。

  李抱玉在河西数十年,久经战阵,又如何感受不到现在局面的险恶?

  如果可以躺平,他早就躺了。只是,李抱真带回来的消息,让他完全高兴不起来。

  现在河东军屯扎于长安以东不远的新丰驿,以驿站为中心建立了几座大营,并在此地布防。

  李抱玉压根就不敢进长安。一旦进入长安,大军的调度便分散了,遇到敌军攻城,难以形成合力。到时候败亡不远,还谈什么以后?

  长安这个巨坑,易入难出。手里要是没有十万兵马,不要想着据守长安什么的,没那个能力。

  此刻新丰驿的正堂内,李抱玉正在主持军议,将李抱真带回来的消息告知了众将。这不说不要紧,一说彻底炸锅了。

  以论氏五兄弟和辛云京为首的赤水军一系将领,坚决要求归顺到天子李琦的旗下,跟汴州朝廷合流,然后打回河西,收复凉州。

  而另外一些非赤水军一系的将领,则是希望回归河东自守。

  反正,谁也没有提要据守关中的。大家都看出来了,现在的情况,要么归顺大势一方,成为收复河西的急先锋,立功后战后再来谈地位。

  要么就回河东苟着再说,反正河东地势险要,汴州朝廷要收复河东,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呢。这年头,死个人不比死条狗更难,想以后如何如何,等活到以后再说也不迟!

  然而,这两样,李抱玉都不想选!

  如果在河东当土王八就行,他怎么会来关中呢?他又何苦瞎折腾呢!但交出赤水军的兵权,归顺汴州朝廷,他心中又有点不甘心。

  多年奋斗,回归原点,那不是白奋斗了?

  “李节帅,您是有什么忧虑么?

  归顺朝廷,奉李琦为天子,收复河西,回归凉州,不是我等夙愿么?

  我们本身就是凉州出来的,现在朝廷要帮我们收复凉州,赶走吐蕃人,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论氏五兄弟之一的论惟贞,对李抱玉抱拳行礼道,语气颇有些责难,已经在爆发的边缘了。

  听到这话,李抱玉一时间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心中也明白,方清站住了大义,他自己心里那点小九九,是不可能拿到台面上去说的。

  难道他告诉论氏五兄弟和其他河西出身的将领:我们在河东当土王八就行了,只当河西不存在就是。汴州军要怎么折腾,随他们去就好了。

  那样的话只怕今夜就要兵变。

  “诸位,请听某一言,此事还要从长计议,急不得。”

  李抱真插了一句,面带尴尬,表面还算镇定,心中已经慌得一比。

  “你们说的从长计议,是不是指的投靠吐蕃人?”

  之前闹得最凶的辛云京,不阴不阳的来了一句,大堂内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第764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方重勇这次强力坚持天子李琦挂帅出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阳谋。即便是李宝臣和李抱玉等人洞悉了图谋,也改变不了什么。

  本来,就是大大方方给这些人看的,不需要藏着掖着。

  这是在给各路军阀一个台阶下,他们“投降”的是大唐正统,而非是方清本人。所以在心理上便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地方。

  站住这个大义,李抱玉等人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你是想当反贼自立,以至于连老家都不顾,还是要回归到朝廷的旗帜下,反攻河西,夺回凉州?

  这是把李抱玉架起来烤,也是给他递了个梯子。识趣的就赶紧顺着梯子下来,要不然摔死了可别怪他人!

  所以面对辛云京的质问,李抱玉只能劝说众将,说是事关重大不能不慎重考虑,但绝不会投降吐蕃!希望麾下各部将领稍安勿躁,三日之内必有决断。

  听到李抱玉信誓旦旦的保证,众将这才散去。只是走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面色凝重,心事重重的样子。

  等众人走后,李抱玉这才长叹一声,对李抱真抱怨道:“吐蕃大军压境,军中人心浮动,要如何破局?莫非真要听方清的调度,交出赤水军的控制权吗?”

  听从汴州朝廷指挥,打回河西,这对李抱玉来说是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的。他们家本就是世代生活在凉州,要不然也指挥不动赤水军,赶走吐蕃人是应有之义。

  但将赤水军的指挥权交给方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赤水军是河东军的绝对主力和绝大部分精锐,没了赤水军,他们就只剩下这几年在河东地区招募的一些团结兵了。

  其战斗力跟赤水军这种建军超过百年的老牌劲旅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换言之,投靠汴州朝廷的话,他们虽然依旧是一方大员,但实力已经不足以掀起风浪,只能泯然众人而已。

  李抱玉不甘心呐,这是打断了凉州安氏的脊梁!他们以后会被方清随意拿捏!

  可是,现在博弈的核心本身就是:你投靠我,要有诚意才行!

  什么叫诚意?

  你甘心被我拿捏,然后我选择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笑泯恩仇,这才叫政治利益交换,这才叫有诚意。

  否则,你手里还有赤水军这张王牌,是不是还想着其他事?或者是有别样心思?

  这些政治上的弯弯绕绕,李抱玉没法跟麾下那些将领们说。毕竟,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很可能截然相反。

  “兄长,方清应该还会派人来此,而且应该就是近期,我们不妨先等两天再说。

  至于军中将领,我私下里一个一个去说。”

  李抱真低声建议道,除了辛云京这般的刺头,其他人的立场其实并不坚定。

  那辛云京为什么要当刺头呢?

  因为辛氏老家兰州,刚刚沦陷,他心中非常焦急。而且辛氏同样是河西大族,其子弟广泛分布于开元时期的河西诸军之中。

  换言之,辛氏可以说是汉人出身的“凉州安氏”,与凉州安氏在很多方面高度重合!

  如果说河西五州一定要找一家跟朝廷对接的家族,那么辛氏在很多方面亦是可以取代安氏。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只要涉及到了关键利益,亲兄弟和生养父母也能反目成仇!

  更何况辛云京和凉州安氏过往走的就不是一个路子,其人脉与关系网,并不完全重合,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与人脉。

  辛云京借机发难,其动机非常单纯,就是为了争夺赤水军的主导权!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辛云京此人留不得,不如……”

  李抱真伸出手,做了一个劈砍的手势。

  李抱玉摇摇头道:“不可,辛氏在赤水军中颇有人脉,贸然动手却无合适的理由,容易引起动荡。吐蕃人在侧,我们乱不得。”

  “唉!”

  听到这话,李抱真一声长叹。什么叫“内忧外患”,现在这样的情况,就是内忧外患!

  “兄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三日之后,直接派人捉拿辛云京,就说他是吐蕃人的内应。

  将他的部曲分给其他将领,这样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李抱真脸上闪过一丝狠厉,压低声音建议道。李抱玉沉思片刻,终于还是缓缓点头。

  ……

  话分两头。

  另外一边,诸将返回各自的营帐后也没有闲着。因为并不是只有李抱真一人,才懂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道理。

首节上一节1001/10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