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65节

  在了解过了厢兵的组成以后,期间,晏殊也是有跟赵昕说道:“寿国公,你可知,有时候年轻人,太过于锋芒毕露,可不好?”

  作为对方的老师,晏殊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必要,对对方进行劝劝的。

  毕竟……

  晏殊也不想看到将来有一日,自己的弟子被官家给砍了头,又或者是自己的弟子砍了官家的头。

  这自古天家之事,就不好处理,寿国公的权越大,将来说不定就越是危险。

  赵昕也是秒懂自己老师的意思,然后回道:“不是我想锋芒毕露,而是……这手里没有点兵,我有点害怕。”

  “见是老师,我才这么说。”

  晏殊也是坐下来问道:“寿国公害怕什么?”

  赵昕便道:“害怕这西夏、辽国一不小心,就把大宋给灭了,害怕,这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是堪用的。”

  “跟西夏的战争打得这么难看,你让我如何相信这朝堂上的文人跟武将?”

  只见赵昕背靠座椅,说话泰然自若,沉稳从容,这气质,一点都不像是只有四岁。

  倒是更像一个已经执掌朝堂多年的老油条。

  只能说……

  好恐怖!

  要是等他长大了,那不得秦王汉武、唐宗的样子。

  晏殊便道:“那寿国公你应该知道,你这样做,将来的后果?”

  赵昕便道:“我早已把唐书给熟读了,自然是知道。”

  晏殊便只好道:“既然寿国公都清楚,那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说罢。

  顿了一顿,晏殊这才问赵昕道:“寿国公希望挑选些什么样的人,来当寿国公的手下?”

  赵昕便道:“每一种都挑一两个吧。比如说,能制作军器、修路建桥、水陆运输,还有其他的杂作。总之,但凡厢兵,有某一项特技在身的最好。”

  晏殊虽然不解,不过,倒也没有问那么多。

  之后又问道:“对年龄有没有什么要求?”

  晏殊也就是循例地问一问。

  赵昕也是道:“二三十岁的最好,不过,若是有年长者,特技又特别出众的,也行。”

  晏殊便懂了!

  寿国公你这是想军械都自己造。

  晏殊听完了赵昕的要求后,又回去禀告官家。

  若是官家这边没有问题的话,那他就去挑人了。

  赵祯也知道厢兵就是干这些活的,因此,倒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

  赵祯只是好奇,最兴来难道就一点也不嫌弃他,就给他这些老弱残兵。

  然后问晏殊:“寿国公没有再说其他的什么?”

  晏殊不解:“其他的什么?”

  赵祯便道:“寿国公就说了这些?”

  晏殊:“就说了这些。”

  赵祯:“那你就按他的意思去挑人吧。”

  ……

  如此花了大概三五天的功夫。

  这三五天,晏殊也是忙上忙下,终于是把五百人给挑好。

  可以说……

  这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是妥妥的人才。

  只是,人才归人才,各行各业的都有,偏偏就是不怎么会打仗。

  毕竟厢兵嘛,本身这作战的任务,就落不到他们的身上。

  第六日。

  皇宫北门外面。

  赵昕以及手底下的十七人,便对这五百人进行接收。

  而看到这各色人等都有,甚至有几个好像还至少都已经五十岁的,自然,就连赵,都不知道这是啥情况?

  跟赵昕道:“寿国公,这就是你说的,五百精兵?”

  赵昕也是看了看列好队的五百人,回赵道:“怎么?你觉得不精吗?”

  赵能说,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么?

  这五百人,一眼看过去,就不可能是精兵。

  亏得前几日,赵昕还跟他们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说,他们终于都有自己的兵了,听得所有人都一脸的喜出望外。

  然而……

  当初听到是五百厢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结果一定会是这样。

  此前那位四十多,腿软,被赵昕给开导教育过的十七将之一,便道:“寿国公,我朝这厢兵,本来就不是拿来打仗的,这些人……我看别说是打敌人了,把铠甲一穿,半天不用,铠甲就能把他们给累死。”

  赵昕便道:“看着是整体要瘦弱了一点,但是你看,这不还有一个身体强壮的嘛!你叫什么名字?”

  对方便回道:“小人李凌!”

  赵昕又问道:“此前是做什么的?”

  李凌便回道:“此前在梢工都做事。”

  赵昕便回过头来问众人道:“梢工都是什么?做什么的?”

  赵无语道:“就是撑船的,与纤夫一起,运送漕运的粮食一类的东西。”

  赵昕一听,我大宋军队的业务都这么广的吗,难怪东京城如此繁华,便道:“原来如此!那你说说,你为何要加入我们……说起来,我们应该要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才行!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叫什么军号好?”

  赵心想,这是重点吗!?

  重点是,这些人,根本不堪用啊。

  当然……

  有一说一,这梢工都出来的,还是有一点实力的。

  这手臂很粗,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要知道,当厢兵是很苦的,月俸又低,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因此,当对方得知有机会给朝廷做事,立马就踊跃报名吧。

  赵昕觉得……他们的军号应该叫做天策军。

  但这会不会有点太过于明显了?

  最后还是赵道:“寿国公您是忠正军节度使,所以,军号理应用忠正。”

  赵昕也是道:“是吗?我怎么不知道?”

  赵:“……”

  那时候你还小,没人跟你说。

  而且,平日里都是为了图方便,自然也就不会去喊那么长的名号。

  赵昕对‘忠正’这词,只能说感觉还行。

  虽说他其实想叫天策军来着,不过,无所谓了,这忠正,就跟贞观一样,都是以‘正’示人,感觉也挺好。

  不过随后又有人道:“那寿州那边的忠正军怎么办?”

  这倒是赵没有考虑到的。

  赵昕便道:“那还是让我爹爹给我封天策上将吧,这抢了别人的名字,也不太好。”

第73章 我赵昕,需要的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军队番号这种东西,只能说先搁置一边,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跟这些‘新人’见面、沟通、交流。

  五百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赵昕都得一个个地问,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家里几口人,之前都是干什么的。

  是自愿报名来的,还是直接被分配的,知不知道来这里是干什么的,这些问题都一一问了过去。

  “报告寿国公!小的张岚,此前是做弩的!”

  赵昕就这样从一大早,一路问过去,一直问到了中午太阳攀上头顶。

  直到把每一个人都问过一遍,熟悉了每一个人的情况,这才一脸感慨地道:“人才!都是人才啊!”

  而众人听完了赵昕的话,一时间,也有点分不清他到底是说认真的,还是在阴阳怪气。

  不过……

  这最后一个做弩的,那确实也真的是人才。

  只是……

  像是这样能徒手做弩的,五百人里面,就他,还有另外两个。

  也就仅仅只占了五百分之三。

  有人便悄悄地对赵昕道:“寿国公,我们是不是被枢密院给坑了。这五百人,堪用的,估计不到五十。”

  赵昕也是道:“诶,你这怎么说话的!枢密院的枢密使晏殊,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难道还能害我不成?”

  “这其实都是我自己要求的!”

  十七人:“……”

  赵也是道:“寿国公,这撑船的撑船,做弩的做弩,而且做弩里面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这兵怎么练?”

  赵昕便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五十多岁,那这不恰恰说明了做弩的经验十分地丰富!”

  赵:“可这最多只能管后勤。”

  赵昕便道:“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后勤,也同样重要!”

  十七人都让赵昕给整无语了。

  寿国公一开始说有五百精兵,搞得他们还兴奋得不行。

  结果现在一看,这哪是五百精兵啊,高的高,矮的矮,老的老,瘦的瘦,这要是拿去上战场,怕是敌人都要被这些人给笑死。

  这不妥妥的人头战功嘛。

  关键是……

  这些人一看他们的胆气,也觉得不太行,可能都没怎么真正见过什么是战场、打仗。

首节上一节65/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