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军撤离之后,李奕所部也是撤回了浔州城内,并开始着手打扫战场,实控浔州。
只是,随着打扫战场,李奕很快便得到了一则好消息。
浔州城,又爆金币了!
李奕前两次来打浔州,第一次收获了大量的金银物资粮草,第二次吸收了大量的兵丁。
可谓是收获满满!
而这第三次打浔州,同样如此。
要知道,李星沅这次来浔州可不是空手来的。
他随军携带着清军进剿金田所需的粮草军饷,军械物资。
虽然在大黄江口一战,这些粮草军饷和军械物资被消耗了一批,向荣等人率军追击太平军主力,又带走了一部分。
但是,现在的浔州城内,依旧存留着相当一部分的粮草军饷,物资军械。
简单清点之后,大概有粮食一万三千石,白银一万七千两,火药两万斤,鸟枪,火炮,刀矛等武器若干。
也就是说,李奕再次一波肥了……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李奕所部还在浔州城内缴获了一批好马,大概三百匹左右。
看马屁股上烙好的官印,应当是广州八旗所骑乘的战马,都是已经阉割调教好的上品良驹。
放在北方,这些马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南方,这批骏马绝对的价值千金。
甚至千金也不换!
对此,李奕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讲。
浔州城,还真就是他的风水宝地啊。
来一次,肥一次!
实在太旺他了!
要不是现在就占据州府,显得太过扎眼,李奕是真的有心就赖在浔州不走了……
……
浔州府衙,议事堂上。
李家军诸将聚在一起,商讨大军接下来的战略方向。
“总制,我的想法是我们应该西进武宣,去和太平军主力汇合。”
王安站出来开口说道。
紧接着,他便针对此给出了解释。
“我军现在共有战兵八百,但算上我军在浔州城内解救的战俘,辅兵的数量是战兵的十倍还要多。”
“这个比例实在是太不合理了!”
“只有前去和大军主力汇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语罢,王安便一屁股坐回到了座位上。
李奕双手抱臂坐在主位上,眼睑低垂,一言不发的等着其他人的表态。
在修长的睫毛的遮掩下,他隐晦的打量着所有人脸上的神情。
事情很明显,王安之所以如此表态,便是在代替李奕试探高层将领们的心思。
看看究竟有谁依旧对太平军念念不忘!
将来也好做些针对性的应对。
王安话音落下,陈玉成第一个站出来表态道。
“总制,末将认为不可!”
“现在太平军主力尚被清妖重兵围困在东乡,我们现在赶去和主力汇合,那和自投罗网又有什么分别?”
陈玉成的态度很明确,但立场却有些模糊。
因为他的表态是从客观角度上说的,但却没有表明自己的主观意见。
简单来说也就是,他只是说东乡不能去,但却没说自己不想去。
这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但李奕对此也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以陈玉成的立场,他能如此表态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俗话说的好,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但要明确一点,李奕和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他们只是闹掰了而已。
差不多就是恩爱夫妻闹矛盾,然后分居了的意思,但也就仅此而已,双方都还没离婚组建新家庭呢。
除去萧朝贵之外,李奕和太平天国的其他人都没有无法化解的仇怨。
眼下的太平天国和李奕之间的关系,说一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过分的。
就拿陈玉成来举例,他现在是李奕的人,但他的叔父却是冯云山的绝对亲信。
所以,陈玉成的身份显得很尴尬,同样的道理,陈承因为陈玉成在李奕这边,身份同样也很尴尬。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陈玉成和陈承就是李奕和太平军之间的沟通渠道。
只是暂时用不上而已。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李奕其实是能容得下忠诚不绝对的骑墙派。
嗯,即便是他容不下,动手清洗骑墙派,也不会是现在。
怎么说呢,将来事情谁也说不准,李奕和太平天国未来说不定还得联手共抗清廷呢。
现在撕破脸,肯定不是一个好选择。
其余诸将闻言,也是纷纷开口表态。
“是啊,末将附议!”
“还望总制大人明鉴,东乡去不得啊!”
“总制大人,太平军前段时间才刚刚出卖过我们一次,让我们身陷重围,差点全军覆没,不管说什么,我都反对继续去和太平军合营。”
“……”
大家的态度都很明确,东乡不能去,他们和太平军誓不两立。
李奕见此,眼神中闪过一抹微不可查的满意,终于开口表态道。
“嗯,大家所言有理。”
“东乡确实不是一个好去处。”
“那我们接下来所需讨论的,就是不去东乡该去哪里了!”
李梁站出来开口说道。
“启禀总制,末将建议我军可以沿着浔江,东下广东。”
“广东人丁兴茂,富庶繁华,且反清氛围浓厚,我军若是杀入广东,定可以一呼百应,应者云集,极大的壮大我军声势。”
李梁的建议和当时太平军决议东下时,洪秀全的想法一致。
东下广东确实是一个好主意。
但也没那么好!
因为现在两广的清军主力尚存,你要是这时候杀去广东,那就是在当靶子,引仇恨。
清廷为了防止两广反贼合流,或者说是广西的兵和广东的钱粮合流,必然把往死了针对。
甚至有可能干脆放着太平军的主力不管,然后集中兵力来围杀李奕。
一但清军真的这样做了,就凭李奕的细胳膊细腿肯定是扛不住的。
……
PS:求追读,求收藏,求月票!
扑街作者跪求支持!!
第69章 东下之策
李奕即便要东下广东,也不会是现在。
等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攻武昌,杀奔江南,将清廷的注意力全部牵扯到他们身上的时候,才是李奕东下广东,让粤桂合流的最佳时机。
所以,李奕开口说道。
“东下广东之策不错,但东下广东是我军要实行的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战策。”
“从长久来看,东下广东几乎是最适合我军的发展方向,但短时间内来看,行不通。”
语罢,稍微顿了顿,李奕开始解释为什么东下广东不可行。
“一但我们选择东下广东,那清妖必然将注意力从太平军主力转向我们。”
“到时候,我们就需要直面两广地区的清妖主力。”
“而这,是我们所无法抵挡的。”
说句不好听的,李奕现在还是太弱了。
他手上一共就八百战兵,这八百人就算是全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
一但清军全力围剿,他们扛不住的!
众人闻言,不由得为李奕的清醒而吃惊。
旋即,王安询问道。
“那总制你的意思是?”
李奕略微沉吟一阵,然后开口说道。
“东下,但不能直接杀向广东。”
“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去岑溪一代发展。”
语罢,李奕命人去一幅舆图上来。
待人将舆图挂好之后,李奕这才指着舆图说道。
“我之所以选择岑溪为我军的落脚点,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岑溪只是一个县,而非州府,我们即便占下来,也不太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