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捐赠多少粮食合适。”
“多了,幕府给不起,少了,恐怕大唐那边会不满意……”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此言不错。
然后开始七嘴八舌的商议了起来。
……
通往济宁的官道上,一队打着太平天国旗帜的队伍骑马而行。
与之随行的,还有一支唐军骑兵。
负责监视并保护使团的安全。
黄玉昆骑在马背上,眺望官道四周农田中的麦苗,语气中略显惊叹的对一旁的李鸿章说道。
“冬小麦竟都已经种上了,大唐的赈灾果是卓有成效。”
“李知府果是国之能臣,不愧是从大唐王上的秘书处中锻炼出来的。”
黄玉昆和李鸿章接触了这么长时间,对于李鸿章的身份来历,自是一清二楚。
李鸿章笑笑说道。
“黄总督过誉。”
“这全赖王上坐镇济宁,指挥若定,我等官员也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
黄玉昆说道。
“还得是大唐有钱啊,赈济数百万灾民,竟还绰绰有余,能对大沽口发起攻势。”
“不像我天国,光是赈济河南的几个州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太平天国如今主要占据的地盘便是陕西和河南两省。
这两省虽都有大平原,都是粮食产区,但河南和陕西却也属于人口极为稠密的地区,是故粮食产量并不富裕。
赈灾起来,难度颇大。
但大唐那边就要好很多,湖广,江南都是粮食产区,且基本上都能做到一年两熟,而非北方的一年一熟。
所以,粮产量还是较为宽裕的。
再加上大唐还能从南洋,从朝鲜日本等海外获取粮食,赈灾起来自然要比太平天国轻松。
李鸿章开口恭维道。
“黄总督实在太谦虚了。”
“贵方在河南的赈灾工作同样卓有成效……”
两人相互客套,沿着官道向着济宁而去。
很快,他们便抵达了济宁城外。
看着远处的济宁城,不知怎的,黄玉昆心中有些紧张。
待李鸿章和黄玉昆骑马赶到城门口,一名侍从室的官员上前来说道。
“黄总督,李知府。”
“现在王上不在济宁城内,而是去了济宁城外的农田视察。”
“不知两位是打算先进城安顿,还是直接去拜见王上?”
不等李鸿章做答,黄玉昆便开口抢答道。
“有劳带路。”
“我这个外臣来访,还是先去面见唐王,再做其他吧!”
“否则的话,不免失礼!”
黄玉昆刚刚接到最新消息,现如今太平天国虽将叛军赶出陕西,将战线推进至了甘肃。
但随后的战况却不算顺利,叛军因为宗教的影响,战斗意志比之太平军还要坚定几分。
再加上太平军对甘肃那边人生地不熟,甚至还吃了几次败仗。
受此影响,黄玉昆迫切的想要同大唐完成和谈,以便从河南方面继续抽调兵力,增援甘陕战局。
当然,如果能获得大唐的援助,则是再好不过。
即便大唐不可能出兵干涉甘陕战事,可如果太平天国能从大唐这边搞一批军火,那对战事来说也属于极大的助益。
众所周知,大唐的军械可是比洋人还要先进的!
李鸿章见此,也只能说道。
“黄先生所言甚是,我等便还是先去拜见王上吧。”
侍从室的官员闻言当即点头应下,然后在前面带路,带着黄玉昆和李鸿章往济宁城外的一片农田而去。
……
济宁城东,农田。
李奕穿着一身常服,带人走在田垄上。
一名老农打扮的汉子站在李奕身旁,为他介绍着麦苗的长势。
“今年的这天灾来的实在太突然,乡亲们都没来得及反应,就一切都没了。”
“多亏大唐赈灾及时,还为我们带来粮种,这才能在入冬前又补种了这一轮冬麦。”
“田里的杂草已经除净了,看麦苗的长势,明天或许能有个好年景……”
李奕闻言,拍了拍这灾民的肩膀,温声说道。
“今年的灾情实在严重,孤已经下令,免除灾区三年赋税,让百姓们能休养生息。”
“放心吧,今后日子会好起来的!”
这农夫闻言,当即噗通一声在李奕面前跪下,磕头道。
“草民……草民谢王上恩典……”
李奕伸手将这汉子搀扶起来,温声说道。
“免礼,免礼!”
就在这时候,远处的麦田中传来咔嚓一声脆响。
一阵浓烟喷涌。
照相机将李奕亲自弯腰搀扶农人的一幕给定格拍了下来。
李奕今日来农田视察冬小麦的补种情况,自然不可能只是简单的视察。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作秀!
既然要作秀,照片肯定是不能少的。
除去这张农田照外,还有好几张李奕在难民营内亲自为难民施粥,分发过冬的衣服,以及拉着难民的手嘘寒问暖的相关照片。
之后,李奕准备要将这些照片洗印出来,通过报纸分发天下,为自己收拢民心。
虽然这个时代图片打印的技术还没发明。
但这并不妨碍李奕命人以照片为模板制作雕版,然后用最原始的雕版印刷往报纸上印图片。
嗯,无非也就是成本高些,印出来的图画模糊一些。
但无所谓,政治宣传不在乎成本。
……
PS:今天卡文,只有一章了,抱歉。
第316章 战马换军火
当然了,作秀归作秀,可李奕承诺的免灾区三年税赋,却也是真的会兑现的。
他这人要脸,不至于说出口的话再咽回去。
在此之前,大唐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两广和湖南,以及海关的关税。
现在的话还要加上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膏腴之地的赋税。
也就是说,山东其实不是大唐最主要的赋税来源地。
再加上山东刚刚受灾,还是黄河决口这样的大灾,为了收拢人心,李奕免山东三赋税实在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
老百姓日子过的本就艰难,这次又遭了灾,朝廷要是不免几年赋税让他们缓一缓,有很大概率会逼得百姓为了求活而造反。
就比如说明末时候,小冰河期的天灾本就严峻,地方上可谓是灾难频发。
可即便如此,大明朝廷为了平贼御虏,还是不停的催逼三饷。
百姓们受灾了生活本就艰难,再被税赋一逼,为了活命也就只能造反去。
而这,也是明末流贼越剿越多的原因所在。
熟读历史的李奕自然会吸取明末崇祯的教训,给灾区减免税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实也就是受灾的河南以及直隶州府现在不在大唐手上,否则李奕也不介意给河南和直隶的受灾州府也免三年赋税。
嗯,谁叫他李奕是仁君来着?
就在李奕拉着身边众人摆拍的时候,远处走来一名侍从,来到他身边汇报道。
“王上,李知府和太平天国的使者到了,正在等您召见。”
李奕闻言,脸上的表情一滞,但还是询问道。
“哦,是吗?”
“将人带来见孤!”
话音落下,侍从抱拳而去。
不多时便将李鸿章和黄玉昆给带了过来。
两人来到李奕面前,纷纷十分恭敬的下拜行礼。
“微臣/外臣,参见王上!”
“王上金安!”
李奕摆摆手,示意两人平身。
“李卿,黄先生免礼,快快平身。”
待两人站定,李奕笑呵呵的对面前的黄玉昆说道。
“黄先生,金田一别许久不见,风采依旧啊!”
当年大家一同在金田起事反清,相互之间虽称不上多熟悉,但总归是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