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那位王上向来对底下人很是大方,我等若专心做对方的忠臣孝子,恩赏定也是不会少的……”
……
大唐昭武二年六月底,大唐的第二集团军主力从广西撤回了广州。
李奕在准备亲自率军北上,发起第二阶段东征攻势的同时,接到了来自江西方面的捷报。
至今为止,大唐的东征大军已经成功攻取江西北部的九江,南昌,南康,饶州,广信等州府,并将江西清军主力全歼于上饶。
大半个江西几乎入手!
李奕在接到消息之后,当即命参谋部核算军功,准备犒赏部队。
然后,下令大军出发。
只不过,这次唐军东征却是并没有北上走韶关一线,而是选择了向西。
准备由珠江向西转西江,然后由西江转桂江抵达桂林,再从桂林由漓江,灵渠转湘江,由湘江直接杀至洞庭湖,便可直入长江东下。
这样走绕是绕了点,但却能充分利用南方水力运输的优势,将唐军作战所需的粮草辎重,军需后勤,以最省时省力的方法运到前线去。
大军作战,自古以来最考验的就是后勤。
而在铁路网大规模铺开之前,水运无疑就是最为便利,损耗最低的运输手段。
举个例子,如果走陆路运粮,一千里的距离,一个民夫推着一个小推车,带着一百斤粮食从后方起运运输到前线,最终能用到实处的有没有百分之十都不一定。
因为,运粮的民夫来回路上也得吃饭。
当然,如果你不怕民夫造反,也可以让民夫自备干粮给你干徭役。
那样的话,短时间来看运粮成本好似减少了,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增加了叛乱爆发的概率,想要平叛粮食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
不值得的!
但如果是利用水路来运粮的话,一条小船轻松可以运输好几百斤粮食,大点的船更是上万斤,数万斤的运。
而损耗,哪怕是将船夫所需的吃食工钱,以及船只耗损算在里面,最多百分之十。
这一来一回中间得相差多少?
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后勤运输能走水路,肯定是要走水路。
哪怕是路稍微绕点,也是水路优先。
经济成本就在这里,打仗可不光是看战场上的厮杀,经济仗,成本仗,都是要算在其中的。
更别说现在唐军还是一支火器部队,对于后勤运输的依赖更重,后勤运输的压力更大了!
还有就是,李奕还准备亲自跑一趟桂林,巡视一下刚被唐军拿下的半个广西,稳定一下地方。
当然了,这并非李奕一拍脑袋的决定。
而是参谋部根据成本,可行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数据综合下来,做出的最佳行动预案。
大概率是不会有错的!
第223章 小刀会
大唐昭武二年七月初一,李奕亲率的唐军主力从广州出发,沿西江西进。
江面上,运输唐军兵马以及辎重的船队前后相连,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边。
此次唐军出征,光是用于维持后勤的船只,李奕便一口气调用了大小船只两千余艘,操船的水手民夫数万人。
这还是幸亏唐军的后勤运输走的是水路,如果走陆路的话,民夫的数量即便加个零也不一定够。
可见打仗这事情的后勤压力究竟有多大!
仅仅只用了十余日功夫,唐军便借着水运便利,从广州一路赶到了桂林。
嗯,不光是后勤走水运,唐军士兵也在轮流坐船赶路。
在抵达桂林后,李奕下令唐军各部驻扎休整,而他则是在桂林城内设宴,招待桂林的士绅大户。
唐军在桂林休整了几日,李奕也是完成了接见地方势力代表的工作,稳定了一下刚刚拿下的桂林局势。
随后,李奕便带人从桂林通过漓江,灵渠,转湘江,由湘江向着湖南方向行去。
至八月中旬,李奕率军岳州,在岳州稍事修整,又继续率军沿长江东下。
浩浩荡荡的唐军一路向着九江的方向行去!
并于八月底抵达了九江,耗时总计两个月。
……
九江城内,李奕召赵祥,白远钦等前来觐见。
“东征战事你等完成的非常不错,非但拿下了江夏,汉阳,武昌,黄州,九江,南昌等重镇,打通了我大唐继续东征的通道。”
“还相继歼灭了湖北和江西的清军有生力量,圆满完成了参谋部于战前制定的计划。”
“尔等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讲来,孤无有不允!”
虽然由于天国覆灭的变故,唐军的此次东征未能成功攻取江西全境,但赵祥和白远钦的任务依旧完成的相当不错。
最起码,歼灭江西清军有生力量这个目标是完成了。
有功,自然是要赏的!
李奕在酬功这件事情上,从来不曾吝啬。
赵祥和白远钦闻言,两人略显惶恐的说道。
“我军东征能有此胜,全赖王上坐镇后方,决胜千里,我等不敢据功。”
面对李奕的夸奖,他们心中虽是坦然受之,但明面上却还是要客套一下的。
面对领导的夸奖,谦逊一些总不会有错。
李奕闻言,只是笑笑说道。
“哈哈,两位将军不必如此谦逊。”
“孤又岂是那种有功不赏之人?”
客套完之后,李奕开始询问起了正事。
“两位将军都说说吧,如今江南方向的局势怎么样了?”
赵祥和白远钦率军前来坐镇江西,距离江南仅有一个安徽相隔,他们这边想来应该能接到不少江南方向传来的消息。
最起码,在消息的时效性这方面,赵祥和白远钦肯定比远道而来的李奕强些。
赵祥闻言,也没有卖关子,直接了当的开口说道。
“回王上的话,江南方面清妖在攻灭太平天国之后,便开始扫清江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
“最起码,就我们所能接到的消息,清妖并没有西进的动作。”
赵祥说罢,白远钦接话道。
“启禀王上。”
“现如今的江南方向,唯一值得重视一些的消息便是上海那边的小刀会爆发了起义。”
“小刀会的会众,在其首领刘丽川,黄威,李咸池,周立春,陈阿林等人的组织下,于上海发动了起义。”
“小刀会的人接连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四县,然后建立大明国,公推刘丽川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李咸池为平胡大都督,陈阿林为左元帅,林阿福为右元帅,潘起亮为飞虎将军……”
“现在上海那边闹的很是厉害!”
“清廷或许非但不会西进,反而是会调兵东进镇压叛乱。”
李奕闻言,却是不免有些错愕。
大明都亡了二百多年了,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
我大清究竟得是有多不得人心,才能让大家都这么怀念前朝啊!
对此李奕只能表示服气。
“呵呵,这小刀会倒是有些意思,他们之中连个姓朱的都没有,打大明的旗号有个屁用?”
李奕忍不住开口吐槽道。
一旁的左宗棠闻言,开口说道。
“王上,在微臣看来,如果小刀会高层中真有一个姓朱的,或许他们反而是不会去打大明的旗号。”
李奕闻言,笑笑说道。
“左先生所言有理!”
小刀会打大明旗号是为了借大明这俩字,统一一下人心,而不是真给想给自己头顶找个活爹,李奕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
摸着下巴思索一阵,李奕接着询问道。
“左先生,你说孤派人去上海,同小刀会联络一下如何?”
“若我大唐接下来在东征时,能得到上海方面的小刀会的策应,东征计划应当可以推行的更为顺利。”
李奕都不求小刀会能在正面战场上和清军作战,只要他们能出兵骚扰清军后勤粮道,对唐军的东征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助益。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一支军队如果后勤粮道不稳,没开战他便先输三分。
左宗棠闻言,开口说道。
“王上英明。”
“相信只要我大唐遣使与之联络,小刀会那边应当不会拒绝。”
现如今的小刀会的情况可不算太好。
随着太平天国覆灭,整个江南地区成气候的义军便只有他们一支。
小刀会几乎处在清军和洋人的重围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大唐主动伸出的橄榄枝,他们大概率不会拒绝。
历史上,小刀会在起义之后没多长时间便主动向太平天国上表称臣,接受了洪秀全的册封,把大明的旗号给抛到了一边。
想来便也是因为如此。
李奕点头道。
“很好,那便就这样安排吧。”
语罢,他又对面前的赵祥和白远钦说道。
“两位将军都回去准备一下吧,待大军修整几日,便继续启程东下,目标,南京!”
赵祥和白远钦闻言,当即抱拳道。
“末将明白!”
……
九江城外,唐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