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只能留一个。
承乾宫中。
唐贵妃呆呆地看着床幔,宫中的消息传递是最快的。
皇帝召集百官,讨论留谁杀谁,她已经知道了。
泪水,滑过面庞。
千算万算,着急把孩子生下来,却一手把孩子送进了阎王殿。
“本宫的儿子呢?”唐贵妃声音很低。
产后,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但她还在撑着,想看到最后的结果。
留下的那个孩子,就能荣登帝位。
“娘娘,您别熬了,会伤了身子骨的。”宫娥劝慰她。
唐贵妃却摇了摇头:“抱来,也许这是本宫最后一次见他了。”
“娘娘!”
宫娥失声痛哭。
图什么呢?
费劲巴力,吃尽苦头,把孩子生下来了,却闹个生死未卜。
这皇权倾轧,到底是福是祸啊?
乃娘将孩子抱来。
唐贵妃强忍着不哭,奈何根本就忍不住啊。
看着这孩子小小的脸,还未张开的模样,和她母子连心,她就忍不住泪崩了。
“孩儿啊,娘拼尽一切,也要保住你。”
唐贵妃把脸顶在孩子的肚子上,失声痛哭。
宫娥劝慰她,会伤了身子的。
“为本宫更衣!”唐贵妃挣扎着坐起来。
“娘娘,这是万万不行的!”
在宫中伺候的姑姑跪在地上:“妇人刚经历了鬼门关,一定要将养坐月子,绝对不能见风,见着风了您这辈子就毁了!”
“孩子若没了,本宫要这身子有什么用?”
唐贵妃挣扎着要起来。
但姑姑却扑在她的身上:“求娘娘宽恕奴婢僭越,娘娘您一定不能下床啊!”
“让开!”
唐贵妃语气低沉。
她精神已经到顶了,生产折腾太久了,她身心俱疲,一丝力气都没有了,真想闭上眼睛睡一觉。
但她担心,一觉醒来,孩子却没了。
那才是真的生不如死。
“娘娘,您为小殿下着想,也得为皇爷着想啊!”姑姑说了句冒天下大不韪的话。
唐贵妃忽然一愣。
前朝要举办朝会,她后宫之妃嫔去前朝,是逼皇帝杀她吗?
而且,三个孩子,要杀掉两个,都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就不难受吗?
她连夫君的颜面都不顾,她还怎么母仪天下?
配吗?
唐贵妃终于醒悟过来,朝着那姑姑点头:“谢姑姑提点,伺候本宫安枕吧。”
她什么都不能做。
做了才是错。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乖巧得等待结果,然后让皇帝心里舒坦。
说来说去,都是她错了。
若不是她,为了争宠、争嫡、争大位,怎么会让孩儿提早出生呢?
求订阅!
(本章完)
第259章 胡妙计,四龙降世,死结变同喜!
而在延禧宫。
胡贵菊脸色惨白,刚刚经历了血崩,被人参吊住了性命,人命大熬过了这关,但元气大伤。
“兰儿,你哭什么呢?”
胡贵菊经历两次生死,很多事都看开了。
“娘娘,奴婢没哭呀。”
兰儿已经听说了,皇帝在诏见群臣,要杀两个皇儿,只留一个。
因为三个孩子,都是同一天出生的。
两个是亥时,一个是子时。
她也没想到,自家小姐火急火燎的生孩子,结果一手将孩子送去了阎王殿,着实好笑又可气,却又极为无奈。
“你自幼服侍本宫,本宫对你太熟悉了。”
“刚才哭过了。”
“出了什么事,跟本宫照实说。”
胡贵菊能捡回一条命来,是兰儿不停安慰她、守着她。
妇人生产的鬼门关,真的需要丈夫陪伴。
奈何产房血气太重,男人不能入内。
听说皇帝来延禧宫看了一眼,她心中稍定,才充满活下去的勇气,才熬过了这一关。
可她并不知道,皇帝来延禧宫,是兰儿骗她的。
是贺知恩骗了兰儿,说皇爷来了又走了的。
“娘娘,您经了两次鬼门关,顺利挺过来,诞下小殿下。”
“奴婢心中开心,所以才哭泣的。”
“是喜极而泣。”
兰儿可不敢将消息告诉胡贵菊。
现在的胡贵菊,还在鬼门关口,一旦知道自己的孩儿有死亡的风险,估计她会立刻就血崩而死。
“是呀,以前听人说,生孩子是一道鬼门关。”
“当时还不信呢。”
“如今遭了一遍,才终于信了。”
胡贵菊声音低弱:“好在熬过去了,陛下保佑,是个皇儿。”
“对了,快把皇儿抱过来,让本宫看看。”
“看看这孩子像本宫多一些,还是像他父皇多一些。”
她精力不济,也没想太多。
兰儿赶紧应着,让乃娘把小殿下抱来。
她已经嘱咐过乃娘了,若敢乱说话,就把她满门抄斩!
乃娘是知道胡家权势的,自然不敢多说。
胡贵菊看到自己的儿子,顿时脸上露出笑容,轻轻抚摸他的小身子:“儿啊。”
“娘千辛万苦才把你生下来。”
“看到你,娘受的所有苦都值了。”
“以后呀,你要健健康康长大,读书明礼,日后好为你父皇多多分忧。”
“你父皇一定会喜欢你的。”
她笑容满面,充满安详。
实在是困累了,说着说着,声音愈发低,人也就睡着了。
而在奉天殿上。
朱祁钰闭目凝神。
胡氏产后大血崩,好在命大,保住一命。
倘若胡氏有个三长两短,胡必然会心生隔阂。
“究竟是谁,给延禧宫透露信息的呢?”
“她要干什么?”
“让胡和朕反目成仇吗?”
朱祁钰想不明白:“胡会为了一个孙女,就背弃朕吗?”
朝臣陆陆续续入宫。
连养病的胡,也被请来。
所有人神色肃穆,皇帝深夜诏百官入宫,传递出来两个政治信号。
第一,皇帝又要换太子了!
皇帝有了亲儿子,就想让自己儿子当皇帝,虽是人之常情,但如今朝堂不稳定,皇帝却不顾现有东宫,有再易太子的打算。
第二,天降三龙,杀谁留谁,皇帝无法抉择,缺一个背锅的官员。
能决定皇子生死的官员不多。
于谦和胡,都有这个资格,甚至王文、李贤、林聪、张凤也有这个资格,问题是这些人都在地方。
只有于谦和胡在朝中,只能从这两位中间挑出一个人背锅。
而胡又是胡妃的爷爷,亲亲相隐或大义灭亲,让他决定过于残忍,而且他又患病在身,经不起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