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949节

  这是之前答应好的。

  今年才是景泰九年。

  按照胡说的,人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着重培养,给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他们容错的机会,慢慢培养起来。

  一个知府之才,需要十年时间培养。

  一省巡抚之才,需要二十年。

  入主中枢的人才,需要三十年。

  所以朱祁钰不打算连开恩科,而是留充足的地方,给人才施展空间,让人才良性发展、竞争。

  “陛下圣明!”

  胡带头跪下,道:“如今春暖花开,京畿到了春耕的季节。”

  “而南方运来的树苗,老臣以为可以分发下去了。”

  “种树是大事,依老太傅谏言便是。”

  朱祁钰颔首:“根据统计,京畿饿死了三万余人,这是统计在内的。”

  “有多少饿死在路边,成了一具枯骨,无人问津的呢?”

  “朕猜测啊,京畿怕是有十万人饿死!”

  “可怜可叹,朕这天子,却毫无办法啊。”

  “这个冬天,不管怎么说,算是熬过来了!”

  “景泰九年,朕不希望再有人饿死了!”

  朱祁钰认真道:“农业司框架刚建起来,薛希琏,你去做第一任主官,做礼部左侍郎。”

  没用右侍郎,说明皇帝对农业司的重视。

  “陛下圣明!”

  农业是万业之本,用薛希琏这样的重臣担任第一任农业司的主官,是最大的重视。

  而且,他本人是懂农业的。

  又讨论了些农业之事,尤其是编纂农书。

  大明的农业已经断档了。

  元朝把宋朝的农书烧毁很多很多,到了明朝,保护下来的已经不足三分之一。

  所以很多细节,需要重新总结、编纂。

  后来鞑清长达百年的烧书,导致汉人的根子彻底断了。

  胡话锋一转:“陛下,近来老臣精神不济,难以操持吏部要务。”

  “是以想请陛下,再调任一位能臣,帮老臣分担分担。”

  他想让将李贤调入中枢。

  一旦他先一步走了,李贤就能接他的班,当吏部尚书。

  朱祁钰皱眉:“老太傅,朕也想调任能臣啊,问题是能臣都在地方,三年内都调不回来。”

  “您看看阁部,哪个人能当吏部左侍郎。”

  “您看好了,朕就提拔他。”

  朱祁钰假装听不懂。

  李贤,他是不打算重用的。

  这个人难以控制,又分不清是敌是友,暂时不能用。

  “陛下,如今辽宁没有战事,老臣的意思是想调辽宁督抚李贤入京,担任左侍郎。”胡直截了当。

  “老太傅啊,谁说辽宁没有战事啊?”

  朱祁钰继续装傻:“这就开春了,五六月份,朕就要调派兵卒,收复奴儿干都司。”

  “李贤不在辽宁镇抚,朕放心不下啊。”

  朱祁钰不给胡开口的机会,直接把话题变成打仗:“邢国公,攻打兀良哈,您认为谁可担任总兵官。”

  他本意是调于谦出京。

  但现在犁清江西被迫搁置,京师不安全,于谦必须在京师坐镇,他才能睡得安稳。

  “陛下,您适才还关心钱粮之事呢。”

  “怎么就说到打仗了呢?”

  于谦苦笑:“那兀良哈居住得十分分散,难以一战功成。”

  “微臣估摸着,起码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犁平兀良哈。”

  “是以,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需要海量的粮食物资,微臣觉得今年不是打此仗的良机。”

  他反对打仗。

  攻伐兀良哈的良机,应该是热河建设完毕,辽宁恢复太平,才是挥师北上的良机。

  朱祁钰皱眉:“爱卿有所不知,安南运转的第一批粮食,已经运到了广西,是以今年粮食不是问题。”

  “什么?”

  朝臣惊呼,安南真的运粮给大明了?

  “夏埙的密奏先到,正式奏章,也就这几天,就到了。”

  朱祁钰站起来,语气激动:“朕就说过,三宣六慰是宝地,有多是粮食,太宗皇帝种的树,朕该亲手摘下果实了!”

  “陛下,第一批粮食是多少船?”于谦急声问。

  “八十四艘船,应该是安南投石问路。”

  朱祁钰淡淡道:“他想试探大明,看看大明是什么态度。”

  “咱们就给他个机会,让安南看看大明的态度。”

  “朕已经下密旨,让方瑛在两国交界,陈兵十万,再开市场,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看看安南王怎么选。”

  胡想劝。

  朱祁钰摆摆手:“安南是小事,打不起来的,方瑛自有分寸,朕还会令商贾去安南贸易。”

  “吓唬是必须要吓唬的,仗也是打不起来的。”

  “方瑛、夏埙、朱永等足矣应付了。”

  “说回北面。”

  “若这些粮食,都运到辽宁去。”

  “邢国公,这仗能不能打?”

  于谦拜服在地:“若粮食充足,微臣认为,可以小打几场。”

  “扫平鞑靼余威未尽,兀良哈应该不敢和大明硬碰硬。”

  “咱们把此仗,当成练兵即可。”

  于谦的话,惹得朝臣赞同。

  小打小闹是可以的。

  不能贸然去吞并人家的地盘,贪多嚼不烂,一点点消化战果即可。

  “谁可充任总兵官?”朱祁钰问。

  “微臣有几个人选,供陛下参考。”

  于谦认真道:“微臣觉得第一人选是赵辅,赵辅其人作战稳妥,虽无奇谋,却不会有大败;”

  “其二是毛忠,毛忠是勇将,可破强敌。”

  “其三是曹义,曹义镇守辽东多年,对辽东极为熟悉,派他去平定兀良哈,恰如其分。”

  他推举的都是老将。

  “邢国公之言,老成谋国。”

  朱祁钰十分满意:“其他人可还有合适的人选?”

  朝臣都觉得于谦的人选很好。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都很稳妥。

  战果如何暂且不谈,肯定不会出岔子。

  朱祁钰还得琢磨,要每个人诏入宫中,一个个问询。

  朝议暂时结束。

  “宣毛忠和曹义入宫。”

  进入养心殿,朱祁钰活动一下,用了些点心,开始处置政务。

  很快,两个人从讲武堂过来。

  赵辅尚在宣镇。

  “赐座。”

  朱祁钰把朝会上的情况说了。

  毛忠和曹义眸中闪过惊喜,赶紧磕头请命。

  “朕问尔等,需要多少人?能取得多少战果?”朱祁钰问。

  “回陛下,微臣只需要两万人即可!便能驱逐兀良哈五百里!”毛忠第一个说。

  曹义可谓是屡战屡败,苦笑道:“微臣需要十万大军。”

  毛忠挑衅地看了他一眼。

  论打仗,还得看我们蒙人。

  “战损呢?”朱祁钰又问。

  毛忠不答。

  曹义却道:“微臣可保证战损控制到很微小的地步。”

  “陛下,两万精兵,所耗钱粮也是少的。”

  “而且,兵没了可以再征。”

  “何必顾念那等弱民的死活呢?”

  毛忠难以理解。

首节上一节949/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