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792节

  今年先试验,明年禁止砍伐树木,煤自然就好卖了。

  进入十一月,京师已经入冬。

  但京畿却热火朝天。

  因为各家妇人,都在织毛衣,织两件毛衣给织女一个铜板的手工钱。

  织毛衣的手法快速扩散,整个京畿都会织了。

  只是毛线供应不上。

  而毛纺厂如雨后春笋般在京畿开业。

  松江商人也想做毛纺,结果发现,南直隶气候湿润,不适合毛纺,造价也比北方高。

  但人家聪明,不做低端,做高端毛衣。

  他们发现专利是个好东西。

  转而研发软化剂,并且去专利局注册专利。

  一时之间,毛纺厂遍布大明,很多人发现毛纺是个新风口,大量资金进入毛纺厂。

  如今宫中,人手一件高档毛衣。

  有的官小姐都有四五件换着穿,宫中攀比之风因毛衣而起。

  朱祁钰是毛衣不离身。

  宋淑清也在学着织毛衣,她掀起了宫中织毛衣的风潮,怀着孕的几位嫔妃也想给皇帝织一件毛衣,展示自己的爱意。

  “诸卿,暖和吗?”

  坐在早朝上,朱祁钰心情不错,毛纺会成为控制草原的一只大手。

  但想彻底控制草原,靠毛纺还不够。

  “陛下圣神文武,发明毛衣,不啻于嫘祖之功!”耿九畴的官袍里,就裹着件高档毛衣,浑身暖呼呼的。

  不止毛衣,他还穿了件毛裤。

  虽然这东西扎身子,但他们都穿着亵衣,隔着亵衣穿,感受不到扎身体。

  “哈哈哈,朕岂能和古之圣贤相提并论?”

  朱祁钰站起来:“诸卿,想过没有,用毛纺控制漠北。”

  “陛下的意思是让漠北全部养长毛羊,咱们用羊毛控制漠北?”

  耿九畴却道:“微臣想过这个问题,但凭借区区羊毛,能让漠北彻底归心吗?”

  “当然不够,这只是其中一个手段。”

  朱祁钰笑道:“你们说说,牧民为什么愿意打仗啊?”

  “归根结底,就是穷!”

  胡却打断朱祁钰的话:“陛下,漠北其实并不是您想的那般穷困,而是蒙人不爱攒钱,不会理财,有了钱就吃喝嫖赌,全都花掉,所以漠北人穷困。”

  “老太傅听朕说完。”

  朱祁钰也不恼,笑着说:“您说的这个问题,和他们的生活习性有关系。”

  “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所以才不爱攒钱,因为攒钱没用。”

  “朕控制漠北,打算半耕半牧,给牧民建房子分土地,不许其游牧!”

  “控制在一地生存。”

  “再大量移民过去,让汉胡杂居,不许人说蒙语,只许说汉话,强制变成汉人。”

  “鼓励牧民养长毛羊,毛纺厂去收购。”

  “羊肉咱们也收,中原每天会消耗多少肉啊?怕是整个漠北的肉,咱们中原都能吃光。”

  “让牧民的腰包鼓起来。”

  “人富了,就懒惰了,胆子也变小了,自然就好统治了。”

  朝臣颔首。

  胡却道:“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若是让他们富了,又和内地通航,盐铁重器都不设限制,老臣担心养虎不成,反受其害啊。”

  敢在皇帝兴头上撒盐。

  满朝也就胡、于谦等寥寥数人。

  朱祁钰兴冲冲的话头憋在嗓子眼里,认真思索一番,竟觉得有理。

  “老太傅有何高见?”

  “李代桃僵。”胡说出这四个字。

  朱祁钰不寒而栗:“老太傅,您、您这未免太狠辣了吧?”

  就是用汉人替代蒙人。

  “陛下清扫天下,必然清理出来大量人口,难道都杀了不成?”

  “干脆,填充去漠北。”

  “玉米三宝在手,漠北就乱不起来。”

  “一手粮食,一手羊毛,强制定居,三十年后,漠北就彻底汉化了。”

  胡的意思是,舍不得杀汉人,干脆拿蒙人开刀。

  真别说,胡是蔫狠。

  “老臣可没说要杀掉蒙人呀!”胡摊摊手。

  惹得朱祁钰大笑:“老太傅啊,您可真是人精,用蒙人填充其他地方。”

  “老臣看京畿、河南、山东就不错,正好人口互相交织,彼此融成一体,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挑的都是平原地带,都不是王霸之基。

  蒙人进来只能被迫同化。

  “陛下,太傅此言甚是。”

  叶盛道:“只是如此一来,移民又要花一笔钱了。”

  “漠北人逐水草而居,让他们迁徙,有什么难的?”耿九畴坏笑。

  朝臣也跟着笑起来。

  奉天殿内气氛轻松。

  正说着,江西奏报传来。

  朱祁钰展开一看,登时暴怒:“好个景德镇,好个胡家!”

  朝臣一愣,吓得赶紧跪下请罪。

  “都起来,跟你们没有关系!”

  金忠饶州府的情况全都禀报上来。

  第一件事,景德镇的管事太监,就有超过两千万两的家产。

  第二件事,胡广的后人,为了掩盖犯罪证据,竟然联合千户冯以浈,绞杀锦衣卫,导致锦衣卫损失惨重,金忠险象环生,差点就死了。

  一共两本奏章,还有一份密奏。

  “江西的银子是真多啊。”

  “费家抄出两千万,景德镇的太监还有两千万?”

  “哪来的银子呢?”朱祁钰费解。

  他把第一本奏章交给冯孝,给朝臣阅览。

  于谦和胡对视一眼,都觉得难以置信:“陛下,锦衣卫统计错了吧?哪来这么多银钱呢?”

  大明非常缺银。

  就算中官能贪到两千万两,那也应该是宝钞啊,不能是银子啊。

  大明正处于严重银荒。

  大明立国百年,商业滚雪球似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远盛于明初水平。

  但银子却越来越少,市场上远远不够用,由此产生银荒。

  造成银荒的原因很多,本身银子稀少;

  地主老财把银子埋到地窖里不拿出来通行;

  奢靡陪葬之风等等。

  “哪来的银子呢?”耿九畴也喃喃自语。

  能通过税收估算出民间银子的。

  市场上流通的银子,应该在1.5亿两左右,所以大明处于严重银荒期。

  这些银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叶盛却道:“陛下,海外一定有个大银山!”

  “难以想象的大银山,银子多的就像土石一样。”

  “江西的银子,就是从海外银山来的!”

  这句话,提醒了朝臣。

  基本可以确定,浙江商人收购景德镇瓷器,就是销往海外,换取现银。

  而海外多么贫困,朝臣是心知肚明的。

  海外市场消耗不掉这么多瓷器。

  除非,海外有大银山,银子多的相当于石头,才把银子不当钱用,才在大明如此疯狂消费。

  “海外怎么可能有大银山呢?”

  胡坚决摇头:“不可能的。”

  “大明尚且缺银,那些贫瘠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大银山呢?”

  “不可能的,一定不可能!”

  很多朝臣跟着点头。

  郑和下西洋的归档,大家都读过的,海外都是穷国。

  怎么可能有大银山呢?

  要是有,宣德朝怎么可能不知道?

  “老太傅,可不可能是最近发现的银山呢?”叶盛这话提醒了朝臣。

  朝臣眼睛亮起,旋即暗淡下来:“不太可能,这个谭琦说过了,正统朝景德镇能收入上千万两呢,说明正统朝就这么多钱了。”

首节上一节792/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