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同窗,万历帝是一个有胆魄且能决断的人,当初斗倒高拱,就是他在旁协助。
他秉政那些年,能和宫中关系融洽,万历帝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而且他是坚定支持张居正的。
万历帝也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就是善断不善谋,寡智善于附从。
成也萧何败萧何。
也正因为万历帝,张居正一腔心血付诸东流,最终变成了田舍翁。
这次卷土再来,他索要的更多。
他在观察万历帝的同时,万历帝也在观察他。
万历帝太了解他这位同窗了,他和张居正是两次同窗,他们都是徐阶的徒弟,也同时是王守仁的徒弟。
又合作三十多年,彼此太熟悉了。
张居正打什么算盘,他朱常治一清二楚。
所以,朱常治一直在防备张居正。
在张居正统领下,大明的经济开始复苏,可民间不满的声音并不能平息。
张居正决定,转移民众的视线,让民众从不满情绪中走出来。
涨房价!
房价很多年不涨了,这几代皇帝都秉承朱祁钰的思想,房价涉及到百姓的命脉,不能随意加杠杆,不能涨不能跌。
关键大明的房价到顶了,再涨也不会涨多少了。
而正德皇帝,又用电梯房促进了一波购房潮,当时就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嘛。
其实,房价这个东西,就看敢不敢炒。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张居正准备换一个套路,房子盖满了,电梯房也没的炒了,可别忘了,大明是限制别墅的。
大明以稀缺土地为名,严禁盖别墅。
前些年粮食不够吃,更不允许盖别墅了。
房子越盖越高,也和土地紧缺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高层未来有风险,但风险转移出去了,跟正德帝有什么关系?
张居正前一段时间研读前朝的政策,发现正德帝房地产玩得并不彻底,说明他不会玩房地产,或者说他比较有良心。
他就想出一个主意。
盖别墅!
正德帝不是没想过,关键老百姓买不起呀,当时景泰朝的老房子都很老了,但老百姓换房的意愿并不高,当时朝廷想了很多办法,才诱使老百姓换房子。
而正德朝到万历朝,这才几十年光景啊,换过一次了,还要再换房子?
老百姓上一次当了,还会再上当?
肯定不会买了呀,因为没需求呀。
怎么能叫上当呢,房子这东西,是消耗品啊,住着住着就会变老,什么东西都要坏的,老房子换新很正常啊。
截止到万历八年,大明总人口63亿人口,住房却有200亿套,可以说严重饱和。
可房价是绝对不能降的,因为房子有两个不可复制的核心,地段和交通。
核心商业区的房子,是老,但非常贵,因为地段不可复制。
学区房,地段不可复制。
交通便捷的地铁房,上班通勤方便,他就不可复制。
有些闲房子是便宜,都在城外,谁会买呢?
还有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景区房,这种房子一定会跌的,这是一个噱头。
好房子永远是地段。
而且,房子是越住越老,越老越不值钱,压根就不存在逆生长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越老越值钱。
但老房子还能维持均价的原因,就因为地段好。
商业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价,还涨价呢。
张居正就想了一个坏招,拆迁盖别墅。
对于一些老城区进行改造,把老楼都拆了,按照补偿比例,给回迁户补偿,若觉得房子面积太大,我买不起,要钱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话,面积方面会多给一点优惠。
千万别以为,把楼房拆了,改建别墅就亏了。
不会的。
楼房均价多少,别墅均价多少,独栋别墅多少钱,连栋别墅多少钱?
最核心的不是赚钱,而是拉动内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么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经济无法繁荣起来的。
可拆迁就不一样了。
房地产一动,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会不会去消费呢?地方经济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钱得到一栋别墅,是不是要装修啊?是不是要家电啊?
都要买,都要消费。
市场不就繁荣了吗?
拆迁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朝廷赚钱,而是让地方繁荣起来,大家都把钱掏出来消费,造就市场繁荣,市场一繁荣,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会消费的。
不消费的核心,就在于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前景没信心。
所以他不消费,所以经济起不来。
而把楼房拆成别墅,朝廷是亏钱的。
朝廷推动,肯定是朝廷拿赔头。
无所谓的。
只要地方经济繁荣了,赋税上来了,朝廷的钱自然就赚回来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赚不赚钱不重要。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动民间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投资健康运转,这就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义务。
赚钱什么的,跟朝廷没关系,那是国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只能挺着等死。
只要市场运转,全国变成一汪活水,大明就会迅速从战后衰败中恢复过来,再次繁荣起来,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场活跃非常重要。
土地紧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明真的缺地吗?
不缺啊。
别看人口这么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多少是无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着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没卖出去,一直空着的呢,烂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其实是不亏的。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点,又能如何?
大明压根就不缺土地。
2400万平方公里,核心领土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会缺那点地吗?真要缺,填海能填出来。
关键是大明在万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开始保护海洋生态了。
主要是这些年,大明缺粮,在海里往死里捕鱼,已经造成了海洋生物灭绝,所以万历三年,Z26开生态会议,签署了三十年禁捕协议,三十年内,不允许捕捉海洋生物,还要定期投放鱼苗。
世界各国也不许随便填海,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广袤的2400万平方公里,能盖多少别墅啊?
而改楼房为别墅这件事,一般人干不了。
这件事超级得罪人。
地方是绝对反对的。
房子里究竟藏了多少猫腻,没人知道。
所谓的地方繁荣,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荣吗?
不希望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荣程度征税的,对困难地区是有补助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掏钱和收钱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不富裕城市,每年缴纳5%的赋税,能得到2%的财政补贴,如果变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钱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缴纳7%的赋税,且没有补贴了。
地方行政人员,会选择哪个?
肯定是选择不富裕的呀,因为他们就指这点工资过活呢,肯定是多赚一分是一分。
至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跟他们没关系。
而官员们,也想要政绩,但枪打出头鸟,就怕同行举报。
一个官员,把一个城市搞富裕了,那肯定要得到表彰,并且会不断升迁的,可这个官员一定会遭人眼红,很多人会跑来这学习,实际上就是找茬。
而下面的人本身就恨你,你政绩是有了,我们工资降了呀,肯定讨厌你。
所以,这个官员没好。
就算披荆斩棘,过了这一道道难关,朝廷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内阁就会钦点你去其他不富裕的城市,继续繁荣这个城市,繁荣那个城市,你就充当灭火队员去吧。
升迁肯定是能的,只要你能经得住考验,升迁肯定没问题,过不了几年就能跃居中枢。
张居正就是这么上来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居正。
所以,他在地方十四年,就爬上来了,简直是坐火箭一般上来的。
三十七岁就当首辅了。
这是大明最年轻的首辅。
看完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是开挂了的人生。
他太了解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