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705节

  大明的国策,就是鼓励百姓动手创造美好生活,不养懒人不养闲汉不养废人。

  而且,大街上不允许出现流浪汉,若有精神疾病的,则送去养济院安置,若是正常人流浪,地方负责给找工作,再犯者,则抓进监牢强制改造。

  监牢里也不养闲人,哪怕判三个月,也别想在监狱里躺着,当地的重活、危险性比较大的工作,都交给罪犯。

  大明监牢,饭菜不是免费的,靠劳作来换饭,不劳动就没饭吃。

  别人不知道的是,大明监牢是盈利单位,利润是自己留一部分,大头上交,由本城官府来支配。

  这里面有利可图,地方官府是非常上心的。

  近几年,大明收紧了死刑,减少死刑,尽量不牵连家人,但是却加重了刑罚里的罚。

  无赖进去也得脱一层皮,能在大明监牢里熬过十年的人,那都是铁人,所以大明最高刑罚只判二十年。

  因为没有人在大明监牢里活过十年,从景泰十年开始,近六十年了,最高记录是九年零六个月。

  进去三个月,再坏的人都得学好。

  大明没有监牢透明这一套,犯人没有人权,在宣判的时候,就直接剥夺了人权,判多久剥夺多久人权。

  这是法律规定的,所以进去了,没有人权的人就不是人,都不如一头猪有用。

  这几年,民间反应比较大的就是监牢问题,死亡率太高了,有的人就判仨月,出来的是个骨灰盒。

  犯人是不允许土葬的,浪费土地。

  所以,大明逃犯比较多,犯了罪的不敢进去,要么四处逃,要么四处杀,社会治安方面就相对差一点。

  却能让更多好人,不再犯罪。

  从监牢出来的人,没有一个再犯罪的,压根就不存在二进宫的可能性,打死他们都不敢。

  大明监牢里藏着大恐怖。

  所以,大明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流浪汉,没有乞讨者。

  只有有胳膊有腿,在大明一定能吃一口饱饭,残疾人政策会照顾,残疾人会有残疾金,定期发放,地方会定期照顾残疾人。

  至于为了盈利去乞讨的,警告一次后,再犯者就进监牢,什么时候出来看改造成果,这种没有出来的,都死在里面了。

  大明监牢,以改造为目的,让罪犯重新做人。

  虽然致死率高,但出来的人,至今没有一个,第二次犯罪的人,一个都没有!

  证明大明的监牢系统,狠是狠了点,比较有效。

  当然了,悍匪也不少,犯了罪就知道这辈子毁了,基本都会报复社会。

  但景泰四十七年,出台了对应政策,所有被大理寺通缉的人,天下所有人有权将他杀死,且能得到一笔丰厚的报酬。

  这就诞生了赏金猎人这个行当。

  而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被通缉的有没有被冤枉的?肯定有,那些赏金猎人有没有权贵派出来的杀手,肯定有。

  但是,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保护好人的最后一道底线。

  既然是保护好人,法律就会对好人有倾斜,像正当防卫之类的,条例放的就比较宽泛。

  所以,这些年,民间对监牢刑罚方面颇有微词,可朝廷却不听取任何意见,一意孤行,且每次修订刑法,都会增加条例,丰富刑法。

  大明的法,是非常严厉的,不至于大秦的严酷法律,但也是历朝之最,法律当中还有酷刑。

  民间也在呼吁,增设低保,给困难的人一些保障。

  有人拿太祖皇帝举例,如果太祖皇帝能吃饱肚子,也就不会造反了。

  朝中官员也认为,可以设置低保嘛,这是好政策呀。

  朱祁钰却不这样认为,低保是好政策,但到了民间就会变样,而且,这和大明的国策相悖。

  所以,低保政策一直没推行。

  反而社会保障方面,是老皇帝一力推行的。

  现在看,这是真的好政策,老有所依,病有所治,而且,朝廷有一大笔活钱儿,随时可以动用,双方有利。

  老皇帝拿来投资铁路,做好基建。

  朝廷认为,以后保障基金也往铁路里面投。

  那得亏死。

  铁路其实是亏损的,必然亏损的。

  景泰朝铁路盈利,那是因为占了当年铺设时期的货币和劳动力红利。

  简单点说,景泰四十年时,人均工资几百块钱,大明还处于钱荒呢,银币紧张得很,所以朝廷大肆修建铁路,人工成本是非常低的,铁路成本就非常低了。

  到了景泰六十八年,再修一条一模一样的铁路,就会发现,成本是当时的三十倍以上!

  而且,这些年铁路迅速更新换代,成本也跟着不断提升,现在修一条铁路,是按照公里计价,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

  铁路成本也早就收回来了,赚钱是肯定的。

  可是,现在修一条铁路,在维持客流量的前提下,起码要三十年能回本,而以现在的技术,铁路线基本五年就要更新换代,最多用二十年,就必须要淘汰了。

  等于说未来铁路也不可能盈利的。

  至于未来的投资方向,长线投资并不是基建,无论何时,基建只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方式而已。

  老皇帝的个人资产,惊人的是,占据大明总资产的21%。

  这个数字着实可怕。

  就是说,四十亿人的大明,老皇帝自己就占据21%。

  国企仅占全国资产的7%。

  看样子是国企也算厉害,其实不然,国企可没有老皇帝那么多流动资金,而且国家发行货币,主要的黄金储备,老皇帝占大头。

  用黄金核算纸片子,本来就是伪命题。

  因为纸片子是根据黄金发行的,不,现在是根据石油发行的。

  老皇帝有多家巨型石油矿。

  理论上来说,他能无限印钱。

  而且,现在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重工业革命,国企资产会极具膨胀扩张。

  等于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一轮原始积累罢了。

  谁原始积累积累的足够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能获利最大。

  就是说,有钱的会在未来发展浪潮中,翻幂次方的赚钱,没钱的会更没钱,贫富差距会极速拉开。

  重工业革命,电力、冶金、钢铁,这些可不是有个几个亿能玩得转的项目。

  就是说,未来十年,是皇企和国企极具扩张的时代。

  未来,根据专家估算,二者的资产,会超过全社会的70%。

  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说明国内经济是一潭死水。

  老皇帝的计划中,预计二者相加会控制在40%-50%左右,这样民间才是活水,大明才能源源不断发展。

  私企老板看到老皇帝的财务报表,还会发现商机。

  做什么赚钱,老皇帝是风向标。

  看皇企干什么,他们就跟进做什么,准能赚钱。

  同为经商的人,他们佩服老皇帝的经商眼光,这些钱都是老皇帝一分一毫自己赚的。

  每一家皇企都能寻根溯源的查到,何时成立的,怎么赚钱的,都有企业历史。

  都是靠本事赚的,有什么不敢公开的?

  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老皇帝眼光独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他的主要目光就放在重工业上面了。

  重工业方面,朝廷是不允许私人资本介入的,除非等到失去战略地位的时候,才会抛售给私企。

  而蒸汽革命之前,老皇帝就大面积投资布局了。

  现在,国内做起来的大公司里,都有老皇帝的投资,这里面的资产数额就更多了。

  也不能只看赚钱的一面,老皇帝赔钱的投资也非常多。

  普通人看老皇帝公开的报表,他们也找到了人生意义,进皇企工作。

  皇企是招聘制。

  不存在什么世袭,爵位都世袭了,商业还搞世袭?

  普通人还活不活了。

  也没有什么考试,考试有个屁用啊,招聘的是人才,是不是人才,干两个月就知道了。

  千万别整什么终身制,那还能有积极性了吗?

  大明没有铁饭碗。

  国企、皇企和私企一样,全是招聘,能者上庸者下,看的是谁有能力,而不是审核谁祖辈清白,又不是挑选奸细。

  明人也没觉得,企业哪里不一样,反正谁都可能被开除。

  竞争肯定是非常激烈的。

  老皇帝就鼓励竞争,他就让大明疯狂卷。

  别说企业了。

  官吏也不是铁饭碗啊,基层办事人员,有三种:招聘、恩荫、任免。

  任免的主要针对进士。

  正常就两种渠道,招聘和恩荫,恩荫一般都是对朝廷有大功的,比如杨廷和的儿子,实在考不中进士,就走恩荫这条路,去基层当个办事员吧。

  很显然,走恩荫路子的人很少,这个级别的文官的儿子,很少愿意走这条路,他爹丢不起这个人。

  而且,恩荫进入仕途的,这些年很少有被提拔上来的。

  核心原因是,恩荫和招聘的,有着学历上的巨大差距。

  招聘是有门槛儿的,不是谁都要,想参加考试,得举人以上,才能参加考试,进入招聘流程。

  就是说,大明最偏远的农村,一个最底层的干部,也是举人。

  这是最低门槛儿,没有例外。

  除非你爹厉害,能让你走恩荫这条路,不然,没有举人以下,进入官场。

  所以说,恩荫进来的,干不过举人。

  举人可是千军万马当中杀出来的,文才肯定是没问题的,治理地方肯定有能力。

  也有女举人。

  大明第一个女秀才,在景泰十一年就诞生了,第一个女进士在景泰二十年诞生了。

  所以,在大明基层,那也是举人起步。

首节上一节1705/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