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699节

  油水捞不到,还要花钱驻守,问题是,这个地方无险可守,驻守成本巨大。

  西北气候就这么恶劣了,想一想咸海会恶劣到什么地步。

  大明还要投钱治理,就像兴都库什山脉,各国都不要,为什么,太穷了。

  大明也是被迫接盘。

  就这破地方,就算进入科技时代,也是一块烂地呀,根本开发不起来的,维护成本多大呢?多难管啊!

  这些年,帕米尔高原,都成了毒贩子的天堂。

  朝廷根本剿灭不掉。

  更别说更难管的兴都库什山脉了,那可是帝国的坟场,老苏老英老美,都陨落在这里。

  维护成本多高啊。

  整个兴都库什山脉,朝廷每年要投入五千万的维护费用,每年要有上万军警葬身这里呀。

  最恶心的是,这里无法大兵团作战,只能单兵作战。

  战损率极高的。

  边疆战士在用生命保护国家啊。

  这也是朝廷要将这两块地纳入统治的原因,这都砸进去十几个亿了,再吐出来是不是傻?

  最多五年内,大明就要多出第六十二个省。

  就在兴都库什山脉上。

  大明还真有这里的法统。

  一来自大唐,二来自大元。

  大唐时期,这里一部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另一部分隶属于吐蕃。

  大元时期,这里属于帖木儿汗国,明承元制,这里就是大明的领土,无可争议。

  连名字,朝廷都起好了,叫归墟省。

  归墟,来自神话传说,传说中,归墟有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丈、瀛洲、蓬莱。

  兴都库什山脉,恰恰全是层峦叠嶂的山脉,正好以神山为名,就叫归墟。

  主要因为安西都护府,还是帖木儿汗国,他们叫的名字,都不好听,什么细柳州、条支、小勃律等,都是音译的名字。

  还不如起一个新名字。

  就跟费尔干纳似的,大明也要改名了。

  老皇帝挺喜欢费尔干纳的,这是古名,可朱见漭觉得这名字,不符合东方叫法,也想对其改名。

  改名叫做天山省。

  因为费尔干纳盆地,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夹着的盆地。

  朱见漭总觉得这名字挺怪的,其实费尔干纳,魏书译为破洛那,唐朝译为拔汗那。

  到了明朝,就变成了费尔干。

  景泰朝,就叫成了费尔干纳,这可不是朱祁钰叫的,而是西域记里面的音译。

  都是音译,西域记音译的比较准确。

  大明实控之后,也就没改名字,就叫费尔干纳省。

  朱见漭秉政之后,认为这名字不好,就有意改成天山省。

  阿尔泰山北麓,早期设有阿尔泰省,后来和唐努乌梁海省合并了,也就没有了阿尔泰省。

  西北改制之后,朝廷又想将西域省拆分成,阿尔泰省、伊犁省、昆仑省三个省。

  可朝廷讨论来讨论去,还是觉得暂时不变。

  主要是,西域省人口,多在伊犁和阿尔泰地区,若把阿尔泰也拆分出来,昆仑就没人了。

  就算拆分,也要等引水成功之后,南北人口均衡之后再行拆分。

  其实,大明掌控最薄弱的地区,就是天山省,以前的费尔干纳省。

  因为清理得最不彻底。

  主要清理难度巨大,那些土人动不动就往山里面钻,其余的都特别顺服,毕竟都是被征服的民族,对谁跪下都是跪,他们都不带犹豫的。

  导致大明对本地的统治最薄弱。

  也主要是帕米尔高原上,全是罪犯,极难治理,这就让天山省很乱。

  景泰六十五年,朝廷下决心,整顿天山省。

  朝廷设天山都督,大力整顿,三年过去了,约有十二万人被处决,被抓的有三十万余人。

  天山省上下为之一清。

  朱厚来到天山的时候,感受到这里还算富饶,除了干旱缺水之外,几乎不输于长安的繁华。

  天山省,是西北人口第三多的省份,总人口1.1亿,常住人口九千万人。

  这边人的长相,或多或少和中原人不一样。

  因为本地没有肃清,他们和汉人结合,就有了当地人长相偏差。

  不过,文化方面确实和汉地没有差异。

  景泰六十五年设的天山都督,为期八年,整顿天山省。

  费尔干纳省治设在费尔干纳。

  不过,天山省最富裕的是安集延和苦盏,人口均在1500万以上,都是大城市。

  省治费尔干纳则只有八百万人口。

  这次,朝廷正式将帕米尔高原纳入大明,变成大明的葱岭省,就意味着决心治理葱岭,葱岭清净,天山省安定,才能高速发展。

  天山省北面,就是新成立的伊犁省。

  预计十年以后,阿尔泰省就会成立,伊犁省北面就是阿尔泰省,东边则是昆仑省。

  南面就是葱岭省,葱岭省的南面,就是归墟省。

  不过,别看省份增多了,其实对经济无用。

  拆分西域,恰恰会增加几套行政班子,增加了行政成本,并没有得到实际好处。

  就跟甘肃一样,不拆分吧,治理难度巨大,拆分吧,行政成本提高。

  终究是西北太穷。

  朱厚在西北巡查,他不主动汇报,朝廷压根就没人问。

  在南方巡查的时候,基本每日一个电话,在东北巡查时,电话也不少。

  到了西北,长安打了一个电话后,再就没声音了。

  朝廷压根就不重视西北。

  老皇帝曾经想把西北打造成科技中心。

  近两年也不提了。

  因为中部地区的科技公司,都被江南吸走了。

  毕竟人家开公司是为了赚钱的,不是为了服务朝廷的,不是朝廷让去哪,人家就去哪的。

  算笔账就知道,西北陆运费用,和江南海运费用,孰高孰低?

  还有就是公司集群效应,上下产业链都在一起,成本自然降低。

  还有政策倾斜、地域优势、地区消费能力等等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就会促使公司自然往江南跑。

  别说私企了,国企都往江南跑。

  大明的国企,也是为了赚钱的,肯定是哪里赚钱,搬去哪里呀,其次才是拉动地区经济的。

  皇企就别说了,那就是给皇帝盈利的工具。

  所以,景泰六十七年,老皇帝提出,能否建造出一条长河出来?类似于长江。

  贯通东西,从中亚往东方流,流域足够大,能够支撑起来河运。

  之所以不提黄河。

  因为黄河枯水期比较长,三个月左右,这期间没用。

  而且,运力严重不足。

  难以支撑目前的航运能力,现在的航运都是以万吨计算的,长江都费劲,何况黄河喽。

  所以,老皇帝是想创造出第二条长江出来。

  可是,中亚那么干旱,哪来的大江?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北方就一定会有枯水期。

  第三点,现在运力要求太高了,长江都不太够格,未来航运能力要求会不断走高。

  耗资上千亿,投资这样一条大江,从未来的角度看,是否值得?

  很显然,是不值得的。

  而扩容黄河,又很不划算。

  不过老皇帝的想法,还真被朝野上下研究很久,普遍认为,如果西北能有这样一条大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老皇帝也承诺,只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朝廷愿意投资这笔钱。

  近两年水利专家也在研究,也在民间征集意见稿。

  可研究来研究去,都认为可能性很小。

  没有一条支撑起足够航运的大江,西北注定竞争不过江南,自然而然地朝廷就不重视西北喽。

  朱厚足迹遍布昆仑、伊犁、天山、阿尔泰、葱岭。

  也发现,朝廷没有要咸海,多么英明。

  他乘坐火车,在咸海转了一圈就回来了。

  咸海着实荒凉,又是一个昆仑,一个青海,北方加高后,对他也没多大好处的,就算有热气到达这里,只会加速这边的水土流失,让咸海更加干涸,让本就缺水的中亚水汽流失严重。

  不过,这是魏国的问题了。

  魏王可不是一个傻子,他很重视咸海地区的水土保护,可重视是一回事,能治理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咸海地区的沙漠化,真不是蒙古人造成的,是中亚人自己造成的。

  准确地讲是连年战争造成的。

  蒙古人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地区就在沙漠化。

  魏王治理的很好了。

首节上一节1699/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