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617节

  是供暖公司,知道这里下榻着达官显贵,所以往死里烧。

  那种没权没势的小宾馆,烧个屁啊,冻死你们拉倒。

  “既然这样,不交取暖费呗?”朱厚发觉这里面问题没那么简单。

  他派人一问才知道。

  供暖公司为了诱使百姓缴纳取暖费,刚供暖时候烧得很热,等大家都交得差不多了,立刻就冷了。

  热的都是达官显贵家,有权有势的都热,没权没势都挨冻。

  不交,可以呀。

  人家不给你停气啊,照常给烧,然后找你来收钱。

  报停,可以呀,你找不到窗口啊,人家工作人员成天生病,反正你接了管子,就得交。

  不交,人家就会告你,因为这点钱,损失了个人信用,实在得不偿失。

  所以百姓都得捏着鼻子交。

  不热就拉倒吧,当给他们烧纸了。

  朱厚算明白了,当初曾祖父为什么不愿意下场,这钱朝廷确实收不上来,到头来还是倒了地方流氓地痞的手里,而这些人背后是谁呀?不言自明。

  “如此庞大的帝国,看似欣欣向荣,其实冰火两重天,难怪曾祖父总说烈火烹油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才是地方,真正的地方!”

  朱厚都不知道该怎么管。

  让他来管,也管不了。

  这些企业背后站着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换一批企业,也是换汤不换药。

  哪怕是换上来朱见漭的商国班底,这些人到了地方,能不贪吗?

  “无解啊。”

  朱厚在沅州盘旋三天后,就登上去贵州的火车,他去贵州过年,黎平府应该准备好了。

  贵州铁路,是一条小天路。

  从景泰四十二年开修,足足修了二十三年,景泰六十五年,才完全竣工,实现全贵州完全通车。

  像贵阳的铁路,在景泰五十年时就通车了,但大明要做到铁路村村通,镇镇通,就修了二十三年,朝廷总共花了29.8亿元,才修通了小天路。

  坐在火车上,朱厚看见火车在山路上攀升、奔跑,不禁胸中豪气万丈:“只有大明,才能修通这样的铁路啊!商国再强,和大明相比,差得也不是一星半点啊。”

  (本章完)

第415章 鱼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

  截止到景泰六十五年,贵州在籍人口7200万人,较景泰六十四年减少336万人,也是人口净流出省份。

  景泰五十二年时,是贵州人口巅峰,达到9800万人,就差一点点突破一个亿。

  根据户部估算,尚在贵州生活人口,不超过五千万人。

  贵州人一般都去重庆打工了。

  黎平府,一度被划入湖南,又被划了回来。

  朱厚在黎平府府治黎平下车。

  作为一府府治,黎平给朱厚的感觉确实很穷很破。

  不应该呀,贵州盛产茶叶,是大明茶都,黎平府被湖南抢走,就是因为看重黎平绿茶。

  景泰十四年时,朝廷在整个贵州种下了茶树,在黎平种下绿茶,效仿隔壁都匀府的都匀毛尖,起名叫洪州毛峰,第一批在景泰二十四年上市,在景泰四十年时小火了一波,可以说畅销全世界。

  朱厚如果没记错的话,黎平府是重要绿茶基地,茶农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比工厂打工的打工人赚得多。

  从景泰九年开始,朝廷就在贵州大面积种植茶树,将贵州视为大明茶都。

  正因为绿茶兴隆,才让贵州人口节节攀升。

  每年贵州财报,都非常漂亮。

  可这黎平府怎么如此荒凉呢?

  朱厚让摄影师随机拍摄几张照片。

  当地知府却说:“来春春茶上市,各家各户百姓都在乡下忙碌呢,马上又要过年了,得赶在年前干完活。”

  “再说了,这两年打工难,找工作难,找到工作,讨薪难,真是离乡人不如狗。”

  “去年全国最大的讨薪案,就是我们这的。”

  “黎平人刚烈,不肯屈服,结果被那个黑心工厂打残了十几个,这才闹大,朝廷介入,才给农民工拿回来工资。”

  朱厚皱眉:“景泰三十五年时,就颁布了工人薪金政策,对于那种拖欠薪水的公司、工厂已经责令整改了,这都多少年了,怎么还出现讨薪难呢?当地官员为什么不管?”

  “前几年还好,大家还按规章制度办事。”

  “近两年可就不行了,地方权贵垄断地方生意,既当裁判又当选手,自然求告无门啊。”

  黎平知府苦笑:“这几年,府衙每年都要派人去帮着讨薪。”

  “景泰五十年时,黎平府总人口760万,到了今年,黎平府总人口仅剩320万,其实还在黎平生活的百姓,也就二百多万人。”

  “流失这么多?”朱厚大吃一惊。

  不过,这个数字是和中枢财报对得上的。

  “黎平还算好的呢,越往西走,流失的人越多,整个贵州都这样,都去外地打工了,种茶辛辛苦苦的一年赚个两三万,去南方打工也赚两三万,工人比农民体面,谁愿意当苦哈哈的农民啊。”

  “等等,茶农一年才赚两三万?”朱厚问。

  “殿下呀,能赚两三万就不错了。”

  黎平知府道:“种茶的确比种粮食强,可茶叶可不是粮食啊,不喝也可以的呀。”

  “粮食是要保证供应的,价格是受朝廷保护的,卖得少朝廷给补,卖得多朝廷稳粮价,所以种粮食稳当赚钱。”

  “种茶可不是啊,完全自负盈亏,靠天吃饭。”

  “前些年还好,全世界绿茶看贵州,这两年,绿茶火了,全世界都在种绿茶,非洲绿茶、美洲绿茶、大洋洲绿茶,绿茶泛滥,价格一降再降。”

  “关键百姓也喝不出好赖了,只要便宜、味道差不多就行,高端绿茶就别说了,老百姓也喝不着其中的汤水。”

  “以前还能卖出去,这两年基本卖不出去了。”

  “您该知道,大明关税多高,进出口的话,缴纳了关税后,价格比不过非洲绿茶,论质量南美绿茶最好,可贵州绿茶价格比南美绿茶还贵,换您是百姓,您会买哪个?”

  “国内市场受到非洲绿茶的严格冲击,导致茶农的收入连年暴跌,不去打工都不行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

  关税这个问题,景泰六十三年时,朝廷讨论过。

  征收高关税,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也是为了丰盈财政收入。

  因为朝廷不收农业税,少收个人税,以工商业税、关税和富人税为主,构成大明财政的重要来源。

  关税占比最大。

  因为大明是一个出口型国家,大明生产的商品,畅销全球,同样也是一个进口量庞大的国家,所以关税是主要税收来源。

  税收在维持正常行政开支之外,还要承担全民保障支出、战争军费支出、基建建设和维护支出、科技教育农林畜牧等等支出。

  所以关税是不能降的,降了关税财政收入无法保证,是要出大问题的。

  可不降关税,国外产品就会充斥国内,进行反向入侵,看看现在超市货架上,陈列的都是从藩国进口的商品。

  这些商品明显比大明生产的商品价格低,质量几乎没什么区别的前提下,消费者肯定会选择价格低的商品。

  如果问,卖这么便宜,藩国赚钱吗?

  不赚钱呀!

  大明国内畅销的商品,比如贵州绿茶,是没有关税的,只缴纳公司税、商品税、契税等等几样税而已,摆在货架上的价格,也基本是最低的了,在盈利区间里。

  而藩国商品进入大明,是进口商品,在所有税之上还要加关税的,还有跨海运输的运费呢,成本比大明本土商品肯定要贵的。

  两相对比,肯定大明本土产品成本低利润高呀。

  可偏偏藩国商品卖得很便宜,直接抢走了大明商品的市场。

  不是藩国商家很傻。

  而是藩国财政掏腰包,用自家产品抢占大明内部市场。

  等于说,藩国掏钱给商品缴纳了大明关税和运费,用他们的商品,抢占国内市场,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摆在国产厂家面前就有一个难题,是跟藩国厂家打价格战吧,玩不过人家庞大资本,主动让出市场份额吧,厂子怎么存活?

  打价格战,就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供应,私企的资金肯定有限的呀,像这种藩国品牌,背后要么是有大财团,要么是一个藩国在支持,集全国之力,打开大明市场。

  只要打价格战,就落入藩国资本的陷阱了。

  可不理他,市场份额还会被抢走的。

  朝廷是不可能为了单一产品,就和藩国翻脸的,而天下藩国都是做单一商品,来抢占大明市场,就像是拿一根针扎人一样,疼,但不会死。

  经过一轮轮优胜劣汰,就是藩国商品,取代了本国商品,占据市场份额。

  贵州绿茶,就是这样一点点退出市场的。

  得到了市场份额,藩国资本想赚钱回来太容易了,捷径是上市,笨点的就是垄断呀,把商品垄断,定价权不就攥在手里了嘛,之前亏的,一下就全赚回来了。

  等藩国商品涨价了,百姓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本土商品的,因为本土商品都被搞臭了,只要营销做得好,商品涨价用户就会留下。

  不是一个藩国在这样做。

  大明三百六十行,都有藩国资本在进入,很多百姓耳熟能详的品牌,实际上都不是大明品牌。

  而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朝廷没法横加干涉,除非大明闭关锁国,不然就得和人家公平竞争。

  也有大公司,和他们打价格战,最后是互相损失惨重,用户得利,可是,这是资本家呀,会好心地让用户得利吗?绝不会的,以后会在用户头上把钱连本带利赚回来。

  其实,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是制造空心化的必然。

  老皇帝构想的将制造业放在大明外围,内地做高科技产业,两手抓。

  其实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力成本摆在那里,制造业是建立在人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的。

  除非大明总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高薪工作,非要在制造业里为发扬奉献精神,否则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的。

  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低端制造业必然要转移的。

  这也是藩国资本玩命往大明挤的原因。

  不进来当玩家,制造业转移的时候,怎么喝到汤啊?

  再说了,藩国资本是不愿意把钱放在自己国家的,都愿意放在大明,甚至有国家想发行货币,都被资本拒绝,还是用明元心里安稳。

  不是大明强大,也不是老皇帝信誉好,而是明元被用得人多,已经从货币变成了一种信用,只要朝廷不亲手毁掉,明元就是世界货币。

  其实,以大明的发展阶段,应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了。

首节上一节1617/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