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是皇十三子朱见漓,其母妃是白妃,曾外祖父是白圭。
朱见漓在皇帝诸子中,可以说是最不出众的那一拨,所以封在德干高原上。
封在此好处是有,因为土地贫瘠,粮食不多,又地处高原地形,少量兵力就能有效防守,而且矿产资源丰富,靠出口矿产就足够自给自足。
坏处同样不小,这里不具备争霸的资本,也永远不可能参与争霸,又毗邻野心勃勃的晋国,不伏低做小都不行。
老皇帝如此封地,也是结合朱见漓的性格,朱见漓是不争不抢的性格,又没什么才干。
给他一块好地,就会引起觊觎,反而会丢掉封国。
给他一块坏地,他又不会治理。
只能给他一块中不溜的封地,德干高原,平均海拔高度为450900米,西高东低,由于多雨原因形成多条河流,河流把德干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样东西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
从地理环境来看,这里远远赶不上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富足,但和国内比起来,也是一块好地盘了。
这里的不富裕是和印度比的,可以看做是两湖地形,其实也是不错的。
徐王确实不太会治理,但治下8000万人口,依旧活得不错。
朱见漓属于文不成武不就,就有一个优点,能听进去劝谏,性格是人云亦云的性格。
当不好一个霸主,却能当好一个仁君。
所以,徐国是所有封国中,最自由的一个国家,中枢几乎不强制搀和百姓生活,百姓过得很自由很舒服。
朱见漓还不是要强争霸的性格,徐国紧跟晋国,甘心当一个小弟,所以百姓就有福气了,没有徭役不用参战。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蛐蛐。
这一点,他像他祖父宣宗皇帝,民间都戏称朱见漓是蛐蛐皇帝。
因为蛐蛐,朝野上下经常劝谏,他都是笑着答应实际上还是偷着养蛐蛐,一国皇帝能偷着养,已经是朝野上下的福气了。
有一次他急着出去斗蛐蛐,但朝中官员来和他商量国事,他忍着不耐烦,愣是和大臣商量完毕,蛐蛐却被闷死了,他在宫中哭了很久,事后也没有责怪这位大臣。
百姓都说徐王是仁君,像仁宗皇帝。
可民间并不知道,仁宗皇帝的庙号是仁,其实和仁慈不沾边的,他是狠辣暴戾的性格,可不是笑呵呵的大胖子。
反而最不宽仁的朱祁钰,才是真的仁慈。
从太祖,到太宗、仁宗、宣宗四帝,都谈不上仁慈,甚至说都有点残忍。
徐王今年也五十岁。
他和晋王朱见湛同龄,他知道宁王正在寻求改封号,他也想接手宁王的封号。
徐,是春秋诸侯王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反而宁,在前朝不起眼,在本朝是个很重要的封号。
朱佑榷兄弟在徐国最大的感触,是祥和。
朝中宽和,民间祥和。
政治环境非常宽松,自然就诞生了繁荣的娱乐业。
大明的小说,在徐国非常受欢迎,徐国诞生了非常多的小说家,像推理、侦探、爱情、武侠等小说,在徐国形成个个流派,反向出口全世界。
民间很多耳熟能详的小说作家,全是徐国人。
徐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影。
用照片拼接而成的电影。
民间娱乐业高度发达,就造就了娱乐从业者,在民间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徐国建都在班加罗尔,改名为徐都,也叫若木。
若木是春秋时期徐国第一任国王。
徐国这个封国,从夏朝开始得以分封,传国一千六百年,在后世声名不显,其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
这两年,晋国争霸的野心越来越大。
徐国不像谷国那么彻底。
但在两国交界线上,已经开始架设铁丝网,修建界桥,并开始埋设地雷。
上次为了让晋国满意,徐国在印度东海岸献土五十公里,给足了晋国的面子。
可晋王欺人太甚,竟想让徐国帮助晋国,联合出兵攻打谷国。
徐王没有争霸的野心,他也不是争霸的人。
干脆拒绝了。
之后晋国就开始针对徐国。
反正徐国也不怕,沿海地区,都有山脉做遮挡,大不了将海岸城市放弃,缩进大山里,晋国也打不进来。
再说了,徐国就是一个屎壳郎,吃进去恶心不说,还没肉。
印度五王中,徐国最穷了。
虽然矿产多,却没有充足的粮食基地,无法供养足够的人口,自然也就不具备称霸的本钱。
矿产再值钱也要人挖的,挖出来炼好了才是钱。
徐国最大人口容量在1.5亿左右。
这还需要和宁国搞好关系,徐国需要宁国的粮食。
所以,一旦联合晋国攻打谷国,徐国的粮道就断了。
谁也不是傻子,谷国一定会联合宁国的,宁国必然会切断对晋徐粮食攻击。
别忘了,旁边还有一个隐忍的许国呢。
其实,印度还有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国呢。
徐国不争霸也不参与争霸。
徐王是属棉花的,踩到就忍下了。
大不了就找宗主国伸张正义。
大明对世界的掌控还没衰落呢,你晋国再厉害,能和大明掰腕子吗?
哪怕亲爹不在了,太子也会帮助徐国的。
因为徐国的矿产,都出口给了大明,大明百越之地的生产,都靠徐国的矿产活着呢。
景泰六十二年,徐王萌生发展工业的想法。
随机就打消了。
因为晋国要开战的意思太明显了,这个时候还是别当出头鸟,徐国地烂人穷,如果人富了,估计晋国一定会第一个挑软柿子捏的。
徐国本想将金奈建设成经济特区。
项目都成立了,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金奈距离晋国太近了,又在海上,很容易被晋国的海军摧毁的。
有时候徐王觉得很憋屈。
明明徐国能变得更好的,就这个晋国,非不让别人变好。
晋国穷兵黩武,像疯子一样打这个打那个的,要统一什么印度,印度是你的吗?你有统一的法统吗?
这是陛下封的封国,我们都是大明的藩国,凭什么你要当什么霸主国?
陛下是你爹,不是我爹吗?
我还是你兄长呢!
为什么就不能安分下来,好好搞活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国君,难道不好吗?
非要战争!
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灾难!
难道你想让印度进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吗?非得有无休止的战争,才满意?
图什么呢!
朱见漓很讨厌晋王,那个小老头,个头小心理变态,小萝卜头。
小时候就因为被兄弟们耻笑,所以长大了你就想报复?
如此霸道的晋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就想统一印度,你被统一思想搞疯了吧?这里是印度,不是大明!没有什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家都是一样的封国,一样的国君,凭什么要当皇帝!
你怎么不动动脑子呢!
就算你能统一大明,皇帝会同意吗?大明会同意吗?
你难道有本事和大明掰腕子吗?
别傻了!
看看大明,已经进入电气革命了,人家都有电话了,拨动按钮就能在千里之外听到声音!
什么年代了,还拿刀枪斧钺去打仗呢?
徐王最讨厌战争,也想远离战争。
他不止这样告诫自己,也不停训导自己的儿子们。
他对自己的太子很满意。
他本来有九个儿子,却只有五个儿子活到了成年。
正因为儿子死得多,他对儿子们的教育抓得特别紧,他自己不行,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徐太子朱佑栾贤名有礼,做事张弛有度。
近两年,徐王正在放权,国家大事全都由徐太子朱佑栾来处置,他已经给朝廷上疏,要禅位给徐太子。
和其他藩王家里不一样,徐王这一点特别像老皇帝,贪权却不霸权,懂得放权,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
就像老皇帝,担心自己人老昏聩,就将权柄逐渐过渡给太子、太孙,爷孙三代人共同主持朝政,堪称一代佳话。
甚至,他在国内时,也主持过朝政的。
所有藩王,都处置过朝政的,甚至有很多都去当过地方督抚,如今远在封地的藩王们,谁不记挂着老爹的好?
大明能有今天这般繁荣盛世,和老皇帝有直接关系。
所以天下百姓把老皇帝捧上神坛。
所以天下百姓不同意老皇帝禅让。
这样神一样的皇帝,若他驾崩,哭声会绵延万里。
徐王知道自己最没用,所以认真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给自己长脸,把徐国治理好,得到父皇的夸赞。
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所以,他一直在学自己的父皇,把儿子教育好,就开始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