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离不开医院了。
病是永远不会好的。
患者们自己去比较。
才知道,中医院是慢,是庸医多,但只要找对医生能治病,准能治好,而且没有后遗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医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彻底了。
不会像新医学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治好这里搞坏那里,然后像糊裱匠似的,哪里有病治哪里。
新医学治病,中医治人。
看看太医院就知道,新医学是皇帝一力倡导的,可他很少扎针,每日都用中医调理,很少使用西医。
倒是于谦晚年得了阑尾炎,新医学为于谦手术成功,一炮成名。
这被新医学当成宣传点来大肆宣传。
可当时于谦,那是疼晕了,是皇帝给他做主,给他开刀的,若于谦做主,打死他都不会同意开刀的。
至于于谦事后多么怨恨皇帝,估计没人知道。
治好也是误打误撞。
当时的手术环境、条件、能力都不是现在能比的。
可手术,和新医学的理念还不太一样,手术是哪里坏了就切哪,通俗点说考验的刀工,跟厨子切菜是一样的。
新医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涉及人体方方面面,和中医一样,是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参与这套理论编纂的,还有谈允贤呢。
皇帝推广新医学,因为新医学治病快,对于急病有着巨大的功效。
民间有两医之争。
老皇帝觉得没有优劣,都有好处,新医学治病及时、效果显著、覆盖病情面广。
传统中医则是没有后遗症,善于治慢姓病。
给百姓一个选择的空间,总是好的。
谁能想到啊,中医院被挤死了。
百姓是没有长远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点好,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久而久之,又觉得新医学坑钱。
去找中医吧,发现中医快被挤死了,一个个要价死贵。
吃两副药效果一般,没有耐心,调过头来又回来打针了,打两天针这块好了那块又坏了。
然后他们两边骂,新医学也骂,中医也骂。
这几年,两医之争甚嚣尘上。
朝廷也没辙,只能掏钱扶持中医院,扩大中医院市场份额,这是纯亏本的生意。
别看百姓骂新医学骂得凶,真正去看中医的还是少。
甚至民间中医诊所,都已经开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内帑只能掏钱扶持,对中医诊所进行免税,并进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欧洲瘟疫,新医学再立奇功。
很多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至于产生的后遗症,是绝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国,谁也跑到大明状告他们呀。
老皇帝只能下旨,呼吁百姓强身健体。
这就引出了一个社会问题。
工作压力大呀。
工人们每天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哪里有时间锻炼身体啊。
身体素质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对于减轻工人压力的政策,中枢迟迟没下。
因为要全盘考虑呀。
工厂主赚钱,靠的是剥削劳动力,如果朝廷强制给劳动力放假,增加工厂成本,可能造成工厂主破产。
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涨价,流通进入市场后,消费者觉得涨价后,不会购买这个产品,又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崩塌。
看似涨了几个工人的工资,其实是毁掉整个产业链。
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中枢花钱补贴工厂,要么就放弃低附加值产业链,并将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外移。
这就会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对大明的社会构架,内地是高附加值产业,外围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厂。
制造空心化,在这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强大,强大的点在于强大的工业制造力,一旦自断臂膀,必然有藩国腾飞。
现在的世界,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这些藩国里都是明人啊,个个勤劳肯干,个个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赚不到钱。
这个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松懈,这些藩国会疯了似的追上来。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财政收入破亿,成为最富裕的藩国,这就相当于景泰四十年时的大明了。
虽然人少,但他们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并整个北美诸多藩国,独霸北美。
南美的唐国也不差,几乎就破亿了。
一个工业国家的衡量水平,绝对不是人口,人口反而是最没用的,只要工业产值足够高,这个国家就是强国。
财政收入突破五千万的藩国,起码有五个。
想想吧,未来的世界会多卷。
大明都不用制造业外移,过不了几年,藩国的制造品就会向大明反倾销,因为人家人工便宜呀。
制造业,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赚的是辛苦钱。
而随着人工成本增加,自然而然的就会往高附加值产品上生产,同样一块玻璃,一块普通玻璃多少钱?一块火车车玻璃多少钱?一块显微镜镜头多少钱?
而普通玻璃呢,百姓永远是要用的,百姓可不会管这东西是不是国货,他们只会在乎便宜与否。
不便宜,我们就不会选择的。
这就是欧洲殖民其他国家的原因,因为欧洲劳动成本太高了,他们不得不去占领新地,用蛮荒之地的人给他们做工业生产,然后他们寻找市场,比如鞑清,卖给鞑清,他们直接载着银子回国。
等到鞑清衰弱之后,他们就直接进来抢了,太富也是罪。
大明也对世界进行殖民,可这个殖民,是鸠占鹊巢式殖民,是花钱殖民,不是赚钱殖民。
当时老皇帝的想法是,转移大明人口,分担大明境内粮食压力。
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出去。
这就造成了,大明殖民,没赚什么钱。
老皇帝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钱,是和藩国做生意赚的。
因为移过去的是明人啊,是本就有较高素质的明人,他们到了哪里都是要消费的,有消费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就有赚头。
新地发展需要工具,老皇帝有技术有工具,就和藩王一拍即合,赚的钱投回大明,又亲自下场促进大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革命。
整个工业革命的投资额,几乎都出在内帑。
这就是大明工业革命的根源。
不是抢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这条路虽然慢,却是最适合大明王朝的一条路。
大明能创造出来,藩国也能干出来,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啊。
老皇帝是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
就和勇士想保王朝,还要练新人一样,最后啥也得不到。
最终,这道决策还是没推行。
民间骂声一片,都在喊累。
朝廷也在想办法解决,尽量做到早下班,尽可能不加班。
结果工厂主个个哭诉,都说市场行情不好,再不加班只能倒闭了。
没错。
市场行情确实在变差,但仅限于个别行业。
因为市场同质化过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市场并不萎靡,像面向青年的产品,销量都是不错的,可一些厂子,固守老一套,并不肯推陈出新,造出来一些老破旧产品,无人问津在所难免。
年初时户部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市场偏向于年轻化,现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人群,是市场主要消费对象。
因为这个岁数的人,没有房产压力,也不着急结婚。
他们就有钱消费的。
可现在市场上的企业,还面对于婚庆市场和婴幼儿市场的,这就造成了,年轻市场一片空白。
比如年轻人喜欢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类似的手办、小挂件却很少,年轻人想买买不到,就算买到质量也很差。
年轻人去旅游,也不看人文景观,他们追求的是舒适、放松、自由行,而不是特意去看什么景观,单纯的是买一张票出去走走,看一看而已。
穷游,成为一种时尚。
凭什么我旅游就要买东西呀?凭什么我旅游就是来看景观的呀?
我单纯的是想换个城市,躺着而已。
年轻人旅游会斤斤计较,对不该花的钱会据理力争,该花的钱绝不含糊。
开始追求自己享受,比如一些高端酒店,以前都是无人问津的,近几年,有年轻人入住,刚开始以为都是富五代呢,一问才知道就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
住高档酒店因为舒服,不喜欢噪音,不喜欢快生活,喜欢慢生活。
而高档酒店的配套消费,他们又极度反对,对于高档酒店内部的餐食,因为觉得贵而不肯吃,反而会点外卖。
他们也不去景点打卡,只是宅在酒店里,反正住酒店的钱是一分不白花。
抓准年轻人的心,市场销量肯定是不错的。
可做厂子的人都有几十年经验了,都是老人了,他们没经历过市场自然淘汰。
这回市场就会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们以前起家,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朝廷给的福利政策,导致这批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