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以为,显示奥斯曼强大的主要原因,是帖木儿帝国的衰落。”
在一旁的王华开口道:“帖木儿帝国衰落,让奥斯曼变得举世无敌。”
“倘若我大明,东面拿下斯里兰卡。”
“西面拿下非洲北部。”
“大明势力就把奥斯曼夹在中间了。”
“倘若国朝能趁着帖木儿帝国衰落之契机,撕下一块肥肉来,那么大明就能在北、东、西三面包围奥斯曼帝国。”
“到时候,大明和奥斯曼孰强孰弱,一试便知。”
王华笑道:“微臣认为,还是大明够强。”
朱祁钰抱手环胸,看着地图:“诸卿,大明能掌握世界局势吗?”
谢迁愣神。
“国朝从周朝开始,便叫中国,乃居天下正中之国。”
“而今国朝强盛,乃世界霸主。”
“可国朝从未干涉过天下诸国内务。”
“朕一直想,什么是强国?”
“非得是强秦,西出函谷,挥灭六国,才是强国吗?”
“朕觉得,软刀子比硬刀子更有用。”
“彰显强国,未必只有强军,也需要强大的外交能力,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政治能力。”
朱祁钰缓缓道:“具备这三条,大明才能左右世界各国的局势,才能成为世界真正的霸主。”
带英为什么是日不落?
不是军事实力强,而是政治手腕高,政治眼光卓越!
他们能站在世界全局的立场上,或进或退,肆无忌惮干涉各国内政,把各国变成一只只下蛋的鸡,他来收取鸡蛋,被收割的诸国还得说一句,谢谢啊。
老美也是延续带英的政治眼光,才吸血全世界的。
大明的外交能力实在是非常烂。
除了威胁就是威胁。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要不就开打呀,跟平头哥似的。
这样早晚把自己玩死。
带英为什么会玩外交?因为欧罗巴压根就不是个统一国家,就跟先秦时期,外交家晏婴、张仪、苏秦、范雎、蔺相如、毛遂,少吗?
大明小富则安,喜欢关起门来过日子。
这就造成了,战略眼光是天生低一等的,而国家又是大统一,周边全是弱国,压根就不用培养战略眼光。
而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决定的,大明外部没有强敌,从古至今就没有,全是弱鸡,全是小弟,根本不用培养外交能力,内地统一了就无敌了。
带英不一样,他们是一个岛,没有外交家的话,他们就会被困死一个岛上。
还有一点,欧罗巴更像是诸子百家的先秦,在统一的路上,发现了大航海了,历史稍微偏离轨迹,就意外改变了世界格局。
华夏是早了两千年,没有大航海,就直接过渡到了大统一时代,反反复复的封建了两千年,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
欧罗巴晚了两千年,捡着大便宜了,也是皇帝轮流做,霸主轮流当。
“陛下,霸主不就是世界最强,天下人知道,就可以了吗?”谢迁没转过弯来。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南北朝,强了就强了呀,没怎么样啊?
“那这个强,有什么意义呢?”
朱祁钰笑着问他:“怎么彰显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土地够大吗?人口够多吗?还是比谁更有钱呢?”
王华怔怔道:“若有国家欺辱大明,大明可派兵灭之。”
“然后呢?”
朱祁钰问他:“比方说,大明在这,葡萄牙欺辱大明,咱们怎么去灭了他呢?”
王华没词儿了。
谢迁思考半晌:“陛下的意思是,外交。”
朱祁钰点点头:“是外交。”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争端,不可能一直用武力解决的。”
“春秋战国时候也没有过这样的,强秦一直用武力征服,最后结果是二世而亡,如今整个世界,更不能那样。”
“而以往的朝贡体系,也不能用了,不符合这个时代了。”
“要用外交。”
“大明是世界霸主,就要引导世界,左右世界。”
“可怎么左右呢?”
“战争,只是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最终都要回到谈判桌上去的,外交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最好在战争没发生的时候,就用外交方式把问题解决了,省得劳民伤财。”
“外交,要掌握方式方法,该怎么保证大明的利益,该怎么维持大明霸主的风范,该怎么解决世界事务?”
“这都是外交里面的学问。”
看着谢迁和王华发懵,朱祁钰笑道:“简单的说吧,你发了财,还要锦衣夜行吗?你会吗?”
说白了,有钱了不装比,心里难受。
一个国家有钱了,就得四处装比,就得四处占便宜,彰显存在感。
谢迁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外交论!
他和王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炽热的火焰。
外交。
这是一个新方向,没人想过,用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用外交方式,霸主天下。
天下霸主的表现方式,就是管理世界各国。
“现在大明只有一个,未来大明会有无数封国。”
“难道封国和封国之间的矛盾,大明不管吗?还是什么都要送到中枢来,让朕一件一件管呢?”
“外交这个东西,必须要掌握,要掌握得精!”
“这才是大明当霸主的具体表现形式。”
朱祁钰这番话振聋发聩。
谢迁和王华,要去查资料,绞尽脑汁的写一篇外交论,凭这篇文章能陪祀先贤!
(本章完)
第352章 截流印度河,灌溉西域,千古第一大工程
景泰二十三年,九月,谢迁、王华合著的一篇外交论,诞生。
在报纸上惹起滔天热议。
爱国,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生活在世界霸主国度的百姓,也热衷于大明如何当好世界霸主,进行了一系列人上人构想。
这篇文章,颇具匠气,有模仿古文之嫌。
但内容发人深省,匠心独运。
尤其谢迁提出了一个“世界共同体”的概念,大明作为世界霸主,理应负担起调节世界矛盾的职责。
鸿胪寺立刻站队,边永、潘本愚等人发表文章,提出新世界新外交的理念。
还有民间学者提出,大明百姓应做天下万民表率,主动参与外交,做好天朝百姓该做的外交事。
谢迁抓住热点,每日发表一篇对外交的看法,详细论述该怎样外交?怎样通过外交,大明掌控世界?
王华则论述了,大明为什么要掌握世界?掌握世界有什么好处?
一篇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从京师热到了江南,热到了交趾,热到了西域、东北。
天南海北的文人,都在论述外交的重要性,如何展开新外交?
王鏊提出,若以陆权论,大明应该占住世界要冲,进而来掌控世界,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外交;而以海权论,则要占住海道要冲,控制世界。
他详细论述了,陆权论和海权论,掌控世界的不同方式。
在项忠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主权建立世界要冲,罗列数据比较海权和陆权的好坏。
项忠的海权论,已经出现十几年了,但民间仍然争论不休。
主要原因,大明是陆地国家,建立海权世界,对一辈子没见过大海的士大夫而言,十分陌生,他们更喜欢当陆地霸主。
所以海权论,没法深入人心。
项忠本想靠一篇海权论,陪祀先贤的,结果弄了十几年,理论反复修改,至今没有形成一派学说。
王鏊却在项忠海权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海权和陆权的最大不同。
陆权论,那么就必须派兵去控制陆地上的要冲,大明从中枢派兵,最远能到里海,再往西已经不现实了,而越往西诸国越多,所以陆权是行不通的。
然而,海权论则是只要占住几个荒岛,就能组建一条条岛链,把一个国家困在陆地上,借此来控制一个国家。
这样一来,不用爆发无休止的战争,只要控制几座岛屿,就能控制一个国家了。
项忠没论述明白的道理。
被王鏊一针见血的提出来。
建立陆权霸主,难度系数太高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建立海权霸主,那就太简单了,只要控制小岛,就能控制海洋。
这也得有一个前提,就得极力发展海运,让世界各国依托于海运,离不开海运,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海权论也发展不起来。
这就是带英为什么是日不落。
因为他们取巧了,不做陆地上的霸主,转而目光投向海洋,占据岛屿来控制大海。
而鞑清偏偏闭关锁国,所以他们用大炮轰开国门,逼着鞑清向英国商人开放市场。
建立海权霸主的前提,必须得全世界依托海运,用海运线把世界连接起来。
王鏊认为,在海岛上建立基地,要比控制一个国家更容易,也更安全。
大明也可用经商把自己伪装起来,通过商业,和各国建交,让各国走海运贸易,把世界连通起来。
大明可发展海运公司,帮那些小国做贸易,还可提供贷款,用有效资产抵押即可。
若两国交战,大明作为宗主国,可以派人去调停、斡旋,彰显大明宗主国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