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正在看江西布政使呈上来的奏疏,这是半年工作总结。
“在交趾呆惯了,不习惯京师气候吧?”朱祁钰一边看,一边问他。
“回陛下,此时京师天气还热,还习惯,等冷了怕是不习惯了。”李侃回禀。
“没事,京师有暖气片,屋里照样热乎。”
朱祁钰笑道:“你去吉林看看,那冰冷寒天的地方,冬天都温暖如春,东北煤多。”
李侃看得出来,皇帝心情是极好的。
看了两遍,朱祁钰恋恋不舍的放下,才站起来:“江西做得好啊,李贤批得也好,梁芳批得也好。”
“说说交趾。”朱祁钰活动活动身体。
李侃是会打仗的,观察着皇帝的身体,皇帝身体极为健壮,一看就知道常年锻炼。
“坐着说,跟朕还客气?”朱祁钰走过来拍拍他,然后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说到哈尔滨,最近哈尔滨太火了。
有追读到这里的读者,想来哈尔滨吗?
我家在哈尔滨和长春中间,两个小时车程,坐标查干湖,有想吃铁锅炖的、烧烤的、想看冰灯的,可以来我家这边玩,因为哈尔滨的鹅已经吃没了,可以来我家这边吃。
有想过来玩的可以加群联系我,我帮你做攻略,保证你们在东北玩得爽。
说东北烧烤天下第一,没人反驳吧?我这几天看视频了,他们吃的烧烤店都不对啊,那烧烤一看狗都不吃好吧?
那铁锅炖,白色拉古的,狗都不吃好吧?反正我看视频,就知道那些南方游客没找对地方,反正我们本地人不吃那些。
(本章完)
第342章 大明最严女子保护法,为大明女权保驾护航
“陛下,臣见京师门庭若市,人声鼎沸,而北军精锐多在西北、东北、北方,难以顾及京师安稳。”
李侃直言不讳:“所以臣担心京师安危。”
朱祁钰闻言微微点头:“京师人口达到了六百万,奴隶估计在一百万左右,人口压力真的很大呀。”
“二十六卫加九门提督府,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你说的确实是个大问题。”
一听人口六百万,李侃脸色发白:“陛下,移走,必须移走!”
以古代城市容量,人口超过百万,就已经很恐怖了。
大明京师容纳了六百万人口,等于抱着炸药包睡觉。
“莫急。”
朱祁钰道:“两条漕运,尚且无碍,若移,反而会出大事。”
“李卿,知道这人口来源吗?”
李侃立刻想到了,皇帝把天下官员家眷迁来京师,这么多达官显贵,就需要大量役夫,权贵不差钱,自然遍地商机,就吸引了大批商贾在京贸易。
再加上这是政治中心,天下各国商贾,云聚于此,这就造成了,天下人云聚京师。
常住人口410万,流动人口在200万左右。
人口激增,得益于河道疏浚,沥青驰道的开通,以及东北粮仓,支应起漕运。
“所以说,移不走啊。”朱祁钰无奈,天天抱着定时炸弹睡觉的日子不好过。
“陛下,可移去河北。”
李侃想了个坏招:“再把河北人,移去东北。”
“你倒是想的容易,强制移民怕是成不了了。”
朱祁钰摇摇头:“此事再议,跟朕说说百越。”
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不放眼皮子底下,不放心,磨几年再外放出去一些,就好了。
当即,李侃将百越四省情况说了一遍。
云南延伸出路,修通整个老挝,然后再从老挝修到新荆州、新益州去,再往马六甲修路。
有了路,就能统治这片地盘。
但李侃还是认为,这些地方离中枢太远,最好分封出去。
皇帝的儿子都长大了,分封出去,是最好的结果。
“陛下,那橡胶树没什么用途,为何要大规模栽种呢?”李侃表示不解,大明在百越各省都建了一个橡胶园。
新益州的规模最大,其他各省的规模都不大。
“以后就知道了。”
橡胶树要六到八年才能出胶,先养着吧。
大明对百越、婆罗洲、吕宋都是破坏型开垦,失去了生物的多样性,很多生物彻底消失了。
大明没有保护生物协会,但随着疾病频发,就催生出保护观念,民间已经自发出现保护协会,主动去保护生物。
“把地图呈上来。”
几个太监把丝绸地图搬上来,铺设在整个大殿上,朱祁钰指着云南:“朕要拆分云南,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要吞并麓川?”李侃觉得没意义,云南本就穷,麓川更穷,放在一省得了。
朱祁钰用剑指了指孟加拉。
“可知,大明最难的那几年,是哪来的粮食度日的吗?”
“印度。”
“这里,全是产粮重地。”
“户部估算,印度粮食年产量,是大明的两到三倍。”
朱祁钰画出印度半岛的轮廓:“朕每年从印度买来几十万艘船的粮食,印度诸国没有崩溃的迹象。”
“还有,大明从印度买来大量奴隶,虽然她们的女人甚是丑陋,但总比打光棍强吧?”
“此消彼长,奴隶被买走了,他们人口也少了,咱们侵吞也更容易。”
“朕想将这块地盘,并入新省,云南拆分成两个省。”
一听要动孟加拉,李侃立刻摇头:“陛下,战线太长了,云南不是囤重兵的地方。”
“兵力越多,压力越大,反而云南会动乱。”
“再说了,中间夹着缅甸,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还有一点,臣虽不知印度什么情况,但若孟加拉有难,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应该懂吧?”
李侃觉得不妥:“臣觉得,暂时消灭暹罗军阀,再行西扩,不着急的。”
朱祁钰不置可否:“都是小仗,良将就能解决。”
“当务之急,还是西拓。”
“但有于谦、王越、范广等人都在,东察合台汗国的地盘,大明早晚能一口气吃进去。”
“然后继续往西。”
“现在难的是移民问题。”
“自吏治大改后,朕已经没借口对民间强制移民了。”
朱祁钰摊摊手:“而且,像东北、百越、南洋这些地方,进行肤色融合,朕总觉得心里不妥当。”
“京师也有那样孩子,被民间蔑称为杂种。”
“杂种这等侮辱性的词汇,朕觉得十分不妥,这是分裂的根源啊。”
“大明户籍是随父亲的,只要父亲是汉人,子女就是汉人,女子嫁给了汉人,那么也就是汉人,汉人和汉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老太傅在世时反复规劝过朕,只要会说汉话的就是汉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朕打算杀一杀这方面的风气。”
“李侃,上任后,朕交给你来做!”
李侃倒没想太多,微微凝眉:“陛下的意思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孩子,多是庶子庶女,在家中本就受气,中枢干涉太多反而会给他们让他们的局面更难过。”
朱祁钰略微沉吟:“先内阁下旨,然后推出法律,并在民间普法,让汉人和汉人团结自爱,不许搞歧视,再适当提高这样孩子的社会地位。”
“边疆省份,这样的孩子很多。”
“汉女不愿意嫁去边疆,导致边疆男人多,女人少,只能用外夷来填充空白,结果闹出这一出,若时间久了,难道边疆省要脱离大明统治吗?”
“李侃,这件事你务必重视起来。”
“要知道啊,中枢全靠边疆省份供血呢。”
李侃跪伏在地:“臣必给陛下一个满意的交代。”
“但是,臣认为此事的根源,不是孩童间的玩闹,而是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是外夷女在大明毫无社会地位,因为她们是奴隶出身,本就被歧视。”
“其二,自古便有的嫡庶之争。”
“其三,是观念问题,明人观念过于保守,没有跟上新时代,没有体验到大明该有的霸主地位。”
这话说得朱祁钰爱听。
大明是霸主,那就得有霸主的霸气,别小气家家的,包罗万象,才是霸主。
“说来说去,就是女子地位太低的原因。”
朱祁钰哼了一声:“看来朕要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了。”
李侃一听,脸色顿时狂变:“陛下,您可不能行激进之法呀,这涉及到所有明人,亘古千年之法呀,不能轻易变啊。”
朱祁钰给他个白眼:“朕是傻的吗?难道还能直接把女人拎出来,推着她们上大街上溜达吗?自然是一点点变啊,此事你不必管了,朕自有办法。”
李侃松了口气。
“朕知你胆大,又爱好打猎,但在中枢为官,性格就得收着了。”
朱祁钰走回御座:“京师没有皇家猎场,朕把猎场放在热河了,你倒是可以参加参加龙抬头运动会,等休沐时骑快马去热河打猎。”
“陛下您可饶了臣这老骨头吧。”
李侃笑了起来:“臣也老了,玩不动了,几年都不打猎了。”
说起老,朱祁钰有些悲凉:“多少老臣,离朕而去了,你好好保养着,朝中的老臣不多了。”
“对了,朕想建造一座万国城,你怎么看?”
“什么万国城?”李侃一愣。
“朕灭了这么多国家,各国王宫里的宝贝,都藏在紫禁城里,朕的宝库都放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