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苦笑:“您这两年虽然移民,搞得怨声载道,好在死得人不多,又大面积蠲免税赋,百姓安定了,自然要多生孩子。”
“若日子继续好过下去,最迟景泰十三年,人口就会突破两亿。”
“景泰二十年,人口可能突破五亿以上。”
这不是开玩笑的。
多子多福,不用管民间多能生,看看满朝文武,谁家孩子少了?
叶盛倒吸口冷气,十分恐惧:“那等景泰三十年,人口恐怕要超过二十亿!”
没错,人口是暴增。
因为这一代孩子多,他们结婚后,就会疯狂生育,只要粮食够吃,人口就会暴增。
不是翻倍似的增长,而是次方似的暴增。
“所以要扩张,不停扩张!”朱祁钰脸色发黑。
若人口这么涨下去,大明永远不会富,永远在原地踏步,别说什么工业化了,吃饭都吃不上。
“陛下,人越多扩张越穷,大明早晚死在扩张上。”叶盛苦笑。
“那怎么遏制人口增长?”
这是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啊,民众承担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闹上天灾,闹个三年,大明就稳没了。
而大灾是很正常的,几年就一个轮回,躲不掉的。
王朝更替,本质就是人口太多了,现有的生产力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崩溃了。
“最好把人口分封出去。”
叶盛道:“咱们打下来一些地盘,自己不要,把人口转移出去。”
这种转移矛盾,治标不治本。
朱祁钰倒是想说,实行计.划.生.育怎么样?
这年代,要是皇帝敢实行计.划.生.育,大明瞬间就会没,杀头没事,别挡人家生孩子就行。
“陛下,那是以后的事,以后再解决吧。”胡也头大。
“当务之急,是这场国战。”
“邢国公已经带着人动身南下了,他会在雨季之前,抵达交趾。”
胡道:“当务之急,是先把兵卒调进去。”
朱祁钰叹了口气,也不想了,越想越恐怖,道:“交趾气候跟内地不一样,各地兵卒去了,容易病故。”
“就说北军那般精锐,到了交趾,还有一千多人病倒了被运回来了呢。”
“先在广西集训即可,适应广西气候。”
“何况,交趾要负担新益州占领时期的军粮呢,没有粮食供给的,从内地调粮食过去,成本太高了。”
“新益州有十五万人,又有郭登等三将,还有紫电军协同,出不了乱子的。”
“这些人在广西吃饭,内地能支应着。”
朱祁钰道:“于谦也不要去交趾,他身体不好,先在广西养着,顺便练兵,等雨季过去,他再挥军南下。”
胡转念一想,觉得也可以。
雨季不是就对大明的,而是气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大明这般强兵都在雨季施展不开,何况他们了?
调大军守住西边和暹罗交界地带即可,老挝则交给交趾来守。
安心搞建设,适应雨季即可。
封刀后,各军也抓了些奴隶,这些人会给大明办事的。
“在广西再建一处军械厂,规模比琼州府要小,负担征夷大军军械即可。”
新益州太远了,若什么都从北京调,未打先败。
朱祁钰向来放权,也不担心会做大了谁,反正做大了,就削权呗,权柄在他手里攥着呢。
收基层军官入讲武堂,就是掌握基层军官的心,保证即便大军远离大明,也不会随着主将叛逃。
“陛下,万一闹了粮荒,征二百万青年之事,怕是要搁置了。”胡苦笑。
这不是钱的事了,而是粮食问题。
朱祁钰沉吟:“今年种下玉米,北方能不能自给自足?”
“难啊,兀良哈是一定要打的,开支不小,而吉林的建设也不能停下,都需要粮食啊。”
“您移民二百万去吉林,又得养着二百万人。”
“老臣觉得怕是挤不出粮食了。”
胡很悲观。
朱祁钰却灵机一动:“海鱼怎么样?”
“啊?”
胡微微一愣,转瞬明白过来:“陛下,海鱼难吃呀,晒成鱼干也不好吃。”
“不好吃总能顶饱吧?而海里的鱼有多是,派人去打捞就行。”
朱祁钰一拍手:“鼓励沿海渔民下海打鱼,晒成鱼干后,中枢来收,朕掏钱收,等赈灾的时候就用鱼干赈灾。”
其实,他高估了这年头的打鱼能力。
胡并不反对,储存一批鱼干也是好的,起码可用来赏赐军中,关键海鱼便宜,花不多少钱。
至于森林里的野物就别想了,这年头人难吃荤腥,早被人打牙祭了,根本舍不得晾晒后储存,损失太大。
“陛下,顶饿的未必是粮食。”
叶盛忽然道:“像穷苦百姓,肚子里没半点油腥,每个人都特别能吃,怎么吃也够不到底儿。”
“而油吃多了,人不止壮实,反而不像无底洞那样,吃一些就能吃饱,还有力气。”
胡一翻白眼:“油料比饭还少呢,谁家能天天喝油?那些小地主家,都得省着吃呢。”
油料的来源是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就是动物身上的肥肉,熬制成荤油,这可是好东西。
而植物油,就是麻油、豆油、芝麻油、萝卜籽油这些。
想普及大豆种植,那就得减少粮食种植,毕竟大明耕地有限,大明又是全球最顶尖的种地高手,没人比他们更会种地。
这一点就不用操心了,能种大豆,肯定是会种的。
朱祁钰却想到了:“国内可有橄榄树?”
“陛下,橄榄树乃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大明多有种植。”
叶盛不解:“但这是观赏树木呀,您提它有何用?”
“橄榄树的果实能榨出油啊!你们不知道吗?”
朱祁钰一拍脑门,他说尚食局怎么没有橄榄油呢,他还认为大明有呢,因为他在古籍上看到过橄榄树记载。
“那东西能出油?”胡吃了一惊。
“老太傅,您没看西夷翻译过来的书籍吗?他们都在吃橄榄油啊!”
胡老脸一红,他真没瞧得起西夷的书籍,他几乎不怎么看。
看了眼叶盛,发现叶盛也满脸懵。
很显然,这位也没瞧上。
“如果那树能出油,咱们可有多是地方能种树啊!”
胡掩饰尴尬:“宝州府、琼州府、交趾、剑南都能种植啊,反正咱们把原来的树木给伐了。”
“云南、福建、广西、贵州也能种植啊。”
“朱英上疏想种植茶叶,干脆,在交益种植上甘蔗、椰子树、橄榄树,这回这些地方可就富了。”
尤其是甘蔗,熬制甘蔗取糖,已经传入上流社会,权贵家都喜欢蔗糖,不喜欢甜菜糖。
“回头朕下一道圣旨,勒令中枢官员,皆要读一读西夷书籍,看看哪些东西是益国益民的,统统提出来,别什么事都指望着朕。”
这话把朱祁钰和叶盛臊得。
两个人发誓回去就读书,他们自问学识独步天下,怎么能被皇帝比下去呢?
“陛下,橄榄树能出油料,却解决不了面前的问题呀。”叶盛道。
国内纵然有很多地方种植橄榄树,但无法供应整个大明的油料市场。
“鱼油!”
胡却道:“虾夷国进贡之品,就是燃烧照明的鱼油,其实可以取鱼油做油料。”
“如今虾夷国已经并入大明,咱们可令其多多打鱼,熬炼鱼油,大明来收。”
多腥啊。
但人都快饿肚子了,能吃就不错了。
“看来咱们的目光,得多多放在海上啊。”朱祁钰笑眯眯道。
胡老脸一红,开海后,的确很多东西都来自海洋。
“先派人去查询书籍,制作橄榄油,再去捕捞鱼类,取鱼油储存,以及动物油,争取让民间能吃上油。”
朱祁钰道:“百姓吃上油了,肚子也就不是无底洞了,倒是能省一些粮食。”
“若再有一些肉,生活条件也就上去了。”
一听说肉,胡翻个白眼:“陛下,此事不宜干涉过甚。”
百姓不能喂饱。
“多养些鸡鸭鹅猪羊,吃些肉食,肚子有了油水,灾年也好管啊。”
朱祁钰不置可否:“尤其是孩子,营养充足,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民间不是不想养,自己都吃不饱呢,养什么牲口啊?
等玉米推广种植就好了,用棒子面喂牲口,就能吃得起肉了。
又聊了一些。
冯孝站在一旁,有点着急。
“有事?”朱祁钰问他。
“皇爷,闵节的座钟做好了,在宫门外停着呢。”冯孝回禀。
提起闵节,朱祁钰就想想笑。
江南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留下。
所以,那些不想走的,就挖空心思讨皇帝欢心,就开始钻研奇淫巧技,比如这个闵节,就根据古书和西夷的书籍,研究钟表。
这一年多,江南各种发明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