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试探的是民间舆论,试探的是民间对倭郡王的态度,最后才两颗红丸,送走了倭郡王。
满堂朝臣,聪明人不知凡几。
想通此节的人很多。
但没有证据。
皇帝确实和倭郡王和解了,倭郡王有病,确实是又杀又劝,看看那些归档的圣旨,有一百多道。
难道这还是假的吗?
里面还有常德公主的亲笔信,圣母的懿旨,还有太后的规劝懿旨,但有用吗?
归根结底,是倭郡王自己不争气。
病倒一次又一次,救过来一次又一次,结果自己偷吃药把自己给吃死了。
如今各种花边新闻泛滥,倭郡王如何死的反而没人在意,在意的是他和那些伶伎做过什么,楼歪了……
京师依旧繁华,倭郡王的薨逝,挡不住张灯结彩。
然而,又一颗重磅炸弹炸开。
周王自缢了。
可以说是畏罪自杀,俞士悦从倭郡王死前吃的药开始查,立刻查出来,在薨逝前几天,倭郡王曾派人去周王府索药。
拷打之后,得知不是索药一次,而是多次。
医案上,倭郡王只吃一颗红丸。
其实是吃了五颗。
让太医来查,发现有三颗是假的。
这一查,自然就查到了周王和进献仙丹的道士。
周王立刻自尽了。
同时,圣旨传来,关闭所有青楼,查抄青楼。
忽然黑冰台的人出动,大理寺协办,查青楼,尤其是送给倭郡王伶伎,曾经待过的青楼。
“周王畏罪自杀?”俞士悦坐在大理寺监牢里。
里面正在拷打正一道道士。
道士说,他们本在贺兰山上修道,是周王找到他们,请他们炼制一种救命的仙丹。
那是景泰十一年冬月。
他们一共炼了三枚仙丹,全都交给了周王。
不可否认,第一颗仙丹确实救了朱祁镇的命。
问题是朱祁镇强索仙丹,刚吃没几天就吃第二颗。
坏就坏在周王把仙丹给换了。
道士们一口咬定,是周王的错。
俞士悦也在琢磨此案,皇帝的圣旨传来,严令他必须查明,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实际上呢?是要抹除一些痕迹吧?
此案的妙,妙在朱祁镇用了16个月,把自己尚且可以的形象彻底败光,让天下人都认为他是贪生好瑟之徒。
再看看皇帝,励精图治、内政修明,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后宫妃嫔不多,且都有身孕。
两相对比,还是皇帝是明君啊。
当初让他继位,是最正确的决定。
红花,永远需要绿叶来配。
皇帝的口碑,在民间迅速攀升。
那就把此案钉死!
俞士悦明白了,绿叶,就彻底绿下去。
很快,南宫伺候的老太监、老宫女拷打下,把什么都招了。
这些人都是曾经朱祁钰从宫中打发出去的,很多都是朱祁镇的人,把他们放出来,伺候朱祁镇,比活着强。
从朱祁钰巡幸南京后,陆续放出来一千多个太监、老宫女,这些人都是被层层审查,觉得不合格的人。
全都打发去南宫,伺候朱祁镇去。
此事过后,怕是全部要处死。
俞士悦看着口供,和归档里记录的差不多,只是多了些细节,比如朱祁镇如何临幸美人。
很快,口供里的内容,在京师里面广为流传。
周王死了,为他办事的奴婢还活着呢。
俞士悦很快拿到了周王手下的口供,跟着抓捕了秦王、唐王、蜀王等王。
案件逐渐明朗。
给倭郡王进献美人,是周王和蜀王的主意,毕竟朱祁镇掌管宗人府,他们当然得投其所好。
投着投着,就把倭郡王给害死了。
景泰十年冬月,南宫发生一件趣事,一个民女欲对倭郡王行不轨之事,被南宫太监发现。
原因是倭郡王甚是暴戾,那事的时候太凶了,黄花闺女受不了,常有尸体拉出来。
她恐惧之下,就要谋杀倭郡王,结果被人发现后杖杀。
从那之后,朱祁镇就不喜欢良家美人,而是有了和曹贼一样的喜好。
蜀王一合计,就给他进献了两个伶伎,会唱曲儿还身怀秘技,却让倭郡王尝到好了。
倭郡王爱昌吉,不是别人逼的。
俞士悦查案,就像个漏勺一样,查到什么,民间就知道什么,还有很多报纸跟风报道,越传越神。
李贤也不管,天下事这么多,谁有功夫在朱祁镇一个人身上耽搁呀?
俞士悦一边追查,一边思考,皇帝到底要什么?
每天的调查结果,都送去南京。
“该杀!该杀!”
孙太后暴怒:“该死的周王、蜀王,他们为何如此戕害我儿?”
“皇帝,你就看着你哥哥被糟践吗?”
朱祁钰也头疼。
朱祁镇的桃瑟新闻,在南京都传得沸沸扬扬了。
“传旨,周王进献伶伎,戕害倭王,却畏罪自杀,让案件变得扑朔迷离,让朕兄死得不明不白!”
“褫夺周王封号,其后人贬为庶人,周藩皆除郡王号,贬为镇国将军!将军等人,爵降一级!”
“蜀王纠集宗室,向倭王进献伶伎,非人也!除蜀王爵位,本人去中都守灵,后人不许袭王爵!其蜀藩,随从蜀王,戕害朕兄,皆除王爵,贬为镇国将军!将军等人,爵降一级!”
朱祁钰严惩首恶。
但孙太后却还未出气:“这就完了?那些给镇儿进献伶伎的,都该死!”
“他们为什么要给他进献那些脏人?”
孙太后恨不得把所有人全都杀光。
朱祁钰缓缓道:“再传旨,给倭郡王进献伶伎者,皆爵降一级,若有未给倭郡王进献伶伎者,爵升一级!”
不能做得太明显。
有人降,就得有人升。
反正这次之后,宗室一个亲王都没有了,最大的就是郡王。
也不对,亲王有,都是朱祁镇的儿子,其他人就没有了。
“皇太后,这样可否满意?”
孙太后哼哼两声。
朱祁钰给冯孝使个眼色,让冯孝把消息传出去,说朕拗不过皇太后,暂且如此,等皇太后气消了,就恢复爵位。
谁信谁傻子呗,拿掉了就自认倒霉呗,谁让你们乱押宝。
内阁之中,却在商量谥号。
“不如加灵吧,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王复开口。
赵武灵王、汉灵帝。
倭灵王。
刚刚传来圣旨,礼节再次提高,以半帝礼下葬,下葬地点是虾夷岛。
并将虾夷岛合并进入倭国,分封给下一代倭王。
内阁见怪不怪,这肯定是皇帝和孙太后的政治交易,提高下葬礼节,然后不葬在京中。
皇帝也大方,决定掏15万,在虾夷岛给朱祁镇建造陵寝。
陵寝怕是要耗时一段时间,朱祁镇要停灵在南宫之中。
南宫也从居住之所,变成了灵堂。
孙太后担心尸身停留太久会惹人觊觎,就让四弟孙续宗带着人去守灵,皇帝也答应了。
至于朱祁镇的四个儿子,则搬去百王府居住。
依皇帝圣旨,有封号的、无子女的殉了,伶伎则杖杀,打造棺木,一起停在南宫。
然而。
太子朱见深却跑到乾清宫中哭诉。
“求圣上宽恕周妃吧!”朱见深知道,她母亲得了花柳病,皇帝要把她母亲也殉葬。
朱祁钰看着已经长成的朱见深,眉目和其父朱祁镇有五分相,长得很帅。
如今大权在握,已经不在意他了。
心态自然和四年前不一样,四年前还在刀尖上跳舞呢,为了活下来无所不用其极。
“太子,起来。”
朱祁钰道:“汝母花柳病之病,治无可治了。”
“倭王在下面,也需要人照料,你母亲虽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给他生了两儿一女,关系匪浅。”
“让她去照料倭郡王,是应该的。”
“再说了,这是皇太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