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倒是没错。
密旨慢了,可能是路上出了问题。
于谦很清楚,皇帝一定会跟他商量的,毕竟他才是天下最懂打仗的人。
“李首辅,老夫知道了。”
“其实,武学培养的是底层军官,让军官不是世袭,而是如文官一般实行科举考试。”
“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于谦这回屁股坐正了。
他是勋贵之首,不再是文官了,必须得为勋贵说话。
他在提醒李贤,别乱伸手,武学我于谦要办起来。
李贤苦笑:“这是陛下之命,谁敢不从啊。”
他很郁闷,他刚当上首辅,三把火还没烧呢,皇帝先烧他一把火,用他的手办武学。
于谦在任的时候,为什么不办?
因为办不成,于谦还拎不清自己,把自己当成文官,会从中作梗,以武勋的身份去打压武勋。
于谦能干得出来。
可把他给踢出文官队伍,还是文官亲手把他踢出去的。
说他不恨是假的。
恨,就会化身武官去撕咬文官。
于谦坐一次冷板凳,就看清了自己,就会逼迫这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李贤,办好武学。
这就是皇帝的用心。
“老夫就是担心,武乃重器也,若被野心家学走,天下怕是要乱的。”李贤也担心。
于谦嗤笑:“一个人学了造反,却有一万人学了之后报效国家,一万人难道还平不了一人之乱吗?”
古代王朝很愚蠢,认为藏,就能把东西藏住,民间就不会造反了?
把兵书焚毁,天下就太平了?
都是鸵鸟。
“再说了,既然只在军中学习,那么就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里面本就有门槛,从军中遴选,选的肯定是好兵,同样是心向大明的。若怀有异心的,怎么可能进入讲武堂?”
“李首辅,不必杞人忧天了。”
李贤也悻悻点头,他也就说说。
正说着呢,密旨送到了。
于谦摆案焚香,接旨,然后才展开密旨来看。
密旨很长,皇帝把想法都说了,就是和他商量,看看密旨发出来的日期,是前天,比发去内阁的时间早一天。
结尾,皇帝说了,要在每一所武学中,树立本朝武将的雕像,其中就有于谦。
至于武举考题、主考之事,皇帝没说。
显然也在纠结,该交给礼部,还是勋贵呢。
交给礼部,文官肯定会打压武举,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
而交给勋贵,又担心勋贵的山头太大,以后难以控制。
所以还在纠结。
于谦估计,皇帝还会给他一封密信,和他商量,这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李首辅,武学之事,交给老夫吧。”
李贤脸上露出笑容,武学事,他这个首辅不该参与太多的,因为他刚上任,皇帝就烧他的眉毛。
此时又是他威望最弱的时候,于谦同样在坐冷板凳,所以皇帝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二人将武学打开局面。
皇帝算把皇权用得恰到好处。
景泰十三年,则就举行景泰朝第一次武举。
以后就是今年武举,明年文举,考个几十年,就成为规矩了,武举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基层人才了。
送走李贤,于谦十分高兴。
他想争一争第一次武举的出题权和主考官的位置,让他彻底坐稳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
他很清楚,他退让首辅之位,不闹不骂,让皇帝十分满意。
皇帝便投桃报李,给他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让他得偿所愿。
他心情不错。
果然,皇帝送来密信,和他商讨出题、主考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编纂兵书,一边使人写教本,又开始选址,筹备武学之事。
按照皇帝的意思,各省设武学,每年入武学学习的人不能多,控制在二百人左右,学习为期两年,两年后参加武举。
第一次考,武举仅录五十人。
考试科目也简单,三场,都是军事推演,实战指挥打仗。
但生员可选择,步战、骑战和水战三门,也可以全部选择,自由选择。
教本还叫武经,但删除了原本所有内容,重新编纂。
用小人书的方式编纂,让所有人都看得懂。
参加武举的,必须是武学生员,武学必须从军中从军三年,并立下功绩的兵卒中招募。
考中武举的,则全部进入讲武堂学习,为期三年。
南北各设一座讲武堂,全部有战功之将去担任教习,无战功的袭爵之人,无资格担任教习。
朱祁钰对讲武堂的教习,进行了严格规定。
和以前让文武官皆去讲课不同,和国子监的宽松也不同,而是严格设定了战功、资历等详细门槛,才有资格担任讲武堂教授。
还规定了,有功之将,必须去讲武堂担任教授,朝中弃用老将也必须去讲武堂。
在讲武堂担任十年教授者,免死。
一下子,就把讲武堂的地位拔高了。
纵然不合理,却能让讲武堂成为皇帝手中的利器,虽坐在中枢,却能牢牢掌握军中基层,能让军将源源不断培养出来,也能让皇帝永远手握兵权。
没错,就是皇帝握紧兵权。
之前朱祁钰开创讲武堂,就是为了攥住军权。
如今机会来了,他要用武学、武举、讲武堂,为后世之君攥住军权,让皇帝不会丢掉皇权。
景泰十二年,兵部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武学,派遣军将去担任教习。
科道言官都在上疏陛下,请陛下万勿放任武将做大云云。
皇帝置若罔闻。
眨眼就到了二月二。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结束,南宫却传来噩耗。
倭郡王薨逝了!
曾经的正统皇帝,大明的太上皇,朱祁镇,竟然离奇死亡了!
内阁姚夔和王复,耿九畴和白圭四人匆匆赶往南宫,南宫却乱糟糟一片。
哭声遍野。
全是妇人的哭声。
姚夔放眼看去,全是女人,在门口哭泣,不知是在哭自己的命运,还是真心为倭郡王哭几声。
想来都是前者吧,毕竟这些女人,刚入南宫伺候一年,哪有什么感情?
可是,这妇人也太多了吧?
跪得一地,几个院子都装不下,倭郡王能不累死吗!
姚夔摇摇头,颇为无语。
从皇帝离京之后,倭郡王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主要因为,皇帝觉得愧对亲哥哥,对南宫管制渐松,允许诸王探望朱祁镇,对南宫的诸多禁制也逐渐打开。
一来一往,诸王觉得南宫简陋,身边伺候的人太少了,堂堂正统皇帝,如何能居住这样的宫殿呢?
所以,周王先进献的美人,诸王也跟着进献。
朱祁镇早就被吓废了,但看着美人又垂涎欲滴,他担心是皇帝的陷阱,刚开始不用。
但受不了美人的诱惑,久而久之,就学起了宋徽宗。
只要他沉溺于酒瑟之中,皇帝就不会怀疑他了吧?
毕竟他是皇帝的亲哥哥,天下都让给你了,难道几个美人,你还舍不得?
所以,他就让太医院给他配制秘药,试探宫中的态度。
结果,太医院竟真把秘药送来了。
期间还收到了朱祁钰的密旨,言辞恳切,说愿意和他重归于好,他要江山,给他富贵,除了皇位,朕有的都能给你云云。
朱祁镇清楚,皇帝也担心他在北京闹,所以选择退让,那他就放飞自我,告诉皇帝自己没有野心了。
兄弟俩形成默契,诸王也不断进献美人。
可用药吊着,铁杵也得磨成针啊。
宗室诸王,为了巴结皇帝的哥哥,为他搜罗天下美人,进献给他。
是良家妇人也就罢了,偏偏都是伶伎、安昌。
朱祁镇夜夜笙歌,昼夜不停,竟有美人怀孕。
想到朱祁钰的曾经……
这对皇帝兄弟,都一个德性。
阁臣也就不太管,反正别让倭郡王得上花柳病就行。
太医院日日将秘药送到南宫,还派人定期给倭郡王检查身体,不能让这位出事。
所以南宫,全是莺莺燕燕,如今高达五百人。
而这些妇人都不是什么好出身,进了南宫就争奇斗艳,把朱祁镇迷得五迷三道的,日日索取。
姚夔看着这些妇人,不知该恨这些不知廉耻的安昌,还是该恨进献她们的宗室诸王,还是该恨不知节制的倭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