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孩子,一样分地。
所以带着孩子的朝鲜妇人,成为最抢手的。
而朝鲜新占,人口锐减。
李贤打算用二十万军户,变成朝鲜小地主,彻底控制朝鲜。
并开始大修驰道。
征召的朝人,也都给钱,然后也对朝人一视同仁,给分地建房,若无妇人,也给分媳妇。
男丁锐减,朝鲜释放出大批妇人出来。
同化朝人,要比同化广西人更简单,因为朝人多说汉话,混杂着蒙古语,但基本都能听懂汉话。
狄逾府和清川府如火如荼的建设。
而王越的催促信传来,请求辽宁支援大批步军用来守城。
李贤知道,汉城肯定出事了。
问题是他手中没兵啊。
辽宁军户都被解散了,打散进入朝鲜,正在移民。
若这个时候征召,极有可能引起兵卒的反抗,对大明产生反叛之心,届时移民之事也会有波折。
他只能告诉王越暂且等待,同时给中枢写信,请求中枢调拨步军。
消息传入宫中。
朱祁钰收到宋咨的密奏,宋咨到达松江府,想将宋伟就地解职,结果宋伟带着一万多倭寇,用倭寇打倭寇,他要是离开,倭寇立刻作乱。
“这宋伟,倒是会自保。”
朱祁钰嗤笑:“给宋咨回信,李震清扫到松江府,再行抓捕宋伟,暂且让宋伟戴罪立功。”
还有覃礼的密奏。
答司麻万户府,不愿意割地。
“陈友到哪了?”朱祁钰又问。
“回皇爷,陈将军已经到肃州了。”
朱祁钰让人把地图搬进来,他让人在上面做标记:“寇深呢?”
“寇督抚正在西宁城整军。”
“传旨寇深,攻灭哈密之后,抢占答司麻城池,直接归入大明,不必嗦。”
朱祁钰当机立断:“再给覃礼下旨,准许绰丝入京,来大明当个指挥使。”
冯孝微微一愣:“皇爷,这封赏未免太重了吧?”
答司麻只是一个万户府,朵思这样的万户府遍地都是,若都当指挥使,大明岂不乱了?
“那绰丝讨价还价,肯定不乐意,到时候打一仗,灭了答司麻万户府!”
“皇爷,那样的话,朵思都司岂不乱了?”冯孝担心。
“乱?”
“明年朕就要收朵思之地!”
“废都司建行省。”
“到时候他们不来打朕,朕也要派兵剿灭他们!”
朱祁钰冷笑:“朕知道你担心什么,不就是粮食问题吗?”
“徐刚上了密奏,今年土豆丰收,明年大规模试种,种子越来越多,等寇深犁平朵思都司之后,就在朵思种下土豆。”
“朕连省治都想好了,拆分朵思、乌斯,建立青海省、乌斯省和西康省。”
青海省简称雍或湟,乌斯简称。
西康必须要建,想控制印度,就得大建西康,从区入印。
“皇爷圣明。”
冯孝见皇帝兴致盎然,也不敢搅他兴致。
“王越迟迟不动,说明在汉城遇到问题了。”
“朕猜啊,那朝鲜君臣,肯定要玩李代桃僵之计,李估计假死脱身了。”
“所以难住了王越。”
朱祁钰目光东移,看向朝鲜:“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朝鲜撮尔小国,却最会使幺蛾子。”
“李假死脱身,整个朝鲜就会变成战争泥潭。”
“所以王越向李贤催兵,李贤又释放了军户,不得不朝朕催兵。”
朱祁钰一语中的。
“给王越传旨,别把朝鲜人想得多么爱戴他们的王,朝鲜人乃华夏苗裔,朕才是朝鲜的皇帝!”
“告诉王越,善用女真。”
“朝鲜自然归附。”
言下之意,就是用女真人屠城,汉人进来装好人。
“去问问耿九畴,今年粮食足不足?能匀出来多少余粮?”朱祁钰派太监去问。
很快,耿九畴跟着进来。
“部里不忙?”朱祁钰待他行礼后才问。
“回陛下,户部很忙,但有王福王大人帮衬,减轻了微臣肩膀上的压力。”
耿九畴笑着回禀,王福可是个能臣。
朱祁钰指了指椅子:“坐。”
“朕需要钱粮去朝鲜邀买人心啊,户部能挪出来多少?”朱祁钰问。
“陛下,今年虽丰收,但大半省份减免税赋,户部余粮不多,三万石粮食是能凑出来的。”
钱大明不缺,粮食还是缺的。
今年粮食丰收,皇帝却减免税赋,藏富于民。
若无战事,今年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最幸福的。
未来十年,朝堂会大规模减免税赋。
朱祁钰预计,到景泰三十年的时候,朝堂就不靠农业税支撑朝政了,到时候就废除农税。
“三万石太少了。”
“朝鲜战乱一年了,年底肯定闹大饥荒,想恢复也不是一年两年之功。”
“朕需要大批粮食收买人心。”
朱祁钰充满无奈。
耿九畴却讶异道:“莫非朝鲜出了什么岔子?”
按照原计划,是不需要多少钱粮的,军队就地取粮,不在乎朝鲜百姓死活。
“王越可能遇到麻烦了,朝鲜王假死脱身了。”
耿九畴疾呼:“那朝鲜不就变成战争泥潭了吗?王越是怎么搞的?程信不是策划了夺门之变吗?怎么还让朝鲜王逃了?如今我军是该进还是退啊?”
“朝鲜也有忠臣啊。”
朱祁钰压压手:“耿卿,稍安勿躁。”
“遇到问题,再正常不过,行兵打仗,不可能如军棋推演一般,出现各种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
“王越、程信做的不错了。”
“没到一年,就将近收复朝鲜,已是泼天大功了。”
朱祁钰还挺满意。
耿九畴微微讶异,皇帝真的变了,这等大事都不怒。
“所以陛下想用钱粮,邀买人心?”耿九畴问。
“没错。”
耿九畴心里测算,小心翼翼问:“陛下,您打算户部拿出来什么吧?”
“大明一切如常,不能增加额外的预算,苦苦别国百姓可以,大明百姓不能受苦喽。”
朱祁钰可不是王八蛋,拿自己的好东西,送给别人,让自己百姓饿肚子。
大不了朝鲜晚几年再收,先让朝鲜王当几年,烂摊子归他,等朕有了充足的粮食,再收复残破的朝鲜也不晚。
耿九畴就知道,皇帝会这样说。
皇帝爱民之心,世间少有。
“那户部最多能出七万石粮食,再多的话就连点备荒储备粮食都没了。”耿九畴道。
“先凑出七万石来,其余的朕来想办法。”
耿九畴知道,皇帝的办法,就是苦一苦安南。
“陛下,那如何运送啊?走陆路的话,消耗太大了,到了汉城,估计就剩一万石了。”耿九畴问。
“走水路,等项忠荡清渤海倭寇,从山东运去辽东,再从辽东走沿岸的水路去朝鲜。”
耿九畴约莫,这批粮食估计会在年底到达朝鲜。
“陛下,若年底的话,户部应该还能挤出来一点。”
朱祁钰摆摆手:“不挤了,中枢留点宽裕些,安抚哈密也需要粮食呢,今年也留点余粮,万一明年闹饥荒呢?”
“对了,李贤释放军户的办法非常好。”
“以后军户,全都以移民的形式,移出去,变成民籍,多多分土地,并恩准其一子参加科举或武举。”
耿九畴微微一愣:“陛下,天下军户几百万,都蒙荫的话,科举、武举之人,可就太多了,您不是开办太学了吗?就恩准其子嗣入太学。”
朱祁钰皱眉:“这些人世代军户,是有功之臣啊,大明欠他们的,多给些恩赏,也是应该的。”
“陛下,人才当从磨砺出,而非大规模封赏出来的。”
耿九畴反对:“您可以多多分地,再赐些财货便是,而如朝鲜等地方,都需要吏员,可让军户担任吏员,已是天恩浩荡了。”
这一点朱祁钰反对。
吏治必须大改。
吏员容纳进入官僚体系之中,否则吏员在地方为祸,是大忌讳。
“先赐财货吧,武人当吏员,天下岂不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