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再建文庙和武庙,可是好机会呀。
太祖皇帝废除了武庙,将文庙从祀太庙。
这是极致削减臣权,让历史上光芒四射的文臣武将们,变成皇帝的附庸,皇帝的门下走狗。
同时,太祖皇帝在竭尽全力限制兵权,极致地降低武将地位,让武将变成皇帝鹰爪。
过去近百年后。
朱祁钰要重建文庙、武庙,新建帝王庙。
这是好事呀。
“朕以为,尔等会说,这有违祖制呢?”朱祁钰笑眯眯问。
朝臣脸色一变,苦笑道:“陛下呀,臣等何时以祖制劝谏陛下呀?”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
太祖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极致地压制臣权。
朱祁钰也明白,但他要拿回祖制的解释权,有失有得,得先给文官好处。
等建了文庙、武庙,他就有权利,把谁移进来,把谁移出去。
这样一来,臣子拿捏着皇帝的祖制解释权,皇帝拿捏着臣子入庙的权力,来呀,互相伤害呀。
“陛下您要承袭元制,还是重新核定文武人选?”
胡问到了关键问题。
如果皇帝选历史人选,那么臣权就被皇帝控制了。
以后谁想进入文庙武庙,就得经过皇帝同意。
“自然要重新核定了,有些人可不配进入文庙、武庙啊。”朱祁钰没针对谁,针对的就是南宋。
胡脸色一僵。
果然,皇帝做什么都是有深意的。
“朕不打算循规蹈矩,直接录用前朝的名单。”
朱祁钰斟酌道:“朕欲用新的名单,也不用十哲七十二将的规矩,只要定下一个标准,符合标准的文臣武将,全部配享祭祀。”
华夏历史上,有太多文臣名将了。
并非只有七十二名将,各朝各代,都有太多显赫的人物。
朱祁钰想把这些人,统统录入进来。
胡一听,若按照标准,他胡也有机会进入的。
那么站在养心殿的朝臣,又有多少有资格进入的呢?
皇帝这招,完全调动了臣子的积极性。
“陛下,那也不能祭祀太多人呀?”
姚夔虽然也想进入文庙,但他自知能力不够,政绩不足。
进入文庙,反而拉低了文庙的档次。
他有自知之明的。
“那是自然的。”
“不是随便哪个名将名臣都能入庙的。”
朱祁钰道:“所以要制定一个标准。”
白圭苦笑:“陛下,若按照韩信的标准,能进入武庙的人,能有几个?”
“那就是尔等的问题了,针对历朝历代的名单,重新核定功绩,按照功绩挑出一个标准来。”
朱祁钰道:“七十二个名额太少了。”
“这样吧,朕打算建四个殿,一个殿放三十六位,四个殿就是一百四十四个人。”
“文武庙合在一起,共建八殿,中间再建一殿,为圣殿,供奉孔圣等圣人。”
“但还要留出空位来,朕希望本朝会进去几个人!”
这是朱祁钰的钩子。
让臣子听话的钩子。
等于说,这144个名额,要给后人留出一部分,不能随便填充,功绩要足够高才行。
但还不能太高,全用韩信当标准,有几个能进去的?
一共九殿,圣人一殿,文庙四殿,武庙四殿。
“文庙也是144个名额。”
朱祁钰把文武分开,文庙也单享祭祀。
这样一来,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到底算文算武?
“陛下,元朝名将,是否算在内?”白圭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明承元制,而蒙人亦是华夏苗裔,如何不算成我华夏人?”
胡认真道:“不止要算,还要宣扬给蒙人知道,成吉思汗乃是我华夏人!”
虽然蒙人杀了很多汉民。
但不得不承认,成吉思汗是华夏人。
汉蒙打仗,属于内战,是生存空间的战争。
从太祖皇帝捏着鼻子,认元朝为前朝开始,后人不管心里隔不膈应,都得承认,成吉思汗是华夏人。
也不管人家成吉思汗承不承认,反正我们认了。
“老太傅说得对,元朝名将,也是华夏名将,要入文武庙的。”
朱祁钰道:“帝王庙里,朕也要将成吉思汗列入其中的。”
这样一来,人选就有意思了。
比如武庙里必然会有旭烈兀,旭烈兀是影响欧洲最大的东方人,这位牛人,也会列入武庙之中。
而韩信、张良、关羽、周瑜、李靖、徐达这些名将中,突兀的出现一个旭烈兀的名字。
还会出现忽必来、者勒蔑、博尔术、速不台等等这样的名字。
会不会觉得很乱入?
大元都进了,辽金名将是不是也得进入?
名字可就有意思了。
“陛下,要不将这些名字改一下?”余子俊突发奇想。
“怎么改?”朱祁钰看着别扭,但还得承认。
“改成汉名,翻译过来的汉名。”
朱祁钰翻个白眼:“那还认识这个人了吗?还不如不加呢?不改了,就这么列入!”
“陛下,如大理、吐蕃这样的古王朝中的名将,加不加入其中?”马文升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大明承不承认这些王朝的存在?
如今大理、吐蕃,都在大明治下,比如松赞干布,进不进入帝王庙?
若其他皇帝,没有这个问题,肯定是不加入的。
朱祁钰不一样,他是想扩张领土的,是要做成吉思汗一样的人物,成吉思汗就是海纳百川,只要对他有用的,他就会用。
那他加不加这些人呢?
“马卿,你觉得加不加呢?”朱祁钰也在犹豫。
如果这些加入了,等扩入安南、朝鲜,是不是也将他们历史上的名臣名将加入其中呢?
这会不会埋下分裂的祸根呢?
马文升苦笑:“微臣以为,加有加的好处,不加有不加的好处。”
“若加,则可让乌斯归心;”
“不加,则可保证汉民长治久安。”
他特意说了汉民。
皇帝是想消除各族的存在,全部变成汉人,不存在其他族群,把大明变成单一民族的国家。
可加上呢,能快速统治乌斯。
朱祁钰很纠结,看向胡和姚夔。
胡尚在思考。
姚夔缓缓道:“老臣以为不加。”
“若加上他们,会不会催生乌斯有光复吐蕃之心呢?”
“等咱们囊括安南、朝鲜之后,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是不是也要加入他们的名将呢?”
“像安南、朝鲜还好,毕竟其国千年来便沐浴在汉文明之中。”
“而极西之地呢?那些蒙古人建立的汗国,他们的名字、习惯、甚至长相,都和咱们有区别。”
“加入他们,就和加入大元君臣一样,显得不伦不类。”
姚夔的话也有道理。
朱祁钰看向胡。
胡吐出一口浊气:“陛下,此事尚需斟酌呀,老臣也拿不定主意,都有好处,同样的,坏处都很大。”
“大理撮尔小国而已,早就亡了国祚,算不得什么。”
“但乌斯不一样啊,陛下要用喇嘛教,就要提防吐蕃死而复生。”
胡虽然没明说,但是反对加入这些的。
其实,吐蕃王朝的形成,和气候有着绝对关系,当时全球变暖,导致高原上春暖花开,才让吐蕃有了称霸的资本。
以现在全球变冷的节奏,乌斯自保都难,重现什么吐蕃荣光?
问题是胡不知道这一点啊。
他在提防那些四处传教的喇嘛,他认为这些人太危险,是分裂的祸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