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
黎宜民嘶吼声未绝,脑袋就被剁下来。
这个由弑君篡位登基,不足三个月的皇帝,黎宜民,安南第四个皇帝,终于落入尾声。
而安南的政变却才刚刚拉开帷幕。
黎恶狠狠道:“将他的尸身丢出去喂狗!”
杀死黎宜民,尚不解恨。
丁列有些惊恐地看着黎,仿佛看到了一个年纪更小的黎宜民,他为何也如此暴戾呢?
他和阮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惊恐。
黎宜民给他们带来的阴影实在太大了。
退出寝殿,丁列看了眼殿内跪着的宫人:“全都处死,一个不留!”
主子都死了,就让这些奴婢陪葬吧。
也算死得其所。
“殿下饶命啊,奴婢等都是忠于仁宗皇帝的!”那些宫人哭诉。
黎却冷冷回眸:“那尔等为何没有杀死黎宜民,为本宫的父皇报仇呢?”
宫人脸色一变,悲拗的哭泣,被黎宜民一语成谶了!
然后没于刀剑之下,死不瞑目。
黎宜民的妃嫔子女,全都没逃过这一劫。
三个月,安南发生了两次政变,两次夺门之变。
两个皇帝被诛杀。
政局再次动荡不安。
整个河内,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然而,在政殿内。
丹墀上龙椅空悬,无人能坐,朝臣议论纷纷。
丁列、阮炽等人讨论新君人选。
朝臣都认为黎适合继承皇位。
丁列和阮炽尚有疑虑,盖因黎杀人时候的眼神,和黎宜民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他们可不希望再出一个黎宜民了。
谁也不想重蹈黎银的覆辙。
眼瞎扶持错了黎宜民,结果把自己老命葬送了。
“圣使大人,您怎么看?”丁列忽然问边永。
边永也参与了这次朝会。
他需要让安南继续混乱,安南王的人选只能是平平无奇的黎思诚,而不是有作为的黎。
“安南虽是下国,但也是衣冠之国,岂能使两任安南王,俱为禽兽耶?”
怎么能让两个弑君篡位的刽子手当皇帝呢?
政事殿里为之一静。
是啊。
黎宜民弑君篡位,黎也不是好鸟,把自己伯伯杀了。
这两个人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登基之后,会不会也有样学样,开始大肆屠戮朝臣呢?
朝臣看了眼空悬的龙椅,纷纷露出惊恐之色。
“圣使之言,振聋发聩!”
丁列躬身一拜,转而环顾四周:“太子殿下,早在四月就已然遇害,此乃国民皆知之事,世间再无太子殿下了!”
他的称呼叫错了。
对着大明人说的时候,是要称王的,所以有王上、殿下、王子这样的称呼。
只有自己关起门来的时候,才能叫皇帝、陛下、太子等等。
朝臣旋即一愣,然后对着龙椅跪下:“太子殿下崩于四月,世间再无太子殿下,如何承嗣大统?”
边永没计较称呼问题。
黎是绝对不能登基的。
而这个时候,黎还美滋滋待在宫中,等着登基大典呢。
他是黎的长子,也是硕果仅存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安南国太子,黎宜民死后,他登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有太监急匆匆进来,告诉他结果。
政事殿,认为真的太子已经死了,他是假的!
黎瞬间傻了:“为什么?为什么?”
“是大明圣使大人,说安南王不能是……禽兽!”
这句话,让黎如遭雷击。
他亲手杀死黎宜民,是报父仇,也是给权臣交投名状。
可到了边永嘴里,竟变成了禽兽!
“哈哈哈!”
黎怆然惨笑:“难怪黎宜民说,亡安南者,必是大明!”
“那边永先蛊惑黎宜民,又蛊惑丁列等人!”
“我安南虽承大明衣冠,但却自成一派,如何头上多了个太上皇?”
“他长袖善舞!左右朝局!”
“让我安南大乱!”
“大明好火中取栗,郡县安南!”
“好一出大戏啊!”
“可怜丁列、阮炽那样的可怜虫,竟然还不知道!可笑!可笑!”
他发疯似的大笑。
因为,他知道,诛杀他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政事殿已经确定下来,黎已经死了,那他就没有活路了。
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史书会如何记他呢?
也许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吧,他已经死在三个月前黎宜民弑君风波里了。
而黎宜民,也只会记载被杀死而已,不会记载是谁杀的。
历史重回惯性上,不会有丝毫改变。
“真是可悲啊。”黎绝望地闭上眼睛。
而在政事殿。
丹墀上的龙椅上,空无一人。
而能决定龙椅上坐上谁的,竟是朝臣。
和正统十四年,朱祁镇被抓,龙椅上空无一人,讨论皇帝人选,何其一致啊。
“恭王素有贤名,下官以为恭王适合承嗣大统!”又有朝臣建议。
恭王就是黎克昌,三叔。
但丁列、阮炽都不说话。
有贤名的人,是最不能登基的,这样的人最难以掌控。
此刻,权臣和边永想的异样,都认为不显山不露水的嘉王黎思诚适合承嗣大统。
权臣的门下走狗开始提议嘉王黎思诚。
朝臣也都看出来了,素有贤名的黎克昌,被贤名所累,最没有机会做皇帝的。
“长幼有序,如何能够越过年龄大的恭王,请年龄小的嘉王承嗣大统呢?”边永问。
丁列和阮炽瞳孔一缩,听您这话的意思,是打死恭王黎克昌,再请黎思诚承嗣大统?
皇室的血已经流得够多了。
还要继续杀吗?
一时半会讨论不出个结果来。
这个时候,黎的死讯已经传来,边永和丁列等人对视一眼,彼此颔首,觉得死得其所。
借着更衣的机会,丁列和边永密谈。
“丁大人,不瞒您,本官认为嘉王更适合承嗣大统,但恭王毕竟年长,拦在前面,不得不考虑。”
边永其实在拖延时间。
安南终非大明,弑君篡位这种事都能发生,还在乎什么长幼有序啊?谁势力强,谁就当皇帝呗。
“王室不能继续流血了。”
丁列道:“不如让恭王主动上书,拒绝承嗣大统。”
“此计甚可。”
边永觉得这样会大量拖延时间的,便答应下来。
但安南没有皇帝,自然恢复权臣执政的时候,混乱的局势,很快恢复了原样。
而占据鸿基等北方城池的明军,就显得十分扎眼了。
但这在边永预料之中。
由乱入治,是一定的。
他要做的是拖延入治的时间。
很快,恭王上书,以自己德行不够为由,拒绝称帝。
朝臣快速拟定,黎思诚承嗣大统。
这是一场政治作秀。
黎克昌不可能不想登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