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84节

  朱元璋点头。

  这种机密之事,的确不易打听到。

  但怎么能卖出这么多,就不算是个秘密了。

  朴狗儿继续道:“夏之白之所以能卖的这么多,原因就一个,价格低。”

  “他给百姓的售价是十五文一斤。”

  “比其他盐铺少了一半。”

  朱元璋若有所思。

  这倒是勉强可以理解了。

  百姓兜里并没钱,听到有低价盐卖,自然会去抢购,但能卖出三十万斤,还是大出朱元璋意料。

  这个数量实在太高了。

  朴狗儿笑着道:“这盐都卖出这么多,主要还是陛下的功劳,若非夏之白是这届状元,又岂会引得这么大关注?若非陛下得民心,身受百姓爱戴,百姓爱屋及乌,这才给与了这么大的支持。”

  “这都是陛下的恩泽。”

  朱元璋笑了笑,知道这是朴狗儿在拍自己马屁,但听着的确是顺耳。

  朱元璋道:“百姓好,那就好。”

  “咱没什么盼的,就盼着百姓生活能好点。”

  “夏之白这商经的不错。”

  “去告诉都转运盐使司的人,以后朝廷给百官、各地藩王发的盐,都发这种特供盐,咱有时候脾气是暴了点,但只要他们为咱、为大明踏踏实实做事,咱不会亏待他们的。”

  “老奴遵旨。”朴狗儿道。

  入夜。

  入夏的夜晚实在难熬。

  尤其是蚊虫渐多,只觉耳畔嗡鸣不断。

  盐厂外的一处空地。

  附近燃着一些炭炉,将空地照的通亮。

  空地上坐着十几人,大多是妇女,还有两三个老人。

  在空地外则是围着上百人,全都盯着里面的空地,好奇夏之白会来说什么。

  不多时。

  人群响起一阵骚动。

  夏之白的身影,缓缓出现在眼前。

  众人面色微沉,全都站了起来,不敢有半点放肆。

  夏之白手持着一把竹扇,去到了空地中间,看了看四周的十几个代表,点头道:“你们最近的诉求,我都听说了,我可以理解,但规矩就是规矩,盐厂矿厂是我建立的,人也是我挑选的。”

  “人员进出也由我说了算。”

  “不是你们。”

  “这次因为没有造成什么影响,若是真影响到了盐厂跟煤矿的正常运行,我不会管你们的亲属是谁,我只知道,他们的存在,影响到了我工厂的正常运行,那也意味着,他们不再适合待在这边。”

  “我会直接将这部分人清离。”

  “从哪来,回哪去。”

  “另外。”

  “我并不缺人。”

  “熟练的盐工、矿工,的确没那么多,但我有时间,有耐心去培养。”

  “我的经营模式,跟过去独门独户的经营也不一样,你们很多人嘴里说的经验,在我这边并不适用,都将会是从头做起。”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

  “我目前的企业,只会出人,不会进人。”

  “就算进人,也只会从其他地方选,不会从你们中选。”

  “我不喜欢有人仗着人多就得寸进尺。”

  “而今企业里只有你们一户中的一人,尚且让你们外面的人争执不休,想着将这人挤掉,将那人换掉,把你们放进去,等真将你们放进去,只怕我这厂子就该换人来经营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

  “之前盐厂煤矿刚成立,的确没那么多精力设计。”

  “眼下渐渐步入正轨,该确定些规矩了。”

  “公是公,私是私。”

  “若再有教唆、挑动,影响盐厂、煤矿生产的,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谋划者,一律驱离;若再有恶意中伤、诽谤、造谣盐厂、煤矿工人的,一律送去见官;若再有工人仗势欺人,借着有所贡献,就得寸进尺的,一律开除,永不录用;若有.”

  夏之白一连规定了数十条规章。

  不仅约束这些没入职的,也着重约束已入职的。

  尤其是搞山头、拉帮结派的。

  他的盐厂、煤矿里,滁州、寿州的人太多了。

  很多本就相熟,很容易聚在一起。

  这股风气要不得。

  无论有没有这次的闹事,他都决定,要把这些人拆分一下。

  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等到盐厂、煤矿的产量需求下降,他才会去做调整。

  他要建立的企业是制度化、有规章的,而非是团团伙伙的。

  听到夏之白的话,四周的工人家属代表,面面相觑,他们都听得出来,夏之白生气了。

  夏之白继续道:“我也不妨告诉你们。”

  “盐厂、矿厂,日后的薪资会做出调整,不会再像现在这样野蛮支出了,而是会有规章,一切按实际情况决定,你们现在很多人争破头皮想进入其中,绝大多数原因,便是眼红,他们这两个月得到的奖励。”

  “但这种情况注定不能持久。”

  “盐厂跟矿场的情况渐渐稳定,产盐的需求,也会逐渐减低,对于产盐、挖矿、运矿等的改进,也会越来越难,以后的薪资,会渐渐趋于稳定,当然也会继续保留现在的激励机制,但收入的确会大幅降低。”

  “你们很多不是应天府的人。”

  “眼下一家老小,都靠着一人养着。”

  “的确有压力。”

  “会想着能做分工,分担下家用之类的,这我可以理解,但盐厂跟矿厂不是是非之地,也不是依闹得利的地方,我不可能惯着这种情况,也绝不会妥协跟让步。”

  “原则问题绝不让步。”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前来的大部分都是女子。”

  “还有部分四五十岁的老人。”

  “让你们下矿,或者日夜颠倒进行高强度的制盐,虽然的确也可以,但目前工厂,的确是用不到这么多人,不过你们过去一直没闲下来过,让你们现在整日游手好闲,只怕也心慌慌的。”

  “我倒是为你们想了个好去处。”

  “纺织!”

  “自古以来,天下都有男耕女织的习惯,你们中绝大多数也都会织布,因而我考虑了一下,准备在附近开一个纺织厂,将你们的部分人吸纳进去,依旧是雇佣的形式。”

  “你们意下如何?”

  (本章完)

第96章 人人有衣穿,岂不美哉?!(求订阅)

  “织布?”

  “这我会啊。”

  “我也会,我织了三十几年了。”

  “好好好,这个好。”

  “.”

  夏之白的建议一出,立即引得众人雀跃。

  大明很重视桑麻棉的种植,他们虽有的为灶户,有的为本分的农夫,但都会一手织布。

  夏之白额首。

  纺织业,他若没记错,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只不过影响好坏参半。

  他在这些家属陆续到来后,就已在思考这些事了。

  对于开始纺织工厂,他一直有犹豫,直到后面去了解询问了大明桑麻棉的种植情况,才最终确定下来。

  在朱元璋为吴国公时,便于龙凤十一年,明确了治下桑麻棉的种植数量:‘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不种桑罚每年出绢一疋(pi)。’

  ‘不种麻及木棉罚出麻布、棉布各一疋。’

  在洪武元年,这项规定便推广到了全国,还规定了相应的科征数量。

  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

  夏之白之前担心会出现所谓的‘羊吃人’,但在知道有这个政策之后,却是彻底放心下来,因为大明种了足够多的麻、桑、棉,而且相关的贡赋对百姓而言,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纺织工厂其实大有可为。

  而今天下农事繁忙,每年又要交不少的麻棉,很多人根本忙不过来,若是他出钱,将百姓家中的棉、麻等收拢,再进行纺织,最终再销售出去。

  一来可以为民减负,至少百姓很多家庭,不用再焦虑到时得交布了,二来,也可以借此推广纺织业,安置更多的民生就业。

  于国于民都有利。

  不过夏之白也清楚,按照现有的纺织技术,效率并不会高,只是把原本在家中织的时间,放到了工厂,因而提高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对于这方面,夏之白也想到了应付之策。

  便是‘飞梭’!

  至于车床,夏之白没考虑。

  太贵了。

  但在大纺车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还是可以的。

  这也让夏之白心生感慨,幸好当初读书时,还是认真看了书,也听了讲,不然还真想不起有‘飞梭’这种划时代工具。

  夏之白道:“我的确有心开一个纺织工厂,也会雇佣不少的人,但当下的纺织机,却是并不适合,所以会做一些改进,不然完全是亏本的。”

  “收上来的麻、棉、桑的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事,因而在最初,并不会急于动工。”

首节上一节84/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