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3节

  以证明北方绝非南方官员说的那么不济,并试图在朝堂争取更多话语权,这场明争暗斗自朱元璋宣布重开科举后就一直持续着。

  北方如此上心。

  南方几大布政司同样不遑多让。

  他们在察觉到北方的意图后,也在暗中做着准备,意图将北方官员在朝堂的争权夺势彻底压下去。

  南方这次同样是倾巢而出。

  南北双方共同造就了这场洪武十八年的科举盛世,参与这次会试的举人考生高达两万人。

  若是按之前的科举录取,那就是两万多人争一百二十个进士及第的名额,竞争不可谓不惨烈。

  会试还未开始时,南方就已经在造势,各种童谣齐出,花练黄,黄练花,全都是南方学子名列一甲。

  夏之白刚来应天府时,就见到解敏等人跟南方学子起冲突,只是随着前两场考试结束,北方学子一下就沉寂了下来。

  南方学子则气焰更盛。

  在前两场考试结束后,北方学子中已没人奢望他们中有人能进入一甲的三人名册,只希望二甲中能多一些北方举人。

  但随着策问考结束,二甲,他们甚至都不敢有太多奢望了。

  按照上次科举录取的情况,一甲共三人,二甲共十七人,想在两万名举人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了。

  夏之白轻笑一声,给了解敏一个放心的眼神,淡淡道:“解兄,放心吧,我对这次科举有信心。”

  “自开封前来参加科举伊始,我夏之白的目标就很明确。”

  “便是状元。”

  “会试的三场考试结束,我的目标依旧未曾变过,反而更加坚定了,这次科举我夏之白定会高中状元。”

  夏之白满眼自信。

  解敏一怔,惊疑的捏了捏自己的耳朵,似在怀疑是不是听错了。

  夏之白说他会高中状元?

  这怎么可能?

  这可是科举,不是地方的乡试,两万多人中选出的状元,北方本就比不过南方,在一众南方学子的围剿中能杀出重围,就已经很难得了。

  状元?

  他们之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

  夏之白面色淡然。

  他自然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的目标的确是状元,也唯有状元,除了高中状元,他就只剩下死路了。

  如此情境下,他自然对自己高中状元格外有信心。

  夏之白并未压低声音。

  他这番豪言壮语,也是直接落入到了四周其他考生耳中,当即引来了一阵嗤笑跟讥讽。

  “哈哈。”

  “这小子是不是考傻了?”

  “还高中状元,真以为这是地方的童试、院试?这么容易高中?能进入三甲就不错了。”

  “前来参加科举的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哪个不是地方翘楚?”

  “会试九日,整个应天府对于一甲的人选推测,从来都只有花练黄,黄练花,何时多出个你了?”

  “就是。”

  “人家花纶是名门之后,黄子澄则自幼便受到名师教导,练子宁同样家学渊源,岂是你一个穷酸的北方考生能比的?”

  “你们北方的乡试解元,若是放到我南方,只怕前三十都排不上,也敢在这大放厥词?”

  “哈哈。”

  四周响起一阵哄笑声。

  夏之白一脸平静,淡淡的看了那几名出言嘲讽的南方学子,只是漠然的摇了摇头。

  他无心去争辩。

  也无心跟他们多费口舌。

  见夏之白沉默不语,丁显等人对视一眼,都不由面露得意之色,都以为夏之白怕了,不敢再口出狂言了。

  不过他们岂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几日北方学子可是缩头缩的厉害,眼下既然有人主动冒头,他们岂会不乘胜追击?狠狠的羞辱一番。

  丁显轻咳一声,揶揄道:“北方早已没落,跟胡虏混迹太久,从蒙元算起,北方学子就很少位列一甲。”

  “历届录取人数,北方也远远不及南方,一甲的三人,岂是你们北方能奢望的?”

  “你们这次还是该祈祷祈祷,这次的二甲三甲名单上,北方能有两三人,不然可就真成了笑话。”

  “不过三甲名册上除名,也就早晚的事,早晚有一日,进士及第会跟你们北人没有任何关系。”

  听到丁显的话,黄子澄等人跟着大笑起来,解敏、丁志方等北方学子全都怒目而视。

  太羞辱人了。

  夏之白蹙眉,对南北举人间的明争暗斗,也是生出了一抹无奈,他抬起头,缓缓道:“若是科举及第中,当真没有北方考生的身影……”

  “那有问题的或不是北方考生,而是大明的科举制度。”

  “这也意味着……”

  “当今洪武皇帝推行的科举改革彻底失败了。”

  (本章完)

第4章 既是天策,也是唯一!

  夏之白的话一出,四周瞬间安静。

  前面出声嘲讽的丁显,此刻更是脸色惨白,看向夏之白的眼神充满了恐惧跟惶恐。

  他们作为举人自是清楚这次科考的变动。

  自科举开创以来,历朝历代的科举内容都不尽相同。

  唐代主考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

  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不过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宋朝便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元朝时,停科举停了很长时间,后续虽有重开,但对于汉人、南人有极大限制。

  甚至当时一直盛行一句话‘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尊国人也’,这个国人指的是蒙古人跟色目人。

  元朝说是举行科举,实则是借科举巩固蒙古、色目人的特权地位。

  大明开国以来,朱元璋便重开了科举,科考程式效仿着元朝。

  ‘五经’而后‘四书’,并保留了唐宋时的‘古注疏’习惯,这时的朱元璋对于传统的‘经术’和‘经史’还十分重视。

  只是首开科举后,朱元璋对当时的取士情况并不满意,继而直接宣布废除了科举。

  等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则对科举内容做了极大限制,不仅直接变成了考八股文,还将科考的学术视野局限在了宋代出现的理学观点上。

  这个变动从某种程度而言,降低了科考的难度,因而为南方考生认为是朱元璋在有意打压南方学子,以录取更多的北方学子。

  这无形间也加剧了南北两地学子间的隔阂跟冲突。

  若是陛下的改革失败……

  丁显心头念着这一句话,额头冷汗狂冒,已被这几句话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花纶淡漠的看了夏之白一眼,又看向了丁显,满眼鄙夷跟不屑,堂堂举人还能被这些唬人的话吓住?

  真是丢他们南方士人的脸。

  花纶看向夏之白,眼神正视了不少,只是神色依旧冷淡,道:“朝堂对科举内容做出变动,自有朝堂的考量,我等作为考生,能做的,要做的只是参加考试而已。”

  “至于你所说的改革失败与否,跟我等考生有何关系?就算真的改革失败了,那也是朝堂的错。”

  “与我等何干?”

  “我等本本分分参考,不曾做半点弄虚作假,也不曾徇私舞弊,名次也是朝堂排出来的,还有错不成?”

  “若是三甲无一名北人,那只说明了一件事,便是北人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就算朝廷为此做再多改变,依旧改变不了烂的现状。”

  “也彻底证明了北方真的不行。”

  “怎么改都是徒劳。”

  花纶说话的语调很慢,慢条斯理间却带着强烈的攻击性。

  夏之白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北方文脉薄弱非朝夕的事,自元一统天下后,便存在着‘南北道绝,载籍不相通’的情况。

  若再往上论,自安史之乱后,华夏的文化经济就已开始偏倚南方,而北地长久的战乱,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术在北方的传播跟发展。

  这也是必然的。

  朝夕不保,生计都是大问题的情况下,哪还有精力去研究学问。

  若非还有着江汉赵复等南儒有意的北传理学,北方眼下的文化只会更加衰败。

  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明显察觉到了这点。

  故多次颁‘四书五经’给北方,并多次命吏部迁南方学官北上,还特意颁布了南北一致的《大诰》。

  只是效果甚微。

  朱元璋看出南方文化太强,北方久经战乱,文脉不昌,刻意停了科举十年,让北方恢复。

  但夏之白知道,这个所谓恢复太片面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北方经过长期战争破坏,生产水平远低于南方,在这种情况上,就算朝廷给予再多扶持,想在教育跟文化上追赶上南方,也几乎不可能。

  再则。

  明初其实是个南人政权。

  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以南方为基础的,特别是大多数官僚都出身江南,这些官员无疑会更加注重南地的地方利益。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已经在有意压制南人了,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想真正达到南北均衡,最终还得落在发展北方经济上。

  夏之白深吸口气,肃然道:“我等现已为举人,也几乎都会为大明官员,既为官员,自当以天下为己任。”

  “若是科举往后只有长江以南的南人,而无长江以北的北人,那岂非意味着大明只有半壁江山。”

  “陛下当年起兵时,喊的口号便是驱逐鞑辱,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恢复中华,难道恢复的只是长江以南,而不包括长江以北?”

  “长江以北久经战乱,的确各方面都比不上南方,但恢复北方生产生活,不当是大明官员该致力的事吗?”

首节上一节3/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