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143节

  打仗哪有这么打的。

  他打仗也打了几十年了,就没有见过这种情况。

  夏之白看了丘福几眼,失望的摇摇头,道:“你没见过,并不意味着没有,现在没有,也不意味着以后没有。”

  “如今火器火药的确造价高昂,但这归根结底,并不是火器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

  “当今天下军匠数量严重不足,技术不精,原料品质参差不齐,报废率高,这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而朝廷对火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军匠手中资金不足,研制出的火器质量一直下降,产能不断递减,规模也一而再的缩水。”

  “在这种条件下,又如何能生产出,高质量又低廉的火器?”

  (本章完)

146.第146章 打仗的目的就是嬴!(第二更)

  146.

  朱棣默不作声。

  他其实更认可丘福说的话。

  火器只能作锦上添花,是不值得作为主战的。

  他前面也是为夏之白的话给唬住了,如今冷静下来,才感觉夏之白说的是何等大而不当,又是何等的空洞干瘪,朝廷本就财政紧张,哪有那么多余钱去改良火器,又哪有那个必要去做那么大的投入。

  万一改良失败?

  不是一种巨大浪费,也是在劳民伤财?

  朱棣淡漠道:“火器的事,朝廷自有考量,若是真需要改进,朝廷又岂会不做?你根本不知朝廷对火器的投入,就妄下评判,何况这么多年下来,我大明的火器,一直是稳稳压着北元的。”

  “这便足以证明我大明的火器并没你说的那么弱。”

  “反而是很强。”

  “再则。”

  “火器这种东西,无论是保养还是维护,都需不少的人力跟财力,只要大明的火器能稳压周边一头,改不改进,改不改良,又有什么意义?又能给边军提供多少战力?打得过就是打得过,打不过火器再好,还是打不过。”

  “打仗取胜难道就靠这些兵刃火器?”

  朱棣嗤笑一声,捋着胡子道:“不是的,打仗靠的是为将者的谋略,靠将士上下一心的勇气跟胆量。”

  “若只想着在兵器上占了点优势,就可以随心所欲,那未免太夸张了,难不成,你火器比我好,我就不打了?我就直接认输投降?”

  “战争的胜利还是得靠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干一场。”

  “那时的嬴,才是嬴,输也才是输。”

  朱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兵器并不能决定全部,甚至都决定不了走势。

  战争的后续从来都是人做出的。

  丘福连连点头。

  他看不惯夏之白挺长时间了,前面说的那些高谈阔论,他听不懂,自然是没办法反驳,但军事作战方面,他可远比夏之白经验丰富,夏之白想在这方面对他们指指点点,那是打错如意算盘了。

  他都不会惯着。

  李彬、柳升也面露不屑。

  要是打仗真按夏之白这么弄,那也干脆别打了,两伙人战前聚在一起,比一比谁兵器厉害得了,谁兵器好,谁嬴,那还要他们这些将领干什么?

  姚广孝垂着头,一言不发。

  好似殿中的情况,并没有听进耳中。

  一副神游模样。

  袁珙面上带着几分微笑。

  他知道为什么朱棣跟夏之白有这么大的分歧。

  根本理由就在出发点不同。

  朱棣等人着眼的是‘指挥’,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眼界’,是一种为将者的优越跟傲慢。

  夏之白着眼的是底层士卒,是每次打仗军中的伤亡,是维持军队长久的战力。

  这一上一下,一高一低,立足点不同,结果自然也南辕北辙。

  谈不上什么对错。

  夏之白轻叹一声,眼神有些无奈。

  朱棣还有一众武将的想法,其实是天下大多数人的想法。

  只要跑的比其他人快,那就一点都不是问题,但殊不知在这种进程下,在大明上下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其他人在飞速的进步,等对方拿着洋枪洋炮跑过来时,中华大地可就落后的不止一星半点了。

  刀总是要落到脖子上人才会怕啊。

  夏之白道:“殿下的想法,我能够理解,只是不敢苟同。”

  “纵观历史,当胡人势大的时候,天下会有这么一个说法,便是‘一胡当五汉’,而当中原大地强盛时,这个说法就变成了‘一汉当五胡’,这些说法都是有依据的。”

  “便在于装备器械。”

  “中原大地借助装备器械,即便在骑射上不如胡人,依旧能做到势如破竹,无人能当。”

  “当年蒙古人南下,便是借助器械优势,近乎平推了中原。”

  “如今大明的装备器械,可有远胜过蒙古人?”

  朱棣沉默。

  这自然是没有的。

  夏之白又道:“那大明可有一战打垮蒙古的可能?可有一战解决北地长久的动荡的可能?”

  朱棣依旧沉默不语。

  夏之白冷笑道:“既然都没有,那便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若真按刚才那位千户将领所说,这一场接一场战争打下来,只怕耗费的远高于数十万上百万银两,在这一场场的战争下,多少家庭会破碎?多少将士会受伤,乃至是丧命?又有多少家庭逃亡?”

  “武器装备拉不开差距,那就意味着战损比不会低。”

  “防御跟进攻都会有不小的困难。”

  “其中的钱粮耗费,殿下还有诸位将领,可真有算过?”

  “这一次接一次,一波接一波的战争,大明难道真就只算小账,而不看长久的大账?北地萧条,人口的进一步凋零,地方生计的进一步恶化,这些远比账目上的钱粮,来的更触目惊心。”

  “账不能这么算的。”

  “投资火器,的确开销不会低。”

  “但它却能给大明一个更稳定、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的环境。”

  “这比金钱的付出更有重要。”

  “这是信心!”

  “更是一种强悍的威慑力。”

  “如今的大明是大而不强,若是真的强盛,就该像汉唐一样,令四方臣服,莫敢与之为敌。”

  “不过眼下说再多,只怕殿下跟诸位将领,都不会听进去。”

  “殿下及麾下的将领,早就养成了自己的一套带兵打仗的想法,自不会因为我的三言两语而做出改变,但我同样可以告诉殿下,殿下们的作战思路也出现了问题。”

  “至少有点跟不上时势了。”

  “现在的打仗有点太笨了,也有点太过于死板了。”

  “很大程度依赖于临场决断。”

  “对于战争的敏锐性,对于战机的把控性,都有着很大的缺失。”

  “归根结底,便在于大明的将领,缺少系统性的学习跟研究,对于作战的技战术,还有战争的把控,并没有那么的娴熟。”

  “很多时候几乎都是靠着本能,靠着一战又一战积累下来的战斗天赋,这种天赋,的确让人羡慕,也让人敬畏,但这种天赋,并不足以支撑起赢下一场大规模战争。”

  “因为不够严谨,不够细致。”

  “用兵调度,时机把握,战斗素养等各方面,都撑不起大场面。”

  “还有就是军中将领的各种技战术,几乎没有得到广泛的交流,依旧是你打你那一套,我打我那一套,没有相互学习跟借鉴,就如知晓的西平侯曾在平定云南时,使用过一种三段射击法的技战术。”

  “这种技战术很简单。”

  “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了三倍。”

  “战场火力跟威慑力都大幅加强。”

  “但这种技战术,目前依旧只有沐英一人在用。”

  “其他将领则鲜少使用。”

  “除此之外,宁河王在灭夏蜀之战中,也曾使用过战车,只不过这种战车,跟过去的战车不同,这更像是一种火器车。”

  “上面装有不少的火器火炮,只是宁河王邓愈手中的战车,相较有些粗糙,也十分的笨重,但这种破虏之策,在灭夏蜀之战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随着邓愈的病逝,这种技战术也渐渐为人遗忘。”

  “我对军事知晓的不懂。”

  “也不敢妄议什么军国大事,也不想谈太宏观的战略。”

  “仅从技战术出发,若我来掌兵,定会在军中推行这些已取得过成效的技战术,首先火器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三倍,这也意味着杀伤性大幅提高,战车固然还有些笨重,但发挥的效果却显而易见。”

  “能避箭,能拒马,上置铳炮,可以充分发挥其威力,御敌长策。敌人进攻,铳炮齐发,可与其相持;敌分头掠掳,或遏其骄横,或尾其惰归,运有足之城,策之马。”

  “诸如此类的兵器,还有技战术,大明其实有不少。”

  “但真学以致用的有多少?”

  他们之前还真以为夏之白对军事一窍不通。

  只会纸上谈兵。

  然而夏之白却如数家珍,把沐英、邓愈用过的战法都说了出来,还对这些本该‘昙花一现’的技战术大为称赞,若夏之白真的掌军,也始终保持着‘学以致用’的心态,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会低。

  朱棣心中也有些发毛。

  他感觉真给夏之白一些时间,他或许还真不是夏之白对手。

  他可是十四岁就出入沙场的人啊?

  竟会怕一个没打过仗的?

  这些话若是说出去,只怕会让天下人笑话,但朱棣现在却一点都笑不出来,因为这真可能发生。

  夏之白对于用别人的技战术,是当真没有一点的负担。

  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

  夏之白冷冷的扫过殿内的将领,沉声道:“活到老,学到老。”

  “殿下也好,大明的其他将领也罢,功成名就,就渐渐变得骄傲,也多了几分束手束脚,总觉得用别人的东西,会显得自己不如他人,但打仗岂能顾得了这么多?”

首节上一节143/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