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140节

  “南北差距将会不断拉大。”

  “这次的科举,若非我的存在,南北的比例,将会有很大的悬殊,因为我的存在,让陛下重新阅卷,多录取了不少北方士人,这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北南依旧是三比七。”

  “日后差距只会更大。”

  “北方士人考不过南方,北方的官员也比不过南方。”

  “因为南方经济发达,能上缴给朝廷的税赋更多,每年新增的人口也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官员,无疑更会被器重。”

  “何况朝中文官本以浙东淮西为主。”

  “北方又有几人?”

  “其次。”

  “经过这些年的长期战乱,北方农业凋敝很严重,虽然有军户开垦,但在耕牛、种植技术等各个方面,依旧是落后南方的。”

  “底层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我在来北平的路上,曾见到不止一次,几个十二三岁大的姑娘,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木柴往家走,她们的家里只有一个奶奶,没有双亲,也没有男丁。”

  “家里的男丁有的死于战乱,有的战死于前两次的北伐。”

  “这样的凄惨状况在北方很常见。”

  “靠着这一群老弱病幼,北方就算想发展,又能发展到哪去?”

  “文不昌,武难平。”

  “要是朝廷不出手,靠北方自己休养生息,多久才能恢复正常?要多久才能追赶上南方?等北方真的恢复了元气,只怕南方早就雄踞整个朝堂了,北方那时还有多少话语权?”

  “殿下出自南方。”

  “对朝堂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

  “南北相轻,互相倾轧严重,南方士人看不起北方士人,南方官员瞧不起北方官员,南人也看不起北人,背地里,南方的官员一直在朝堂排挤针对北方官员。”

  “若非陛下压着,只怕北方官员,早就被赶出去了。”

  “只不过殿下乃至诸多藩王,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北方诸镇,在一众文官眼中,都是可以抛弃的,也都是朝廷的累赘。”

  “眼下只不过是陛下的威望足够高,能够压下这些质疑的声音,等日后南方官员独大,这些所谓的九边重镇,都会被陆续抛弃掉,因为留着这些卫所,对朝廷的钱粮消耗太大了。”

  说着。

  夏之白还目光微异的看了几眼朱棣。

  明代边防之坏就始于燕王。

  或许,历史上的朱棣是想一劳永逸,在裁撤完长城以北的卫所后,便卯着劲,效仿朱元璋,进行了五次漠北讨伐。

  然而就实而言,朱棣的这五次讨伐并没有取得太实质的胜利,每次都是带着数十万大军,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战果平平,始终没能将蒙古的主力一网打尽。

  自然也就没能完成清除明朝边塞的困扰。

  然后在明朝几代帝王接力下,大明的防线终于缩到了国门。

  “他们敢!”朱棣怒目圆瞪。

  夏之白摇头,平静道:“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若是殿下面对那种局面,也会这么做,因为北方养不起这么多卫所,越到后面,朝廷供养这些卫所投入的钱粮就越多,最终多到朝廷承担不起,只能放弃。”

  “开中法殿下应该知道。”

  “是朝廷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

  “为什么朝廷要实行开中法?”

  “就是因为朝廷自身没办法供应上,不得不借助商贾的力量,即便如此,在辽东、宣大、甘肃等地,依旧不时会出现食盐粮食短缺的问题。”

  “归根到底是北方经济不振,商贾这长途运输下来,入不敷出,因而不愿去运送。”

  “但在座的每一人都清楚。”

  “北方战事没停。”

  “如今只不过是在休战调整。”

  “一旦战事开启,北方的男丁会进一步减少,北方的生产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到那时北方只能靠朝廷来供养。”

  “商人是逐利的。”

  “如今北方没有战事,商人还有利可图,随着北方人口青壮减少,他们从北方收到的粮米会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更远的地方运送粮食,才能换取到如今的盐引。”

  “当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时,商人也会开始权衡利弊。”

  “最终他们会放弃。”

  “另外。”

  “当在北方百姓身上无利可图时,这些商贾便会铤而走险,将目光投向蒙古人,去跟蒙古人做交易,蒙古缺粮食、盐、茶,而这些商贾都能弄到的,暗中贩售下来,他们从中的获利,远比遵从朝廷吩咐来得多。”

  “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朱棣的脸彻底黑了,双拳更是攥的咯吱响。

  姚广孝等人也铁青着脸。

  他们清楚。

  夏之白说的这些极可能发生。

  北方生产力的确太低了,因为战乱人口的流失,也意味着注定恢复缓慢。

  要是朝廷的北伐不能立竿见影,将极大的拖垮北方的生计,那时,北方很多卫所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朝堂又没有多少北方出身的官员,陆续舍弃一些偏远卫所,也是可预见的了。

  一步舍,步步舍。

  最终只怕真要划江而治了。

  夏之白沉声道:“这就是我要掌控北方商业的理由。”

  “靠着朝廷的力量,加快北方的恢复,提振北方的经济,让北方再次强大。”

  “同时严控商贾资敌卖国的情况。”

  “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要学会防微杜渐,更要防患于未然。”

  “这就是我要做的。”

  (本章完)

144.第144章 朱棣:你让我为你的刀?!(第三更)

  144.

  姚广孝沉声道:“你准备怎么做?”

  夏之白道:“自然是得一步步来,陛下已批准,让我经营整个北方的盐市。”

  “我开采食盐的工具是蒸汽机,蒸汽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铁,所以顺天府的铁厂,我必须要办起来,而且要越快越好。”

  “另外。”

  “陛下还批准了一件事。”

  “就是我今后运盐可直接用驿站。”

  “这会大幅减少路途支出,也算是提高驿站的使用率。”

  “不过北方产盐,终比不上南方,也比不上沿海,运盐的成本,就算有驿站的存在,依旧是很高昂的,因而想将盐价如应天府般彻底打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对北方百姓的减负,也没有那么大。”

  “但食盐只是开始。”

  “我既然要接管整个商业。”

  “自然不会只着眼于食盐这一个方向。”

  “我目前在应天府计划凑建一个纺织厂,用以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棉花,棉花主要是用来制造衣物,北方地方人稀,很多土地还处于荒废阶段,因而若是条件允许,我会上疏朝廷,在北方划出一些区域,专门用来种植棉花。”

  “另外。”

  “棉布还有另外的功效。”

  “便是医疗。”

  “这同样是为了北伐战争做准备。”

  闻言。

  朱棣眼皮一跳。

  听夏之白讲所谓的商业计划,他提不起丝毫兴趣,但听到跟北伐相关,朱棣就不由眼睛一亮,问道:“这棉花怎么还跟北伐扯上关系了?这不就是布吗?”

  夏之白露出一抹神秘的笑。

  棉花在天下真正推广的时间并不长。

  因为棉花籽不好处理,加上价格没有‘桑麻’卖的高,当前纺织机纺织的效率也低,因而并不怎么为人重视。

  夏之白道:“棉花产量高,保温强。”

  “北方天气相较更冷,而棉花制品,对御寒有极大帮助。”

  “另外,棉布的透气性比较好,用在医疗上,对于士兵伤势的治疗跟恢复,都有不小的好处,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士卒因受伤死亡的状况。”

  “北方人丁不兴,每一个男丁,都弥足珍贵。”

  “人口永远是北方发展的基础。”

  “唯有在战争中活下来更多的人,北方战后的恢复才会更快。”

  朱棣蹙眉。

  对于棉布的功效有些存疑。

  夏之白道:“殿下若是有疑惑,可以修书一封,去问一问周王,周王善草药,对棉布在医治上面,有一定的研究,或许能解答你的疑惑。”

  “老五?”朱棣愣了一下。

  随即,想到夏之白出自开封,也就不怎么意外了。

  自己那弟弟的确喜欢医术,前段时间,据说还编了本《救荒本草》,据说在暗搓搓的指责父皇,说大明并没有国泰民安,还有很多人吃不起饭,需要吃树皮草根,这自然惹得父皇大怒,直接派人抽了整整五十鞭,在床上躺了大半月。

  夏之白意味深长道:“殿下其实可以多去问问周王。”

  “周王手中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朱棣猛地看向夏之白,也是来了兴趣,问道:“哦,我这弟弟手中有什么好东西。”

  夏之白轻笑道:“我献给陛下的,周王那边都有,亩产千斤的土豆,还有比寻常更高产一两成的水稻。”

  “除此之外,周王还在有意的去培育一些高产的蔬菜、瓜果,不过我离开时,周王那边似乎并没有多少成效,但日积月累,应该还是会有一定效果的。”

  “当然殿下应该更喜欢另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朱棣好奇道。

  “望远镜!”

首节上一节140/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