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133节

  “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好一副太平天子之相。”

  “还说他不到四十岁的时候,自己的胡须就会垂至肚脐,到那时甚至可登基坐殿。”

  听到这些话,朱棣心中暗喜。

  也才真正认可了袁珙。

  为此。

  他还让袁珙去相了相自己的校尉士兵,竟真从中看出了一些‘公侯将帅’,像是丘福、张玉等人,都在此列,这也是为何张玉来燕王府时日不长,就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张玉可是日后自己的公侯将帅。

  他岂能不多加重用?

  提前笼络?

  袁珙揪着胡须,面色有些凝重。

  他没有直接回答,双眸一直盯着夏之白,在夏之白来了后,他的目光一直放在夏之白身上,也一直在观看着夏之白的面相。

  只是夏之白的面相跟他过去见过的都不同。

  红!

  如一轮红太阳。

  他起初以为是自己看错了。

  是霞光太盛,让他不由花了眼,人怎能成一轮红日?

  只是等霞光淡去,他再去观看时,夏之白依旧红光满身,红的像是啼血。

  然这红光,并不刺眼,反而很柔和。

  这种感觉很怪异。

  他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

  袁珙瞳孔在夕阳的照耀下,也泛着阵阵的红光。

  良久。

  袁珙才无意识的说出了两个字。

  “望帝!”

  听到这两个字,朱棣脸色一沉。

  他猛地看向袁珙,冷声道:“袁珙,说什么?望帝?你是说这夏之白日后会造反,还会称帝?!”

  姚广孝也被袁珙的话给惊住了。

  ‘帝’可不能随便说。

  朱棣已算是野心勃勃了,若是再来个‘望帝’,那岂不意味着,等朱元璋病逝后,大明会陷入内乱,再度进入到群雄逐鹿的阶段,但这怎么可能?

  大明国势正昌,岂会衰颓至此?

  朱棣也满眼不信。

  现在的大明对军权抓的极严,兵权基本都在五军都督府,也都掌控在皇帝手中,外人根本插手不了。

  而且大明国势正昌,哪有半点衰亡现象?他是有野心,但也只是寄希望于大哥朱标病逝后,自己能为父皇器重,被任命为太子,可没有想过日后天下大乱,自己举兵平乱,重扫天下。

  袁珙闭上眼,神色渐渐清明。

  他苦笑道:“殿下误会了,我所说的望帝,非是殿下理解的‘帝王’,而是夏之白有‘望帝’之心。”

  “传闻古蜀国有国君名望帝,此人勤于治国,而那时的古蜀国国君是从帝,从帝最开始为古蜀国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只是后面开始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再听臣民的意见,不再体恤百姓的生活。”

  “望帝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国家。”

  “因而一心想办法去规劝从帝。”

  “只是不可得,最终祈求上苍,变成了一只杜鹃。”

  “而后始终高声叫着”

  “民贵呀!民贵呀!”

  “望帝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只关心‘民心’。”

  “我并不知夏之白是不是‘望帝’,我只相出夏之白周身一片血红,如杜鹃啼血般,让我不由想到了古书上提到的‘望帝’,这才不自觉的脱口而出。”

  朱棣目光微阖,没有掉以轻心,继续问道:“他真的没有帝王之气?”

  袁珙道:“没有。”

  “望帝,望帝,或许之前他有机会,至少是有资格为帝,但已到了杜鹃啼血的时候,自不会再有帝王之气了,有的只是百姓疾苦。”

  “这是一位不世出的百姓圣人。”

  袁珙面朝夏之白,恭敬的作揖行礼。

  朱棣跟姚广孝面面相觑。

  百姓圣人?

  天下真有这种人存在?

  朱棣也是被袁珙说的有点心里发毛。

  他狐疑的望着夏之白,没看出有什么奇异之处。

  就一文弱士人。

  若真是短兵相接,朱棣自信,自己一刀能砍死两,这样的人会是圣人?

  随即。

  朱棣面色一缓。

  不管真与假,现在的夏之白是大明的臣子,那这圣人也是他大明的圣人,这按理当是一件好事,说明大明承天道,为上天所喜,不然又岂会降下圣人治世?

  而且袁珙曾说过,若日后自己能髯过脐,则必登大宝,为二十年太平天子。

  那岂不意味着夏之白也会为自己的臣子?

  甚至

  自己那太平天子,还是他助成的?

  想到这。

  朱棣心中一定,看向夏之白的目光,还带了几分好感。

  既然没有谋反之心,那便意味着是大明的臣子,自己又岂能那么小肚鸡肠?

  朱棣等人的心绪变化,夏之白自不清楚。

  他的目光都在下方士卒身上,等下面的士卒声音渐渐小下去,夏之白才接着道:“战争是残忍的,战争也意味着死人,北方本就人口凋敝,又岂能经得起大规模的减员?又哪里经得起非战争状态的减员?”

  “火器这些东西对战争具有划时代意义。”

  “当年天下未一统,使用这些笨重、使用不易的火器,的确正常不过。”

  “如今大明一统天下多年,军中依旧使用这种在我看来,只算得上是‘半成品’的火器,就已是火器局等官员失职了。”

  “而军中上下,对于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更是让人心悸。”

  “事关人命,岂能这么漠视?”

  “而且统一战争跟北伐之战,两者是有明显差距的。”

  “统一战争主要是攻城攻坚,而北伐之战,则更多在于长距离奔袭,在于阵前正面交锋,亦或者奇袭,因而在战术战略,还有兵器甲胄等各方面,都应该做出调整,而不是固守着之前那一套。”

  “就目前我看到的。”

  “大明的军队其实有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日后都会禀告上去,让陛下裁决。”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的火器,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你们使用的兵械,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大明每个士卒,每个百姓都是宝贵的,你们的生命无比珍贵,容不得任何忽略轻贱。”

  “今后的战争方向已经变了。”

  “从过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伤亡,慢慢转向,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功。”

  “这是大明的将领,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研究改进的,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自以为自己成了将军,就可以高高在上,就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了。”

  “军户。”

  “天下对你们的要求,是随时有抱着为国牺牲的念头。”

  “然军户制同样对朝廷有要求,便是要朝廷以爱护百姓的姿态,尽一切努力提高你们的生存几率。”

  “这是双向的。”

  “唯有两者同时达到,大明才能实现武德充沛!”

  (本章完)

138.第138章 要死不活的北元才是好北元!(第三更)

  138.

  四下安静。

  夏之白的话出乎所有人意料。

  他没有光为哪一方说话,而是提出的双向标准。

  朝廷要做到朝廷该做的事,他们这些军户出身的‘军人’,同样要做到军人该做的事。

  但就目前而言。

  朝廷也好,军户也罢,都没做到。

  已挨完军棍的张玉,被人搀扶着到了四周。

  听着夏之白的话,张玉对夏之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如今也终于明白了,前面在街头,夏之白并不是在借机刁难,而是真这么想的,也真认为他们军纪败坏。

  夏之白对大明的军纪要求很高。

  对将领要求更高。

  张玉到现在也终于知晓,元廷为什么会一败再败。

  甚至是输的溃不成军。

  便是因为大明朝廷有夏之白这样的人。

  夏之白沉声道:“大明立国十八年,在这十八年内,大明进行了三次北伐,有胜有败,总体而言,大明的态势是比较积极的,只是随着天下承平,大明的军队战斗力是在不断减弱的。”

  “这固然有士卒的原因。”

  “但更多的问题还是在朝廷,朝廷的一些官员将领,脱离实际的时间太久了。”

  “脱离百姓也太久了。”

  “他们的眼里打仗死伤不过是一串数字。”

首节上一节133/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