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第220节

  说罢,他又看向另外两个:“你们可不能嫉妒弟弟啊,你们小时候,舅舅对你们也是一样的。”

  舒宁和老二闻言只是笑,他们都是大孩子了,才不会和自己亲弟弟抢夺大人的宠爱呢。

  “大哥,你怎么先来应天了?”

  苏婉盈亲自给兄长倒了茶后,才轻声询问道。

  “爹娘还有嫂子不知有多担心你,你该先回去看看他们才是,东西什么时候不能送?”

  苏泊舟一手搂着小外甥,一手接过妹妹的茶道。

  “早给家里去了信的,我来应天是有事来找妹夫说。”

  听到大舅哥提起自己,顾晨忙做出洗耳恭听的姿势。

  “兄长有事请说。”

  苏家向来没事不会找自己,找自己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罢了,他还是很乐意为苏家办的。

  只可惜他想给人撑伞,而苏家依旧没有要走啥后门的意思,而是带回了一个满是金钱味儿的消息。

  “是这样,我此次出海路过吕宋,发现那边貌似有许多金矿,我借做生意的借口派人去打探了。”

  “确确实实是有多座金矿,这个所谓的番邦小国富得流油,很有些好东西,且那边经商的大多都是咱们汉人。”

  “日本国的倭寇被打急眼,便也躲去吕宋那边避难。”

  “等在吕宋买了物资以后,又重振旗鼓回来和大明作对。”

  “妹夫,你们官场的事我不懂,我只是觉得应该告诉你一声,要不要上奏你自己拿主意。”

  吕宋不过一个小国而已,有了好东西自然该献些给大明,可人家要藏着掖着也可以理解。

  可若是他们包藏倭寇,不也是大明要东西的理由吗?

  不管他们是不是故意包藏倭寇,反正倭寇是藏他们那儿了。

  不是吗?

  当然,苏泊舟只是个商人,他不过就是单纯地觉得这事应该让朝廷知道,就这么简单而已。

  这种事也不好写在信上,被人家看去了总归是不好的。

  所以他想来想去,最终还是亲自来了应天府一趟。

  顾晨早就知道吕宋有金矿,只不过吕宋那不是远吗?

  所以他主要的目光还是盯着小日子,只是倭寇藏在吕宋的话,那大明确实可以借机敲上一笔。

  “兄长,我知道了,不过在外经商本就很是危险的事。”

  “以后还是少打听这些事,你平安回来才是最重要的。”

  他手里又没个火器什么的,万一被人当奸细弄死咋办?

  不划算嘛!

  “我知道,妹夫你不必担心我,我什么时候吃过亏?”

  十六岁就开始做生意,跑南闯北的,什么人他没见过,什么时候该进该退,他心里有数着呢。

第 264 章 挺好啊,洋荤都开上了?

  又说了会儿话,苏泊舟才搓着手说起了家里的难事。

  “父亲如今年纪大了,家里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

  “为了防止被纳入商籍,所以逼着言哥儿读书,想着好歹有个功名在家里,会合适些。”

  他长子苏安言,是苏家孙辈里唯一一个读书还行的。

  “到时候一直当个县丞也好,或者有个功名庇护家里也好,当然,岳父还是觉得在家中最好。”

  家里都是熟人,办什么事都方便,妹夫是吏部尚书,这不过就是妹夫一句话的事罢了。

  顾晨点点头,认可岳父大人观点,若是被纳入商籍便是贱籍,家里挣再多钱都不能穿丝绸了。

  “只要小侄子能过乡试,想留在家里自是没什么不可以的。”

  若是不能过的话,苏家还想当官,只能找机会捐官。

  可这是洪武朝,想要走这条路的机会非常渺茫。

  后门可以走,可也不能太离谱,起码你得有些本事,或者运气奇好,遇上朝廷需要花大钱的机会才行。

  “若是能有个秀才的功名也好,没有其实也不要紧,他是我侄子,家里曾经又给朝廷捐过粮。”

  “哪里有灾缺粮,打仗缺粮,筑城要人要粮要钱,苏家一直都是积极出力,上面心里都是有数的。”

  “不过,最好还是得考一个,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才最好。”

  一般家里只要出过当官儿的,就不会被打成商籍。

  可苏泊舟生意做得越发大,很多事也就不太好说了,难免不会有人嫉妒,背地里搞点小动作。

  还是直系亲属有个功名庇护,这才是护身的金刚罩。

  苏泊舟也知道这个理,打定主意回去好好督促儿子读书,便也揭过这话茬,另说些闲话了。

  他在顾家不过歇了三天,便要启程回南昌府。

  知道家人等得着急,顾晨和苏婉盈倒也没有留他。

  送他离开的时候,他再三推拒不让两人前去相送,说什么日头大,怕晒着妹妹和妹夫。

  可苏婉盈怎么可能答应,这可是她嫡亲的哥哥。

  中间隔着好几百里远,常年都不能见上一面的。

  顾晨原本还感动兄妹情深,当哥哥居然舍不得妹妹走几步路相送,生怕人家给热着。

  可当他看到马车里的异国女子时,这感动便也就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无语。

  顾晨见媳妇儿脸色越来越黑,连忙说冷笑话帮忙打圆场:“……兄长,整挺好啊,洋荤都开上了这是。”

  只不过貌似这个笑话不怎么样,因为媳妇儿不仅黑了脸,还朝自己瞪了过来,殃及池鱼啊这是。

  东宫。

  听说吕宋有金山,朱标的眼睛先是狠狠地亮了亮,随后又迅速收敛起来,满脸严肃地道。

  “金山不金山的不重要,咱们大明也不缺番邦小国这点东西,就是私藏倭寇的事肯定不能忍。”

  回头就派人狠狠责难,找借口敲诈一船回来再说。

  顾晨:“……是。”

  标儿果然是个黑心汤圆,干敲诈勒索的事都这么满脸正气。

  可等顾晨和标儿说完武校的计划,还有长期以文制武的想法后,标儿的眉头便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来回踱步几圈以后,才掀袍坐在顾晨对面道。

  “光曦,你知道的,父皇因为前宋时的原因,向来重武抑文,生怕再因重文轻武颠覆国策。”

  “武校可行,长期以文官监军,形成朝廷的制度,从而让文官指导军队,只怕父皇不会答应。”

  不止父皇不会答应,他也不答应,他更崇尚平衡之道,绝对不用以文抑武,也不会以武抑文。

  顾晨点头,他当然清楚标儿的意思,当年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然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夺权,让天下继续大乱,头几个皇帝便开始打压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此后,宋朝的国策便一直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废弛,国家尊严扫地,亡国后大家也称宋为"弱"宋。

  只不过,顾晨的意思,并不是要重文抑武。

  “殿下理解错了臣意思,万事皆要找到平衡点方才妙,不管重文还是重武都不是好选择。”

  顾晨见他误会也不着急,只是再次笑着强调。

  “臣的意思是,以文制武,而非是重文抑武,制与抑怎能相同?”

  “制,乃制衡,抑,乃打压,文武之间需要的是制衡,而并非打压,不管打压任何一方都会有问题。”

  “过于重武,武将会跋扈危害社稷,过于重文,国家会失去血性,会变得没有好战之心。”

  “一旦没有好战之心,那这个国家便几乎是废了。”

  宋朝便是个例子,朝廷没有好战之心只一味地求和守成,官场的文化更是腐朽不堪。

  他们明明有天下最好的弓箭手,还有天下最先进武器,比如突火枪,可他们偏偏就是不敢和北狄痛快一战。

  为什么?

  因为文官说:“官家啊,咱们可不能和人家打啊,打起来多少百姓颠沛流离,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啊,多少我大宋的好男儿命丧黄泉啊。”

  “官家当以仁德之心感化蛮夷,让他们看到官家的仁德,从而放弃战争,天下则太平矣。”

  可结果就是,等到宋朝灭亡,北狄也没有被感化那么一点,倒是把他们大宋给感化地亡国了。

  要么就是文官儿指挥军队,啥也不懂就胡乱指挥。

  还看不上卖命的武将,对待武将就跟对待奴才似的,还训斥他们好战好斗,没有仁慈之心。

  狄青明明立了那么功,却要被文官集团群起而攻之,被诋毁,被贬、被辱骂,想想就心疼。

  朱标听得连连点头,他坐直了身子满脸地认真道。

  “光曦,你继续说下去,这个以文制武是怎么个制法?”

  他和爹也为这个烦心,这些个开国勋贵一上战场就跟脱缰似的野马,什么混账事都干得出来。

  回来也会纵容恶奴为祸,实在是令人头疼不已。

  若是不加以管束,迟早有一天连自己也护不住这些个叔叔伯伯,到那时才是真正头疼的时候。

  顾晨笑着道:“武人最大的问题便是性急易燥,凸显于放纵家奴、义子行恶,杀俘掠女掠财等方面。”

  “文人最大问题便是优柔寡断,而且尤其看重名声、重视稳定,所以他们监军其实是有好处的。”

  朱标点点头,算是认可顾晨的观点,文官纵然会弱国,可武将也会祸国,赵匡胤最开始的想法其实也是对的,只不过用力过猛了而已。

  顾晨便接着道:“可文人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让他们带兵打仗风险也确实大,武将无人管束也是堪忧。”

  当然,历史上那几个厉害的,比如王阳明他们不算。

第 265 章 没骨气

  “所以臣以为,应该发挥其优点,压制其的弱点,让文武相互制衡,成为我大明的护国长城。”

  “可以给文官们的权利,让他们在生活上管束着将士们言行举止,确保将士们不会犯律法上的错误。”

  “他们有着防止将士们胡作非为、监督后勤的粮草责任,还有防止贪污军饷军粮的情况发生的责任。”

  顾晨见朱标听得认真,声音开始变得缓慢而痛心。

  “臣此次监军,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将士们会掠夺普通百姓的财物,掠夺普通百姓的女子。”

  “有阶品的将士会欺压下面的将士,克扣他们的军饷和粮食,一层一层地克扣下去底层士卒日子便难过了。”

首节上一节220/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