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6节

  而东林和齐楚浙三党真正结下梁子,则是要追溯到万历初年,当时手握隆庆遗旨,开始改革的张居正一脚将东林党初代CEO顾宪成给踹回了老家,而回家的顾宪成创建了东林书院,正式拉开了党争的大幕。

  万里二十一年,癸巳京察开始,东林率先开始利用京察清洗异己。时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东林元老赵南星竟然公开宣称:“内察之典,六年一举,君子疾邪,小人报怨,皆于此时。以言者之意,就当俎者之意,如诗之断章,各取所求。”,结果可想而见,扫了一大批齐楚浙三党成员。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开始,齐楚浙三党结盟进入蜜月期,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彻底清洗东林。郑继之(吏部尚书、楚党)、李志(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事、浙党)、赵士谔(考功司郎中)、徐绍吉(吏科署科事左给事中)、韩浚(河南道御史,齐党)主持京察。

  由于主察之人均有鲜明的党派背景,因此京察还未开始,京城中就充满了火药味。

  结果不问自知,自兵部尚书王象乾以下众多官员或调查、或被贬,太常寺少卿丁启浚、礼部署部事右侍郎孙慎行等东林大将被处分或逼走。东林党几乎被从朝中一扫而空。

  接下来就是经典曲目,外敌已除,就该解决内部问题了三党内讧。

  眼看着东林都弄走了,大家该排排坐,分果果了。

  同时在此期间,东林狗头军师汪文言设计离间三党,制造嫌隙,结果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啊。

  齐党之人邹之麟想调职吏部,结果人齐党不答应,邹之麟一怒之下转而投靠浙党党魁姚宗文、刘廷元。

  再加上有汪文言从中出计,左光斗等东林要员与楚党结盟,反攻齐党,两方的互讦直接将齐党党魁亓诗教、韩浚二人弹劾罢官,导致齐党接近散伙

  而在这过程中,内阁首辅方从哲一直居中调停,保证着朝堂的基本运转。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驾崩,一个月后泰昌在启用了一堆东林后也跟着驾崩,留下了一堆的烂摊子。在移宫案中,东林得到天启信任,开始逐步掌控朝堂。

  天启三年,赵南星主持癸亥京察,一举将三党逐出京城,还整出了个四凶骂人。

  一时间,满朝堂基本都是东林,达成成就众正盈朝。

  但没过多久,魏忠贤得势,或者说天启皇帝反应过来了,于是齐楚浙三党残余势力投靠魏忠贤,阉党形成。

  自此,东林党与阉党的双方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到来。

  现在,既然他这个穿越者来了,那么历史上的一切就不会发生。

  朱由校想着,眼神飘到了桌子上的奏本。

  如今的内阁三人,方从哲属于中间派,但他的门生亓诗教是齐党党魁,意见略微偏向齐党。

  而剩下的两人刘一和韩则两人都是东林。

  六部尚书中,工部尚书暂缺,新任的工部尚书王佐还没到京,如今暂署工部印的是左侍郎王永光,这是个放牛娃出生的寒门子弟,属于能干事的人,在天启年间没被阉党端了,崇祯初年清算没被东林端了,属于滑不留手的人物。

  而其他的五部中,吏部尚书周嘉谟,东林。

  户部尚书李汝华,倾向哪边不知道,但七老八十的,很让人担心哪天人就没了。

  礼部尚书孙如游,不是中间派就是楚党。

  兵部尚书黄嘉善,曾经戍边二十余年,威震宁夏,但其人早因年事已高而辞官,这次回来当兵部尚书,还是因为萨尔浒大败,前兵部尚书王象乾被人弹劾倒台,但实质上本人已经老的干不动了。

  刑部黄克缵,中立派,谁都不讨好,大名鼎鼎的刺头,历史上被阉党和东林两边儿轮着欺负,连历史上的天启皇帝都看丫的不顺眼。

  不过有意思的是,黄克缵本人也是个妙人,朱由校龙书案上有一封弹劾或者指着他鼻子骂的奏章,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上的。

  萨尔浒大败之后,黄克缵这人想制造新的武器送到关外去,一想就想到了有海归经验的泉州同安老乡,于是在自己的老家调了十四个在马尼拉有过铸造经验的工匠。

  然后黄克缵派他的侄孙负责将这些人带到北京铸炮,其所铸的炮叫作“吕宋大铜炮”。

  不过,这玩意儿完全属于摸索阶段,炮是铸造出来了,一个人负责两门,铸了二十八门。

  八月份,泰昌皇帝当政期间,努尔哈赤正在围攻沈阳,在被围城之前,黄克缵就运了十几门“吕宋大铜炮”过去作为秘密武器。

  这炮是有了,用起来的效果嘛,很是不行。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

  真到熊廷弼和建奴干起来的时候,一开炮,炸膛了好几门,气的熊廷弼写奏章对黄克缵是破口大骂,你让你侄子铸出来的这都什么破玩意儿。

  这份奏章看的朱由校忍不住想笑。

  而剩下的,左都御史张问达,不用问,东林。

  明朝东林的两个窝,都察院和六科廊(六科给事中)。

  手指在熊廷弼的奏本上轻点,看着黄克缵这个名字,朱由校心思微转,突然有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而就在宫内搞大清洗的同时,黑漆漆的油灯下,几个人聚集在一起。

  “王安,自缢了。”

  “嗯,听说是随先帝去了。”

  “你信吗?”

  “我不信。”

  “呢?”

  “我也不信。”

  “一个太监,在先帝驾崩之后,自缢相随,能有如此气节?”

  “如此有气节的,哪能是太监吗?”

  “阉竖,卑贱之人,懂得什么气节、什么忠义。”

  房间中,有人冷哼到。

  “可若王安不是自缢。。。哪他的死,恐怕就不简单了。”

  “恐怕是小皇帝看不惯王安。”

  “你指的是?”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都做了什么,好自为之吧。”

  这人说着,甩袖站起,走出了屋外。

  “也就神宗皇帝不理朝政,不然就凭你们往东宫跑的比我这个谕德都勤快,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你!”

  看着对方离去,有人气愤的站起身来。

  “韩兄,不要与其一般见识。”

  这人说着,将手中的一本奏本递了过去。

  “这是?”

  “辽东巡抚周永春丁忧返乡,我意让袁应泰接任。”

  “你是想?”

  这人接过奏本看了看后,并未急着点头。

  “自萨尔浒之败后,辽东危如累卵,熊廷弼经略辽东一年有余,虽守住了辽东,却未能及时剿灭,徒废钱粮。”

  “你想,让袁应泰捞取这份功劳?”

  这姓韩的闻言,眨巴了下小眼睛,在思索着某些事。

  “如今,新皇登基,对于辽东之事,也要有个定论了。”

  “我有个学生,在邵武做知县。”

  “韩兄放心,此事包在愚兄身上。”

第8章 咆哮朝堂

  2023-12-11

  次日一早,朱由校在王末的服侍下穿着衮服,本来大明早朝的时间还要更早,一般在凌晨三点左右就要准备,但是因为朱由校昨天刚登基,今日照例延迟朝会,卯时大内才开始鸣“三通鼓”。

  承天门上三通鼓毕,参加早朝的朝臣们手持笏板,分两列直抵皇极大殿。

  此时,一名鸿胪寺官员缓步走到大殿外的登天阶上,对着下面停住脚步的群臣喊道。

  “入班!”

  列队在文华殿登天阶下面的文武官员经此一喊,便是左右两班齐进。

  文官由内阁首辅方从哲牵头“北向西上”,武官则是英国公张维贤领着“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山呼。

  “皇上万岁万万岁!”

  平日觐见,一般都是叩问“圣安”或“圣躬安”,在大典或是新朝第一次早朝这种重要时刻,才会山呼万岁。

  早上就喝了碗粥,刚在龙椅上坐下,屁股还没捂热,感觉没有吃饱,没办法,年轻人正在长身体,就在朱由校想着下朝后再补的吃点儿什么的时候,就有一个长须老头跳了出来,这货手持一份奏疏,大义凛然地道:

  “臣福建道御史冯三元,具本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

  “臣河南道御史顾造弹劾辽东经略弹熊廷弼,其出关业已年,漫无定策。。。”

  拿着杯子喝了一口,朱由校伸长了脖子看着下方躁动的群臣后,又将脖子伸了回去。

  冯三元刚刚说完,顾造又跳了出来,看的出来两人是有预谋的。

  这两人应该都是小鱼小虾,是先跳出来试水的。

  看着下方义正言辞的念着笏板上内容的人,朱由校不由得砸了咂嘴。

  听姓顾的说了半响,努力的将自己的面部表情控制好,朱由校才出声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三位辅臣对此事是如何看的?”

  闻言,身为内阁首辅的方从哲当仁不让的第一个出声到。

  “回陛下,自万历二十三年起,朝廷屡欠边军粮饷,军备不整,更去岁大败,军心浮动。熊廷弼临危受命,其至辽东,内能居中调和、安军抚民,厘清敌我,严固边防。外使东虏不战而退,谨守辽东已是大功。陛下万不可急功近利,再演萨尔浒之败。”

  “嗯。”

  朱由校听完后不置可否,又看向了刘一和韩。

  看到朱由校的动作,刘一和韩两人顿时心知肚明,朱由校这是在试探他们对熊廷弼的态度。

  见状,刘一自然不会直接出头,上头弹劾这种事情都是那些小人物做的,大人物做的是当个裁判,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陛下,辽东缺饷之事确实是有。然朝廷因辽东战事已耗费饷银无数,眼下国库吃紧,若辽东之事一直未解决,只会使朝政日益维艰,以臣之见,边事不可草率。臣以为,当将冯三元之奏疏原文给熊廷弼看,令其上疏自辫,而后朝廷根据两人奏报再做定夺。”

  “刘阁老所言亦是老成谋国之言啊。”

  朱由校表面上夸了一句,但实质上心里却是暗骂,这话说的跟放屁一样,真要这么做,熊廷弼那个二愣子准会辞职。

  紧接着,朱由校又看向了始终没说话的韩。

  此时,韩的发言更是推辞。

  “陛下,臣认为兹事体大,当问兵部尚书黄嘉善。”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看向了兵部尚书黄嘉善,出声问道。

  “黄老尚书有何高见?”

  “陛下,辽东建奴势大,熊廷弼临危受命,守御辽东,其既无大错,不宜换将。”

  黄嘉善到底是知兵事的人,曾经是带兵打过仗的,万历年间著名的三边大捷就是他打出来的。

  手指在龙书案上敲着,哒哒哒的小马蹄声在桌面上响着,朱由校的思绪飞转。

首节上一节6/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