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你们是我见过最差的一届考生
2023-12-11
“韩,五十四分。”
“毕自严,七十六分。”
“徐光启,六十八分。”
“邹元标,四十三分。”
“周应秋,七十一分。”
论述题留着慢慢看,先批阅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很快众人的成绩就出来了。
“孙如游,五十七分。”
。。。
一群重臣跟鹌鹑一样的站在大堂里,听着小太监念出每一个人的分数。
成绩名列前茅的,如周应秋、毕自严,脸上自是轻松。
而成绩殿后的,如韩、邹元标这种,此时却是面色沉重。
大家都是进士出身,别人都能考的辣么好,而你不行,这很降自己在皇帝那儿的印象分啊。
“韩辅,你这个分数,有点儿低啊。”
“臣惭愧。”
闻言,韩低着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惭愧。
“臣不善律令与算术。”
“哦。”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
“但你这个政科的分数,也不怎么高啊。”
“臣。。。”
闻言,韩有些说不出话来。
师爷不在,有的问题他就不知道如何处理才是最佳选项啊。
“陛下,韩辅文采斐然,不善案牍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还是周应秋站出来帮韩“找”了个台阶。
“嗯,文采斐然。”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文采斐然,就是没行政经验呗。
这才满打满算干了俩月辅臣,之前都一直在翰林院抄书呢。
放下手中的试卷,朱由校出声道。
“如今国家官吏缺员严重,周应秋上书言曰开恩科,然远水难解近渴,朕思之甚为不妥。”
“朕翻读皇明祖训时,发现太祖爷曾令国子监太学生去丈量田亩,朕以为太祖爷之策甚好。”
“如今,朕让周应秋从州府抽调官员,填补京官缺额,然大明州官缺人亦是严重,也抽调不出多少。”
“故此,朕欲效仿昔年太祖爷之故事,令国子监太学生填充地方缺员,地方官员上调京城。”
“然又不知这太学生成色如何,恐会乱了地方吏治,令黔首百姓受苦。周应秋上太祖所修《到任须知》,可谓是替朕解了燃眉之急啊。”
“臣惭愧。”
听到皇帝这么夸自己,周应秋谦虚的道。
“为陛下分忧,乃为臣之本分。”
“朕从《到任须知》中,摘抄部分案例,出此试题,想以此为例,选拔太学生,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下面的官员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
同意吧,这个和大明祖制不符,而且会让那些没进太学的学生们失望。
不同意吧,这现在朝廷缺官太过严重,必须迅速填补。
皇帝对于他们朝臣建议的召回被贬官员,都是留中不发,很明显的不想用啊。
“启奏陛下,以往,朝廷都是科举中第之后,才会给官员发放《到任须知》。这些太学生恐怕不会做题啊。”
此时,内阁辅臣韩站出来道。
“韩辅此言不妥。陛下所命题目,术算之卷,颇为简单,只要熟读《算经》即可。律科之卷,则为我大明律。政卷,则是考察是否知道自己到任后,该干什么,背一背《到任须知》,也就会做了。”
韩话音刚落,就听毕自严道。
“能考的上秀才,做这套卷子,不是问题。”
“陛下,如此选士,与我朝惯例不同,恐会令朝野内外惶恐,言曰朝廷要改科举之制啊。”
身为礼部尚书,孙如游的作用就是维护大明礼法,不说阻止皇帝做事离谱,起码得保证皇帝干出的事情不会弄的天下沸反。
最不济,也要给皇帝做好洗地的准备。
“孙尚书,此次选官,多为填补地方缺员,保证吏部选官入京后,不至地方混乱,与其说是选官,不如说是选吏。”
见到孙如游反对,周应秋站出来看着诸位同僚道。
“选出之人,多要派遣地方,想来是不会令朝野议论纷纷,言要改制。”
“嗯。”
听着周应秋的话,朱由校赞同的点了点头。
咋知道我不想改制的。
不过确实,现在科举改制太早,这个是真的不能轻动,只能日拱一卒,慢慢调整。
“陛下。”
这时,大理寺卿邹元标站出来道。
“这选官范围,是不是可以扩大一些,以显皇上恩德?”
“比如?”
“我大明有两京,这国子监既然开科,南京国子监,是不是也要开一科。”
“南京国子监。”
闻言,朱由校脸瞬间就拉了下来。
“南直隶缺税甚多,忒不恭顺,不体国之艰辛,朕缘何要示以恩德?”
像是小孩子耍脾气一样,朱由校一甩头,就道。
“此次开科,就只在国子监,于十日后在国子监开考。”
朱由校说着,直接就给事情拍板定调。
“以今日诸卿所做之卷为例,朕再亲自命出一套试卷,开恩科。”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这么做了,周应秋当即就带头行礼道。
而同时,毕自严、李汝华也跟着行礼。
对于他俩,这是好事,从下面抽调熟手上来,能最快且最大程度的填补填补两部空缺官员。
“陛下圣明。”
见到两人已经赞同了,其他人此时也不敢跳出来唱反调,说不能开。
那些个太学生好不容易盼到出头之日了,这要是让传出去,他们反对皇帝开一次特别的“恩科”,那他们不得让人给骂死?
当然,也有可能天黑后逛街,让人套上麻袋敲了闷棍。
挥手示意诸人拿着自己的试卷离开,下去安排开恩科的事后,朱由校又抱着书开始弄第二套考试题。
对于试卷让众人拿去,会不会造成泄题什么的。
这个是问题吗?
那套卷子就是故意抛出去的,相当于是个模拟题了,也算是让太学生们有个准备。
“去,让内务府给朕派来一个雕版师父,以及准备印刷试卷。”
两个时辰之后,出好第二套试题的朱由校,将卷子放进一个布袋中,用红线绑好口子,吩咐道。
虽然早在宋朝就有了活字印刷,但哪怕到明朝有铜制活字印刷,印刷质量却一直是个问题,也就处于一个能看的地步,偶尔还会出现错字、少字。
而雕版印刷除了刻雕版的时间成本略高外,印刷出的质量、速度都不是活字印刷能比拟的。
求订阅,求订阅,求订阅
第73章 紧抓后勤建设
关于皇帝要开恩科,但只针对顺天府国子监的消息,随着诸部主官回到京城瞬间就传了出去。
同样传出去的,还有皇帝关于南直隶不恭顺,不在南京国子监开恩科的的评价。
一时间,京城几乎就被掀了起来。
北人还好说,毕竟国子监在顺天府。
而在京的南直隶籍官员则纷纷就像是屁股底下长了刺球一样,一封封奏章涌入通政司,而后进入内阁,被飞速的送往南海子,请求皇帝不要觉得南直隶不恭顺,更有甚者,直接就说皇帝这是在挑动南北对立了。
对于这些奏章,朱由校一律选择了留中不发。
南北对立,南边儿恭顺不恭顺,你们自己特娘的不知道吗?
再说了,北京国子监又不是没南直隶户籍的学生,无非是少一些罢了。
这就是皇帝不开大朝的好处了。
嘈杂的声音,传不到朱由校的耳朵里来。
此刻,朱有效耳边响起的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朱由校、魏忠贤、刘时敏、兵仗局新的管事太监刘贺,再加上赵爽,在石景山新建的厂区溜达着。
说是厂区,此时除了先行迁移过来的部分工匠外,就只有正在大搞建设的民夫了。
“西山厂那边,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