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72节

  上前替几个士卒将肩膀上的雪拍掉,朱由校吩咐了一句后,带着众人就进入了军营。

  “是!”

  被皇帝亲自掸雪,几个士卒当即腰板挺得更直。

  带着四十多人,将积雪踩的咯吱作响,随便挑选一个营房进去,感受了一下房内的温度,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营房内的味道并不好闻,虽然他一直强调卫生问题,要求保证营房干净整洁,但这么多男人聚集在一起,必然有味道。

  听着连绵的呼噜声,朱由校上前替几个踢被子的士卒掖了掖被角。

  看着皇帝的动作,丁修不由的扯了扯嘴角。

  皇帝这掖被角的动作,是不是有点儿太大了,这就是睡着头猪也要被吵醒。

  巡视了几间营房后,朱由校又去马厩和厂库看了看。

  马厩的草料堆叠的十分整齐,放水的大缸里都是新换的水,而粮仓的周围还有不少的石灰,防止粮食受潮。

  曹文诏是员良将,这些事情按照纪效新书所载的,都做的很好。

  巡视完虎贲卫后,朱由校又来到了虎贲卫最后方,那两营回来修整的豹韬卫营地。

  看到最中央的那个还闪烁着烛光的大营房,朱由校走了过去。

  站在门外,看到一个个受伤、乃至于残疾的士卒正在认真读书,朱由校顺手提起营房门口的油桶,走了进去。

  “朕给你们加点儿油,你们要好好跟着读书啊。”

  用小勺子,挨个给每个士卒身前桌上的小灯里,添了一勺油后,朱由校才满意的回了旧衙门。

  脱去身上的衣服,上了床后,看着已经熟睡的徐婉儿,朱由校忍不住捏了萝莉的鼻子。

  钻进已经暖好的床铺中,搂着砸吧嘴的萝莉,朱由校沉沉的睡去。

  朴实无华的一日就这般过去。(本章完)

第467章 人才济济啊

  皇帝过生日不带着其他人玩了这件事,满朝上下都是能想到的。

  大明皇帝的生日,虽然是从朱元璋开始,由韩国公李善长了此次上表情贺“天寿圣节”,但朱元璋一直拖到洪武十三年才答应,而且还有明确规定:不受献,不赋诗,不赐,不斋醮(拜神)。

  而从朱棣之后,大明就开始了在大明皇帝生日上做事儿,时不时的就大肆搞铺张浪费,一直到万历十八年。

  早在万历十四年,神宗就表现出了怠政的态度,减少了开朝次数。

  万历十七年的正旦大朝,被他以日食免费去,当年的万寿圣节,由大学士申时行代皇帝接受百官朝贺。

  然后,从次年的万里十八年,到万历四十八年他死,神宗都从未在万寿圣节接受百官朝贺。

  事实证明,想要用你过生日吃的那一顿来威胁文官们妥协,万历的想法还是太low了。

  不吃就不吃。

  反正大明皇帝的寿宴也没什么好吃的。

  根据刘时敏的《酌中志》中记载,十一月份的宫庭菜单中,多出了两道菜,分别是糟腌猪蹄和糟腌猪尾。

  因为天启的生日就在十一月,可以合理怀疑这是寿宴特有菜肴。

  两道猪肉,大明的官员们是不在乎的,又不是吃不起猪肉,但皇帝给士卒加一月的军饷赏赐,就让有些人破防咧。

  你这是几个意思?

  既然你这个皇帝不请大伙儿吃饭,那各部衙门的官员们也就只能自发的放一天假,凑在一起吃顿饭,遥祝皇帝了。

  户部衙门里,小官小吏今日都没来开工,只有几个大官儿,聚在这里吃涮锅。

  一口老北京铜制火锅,放在袁世振平日里办公的桌子上,内阁首辅毕自严、户部尚书袁世振、漕运总督汪应蛟三人,组了个饭局。

  “汪公,这肉煮熟了吗?你就吃。”

  用筷子挑起块就烫了几下羊肉片,毕自严不由的转头看督管漕运变法总督官汪应蛟问道。

  “放心吧,肯定熟了。”

  闻言,汪应蛟点了点头道。

  虽然已经没几颗牙了,但在吃肉这件事上,汪应蛟还是很积极的。

  “毕阁老你啊,进京的晚,这铜锅啊吃的就是个嫩,烫的时间长了,这肉就会变老,会柴。”

  说着,汪应蛟又夹起一块片好的羊肉,放入锅中涮了四五下,拿出来沾了沾酱料,就送入口中。

  火锅在华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被霍光黑二十七天内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儿的那位,在他的墓中,出土了华夏最早的铜制火锅。

  而最早的鸳鸯锅,则是三国时期的“五熟釜”,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汤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烹饪器具从釜开始向锅发展,南北朝时候,四川、湖广一带的獠人有了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cuan)。

  到了唐朝,铜制的暖锅进入外出口贸易,契丹人也就有了围着火锅席地而坐吃涮羊肉的壁画。

  两宋之时,铁锅成为华夏外贸产品中的拳头产品,而本地人在吃火锅上,更是出类拔萃,有了一种叫做“拨霞供”的吃法。

  先将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酱油和花椒稍腌,然后点火炉,架小锅,待汤烧沸将肉片氽熟,蘸佐料而食,此种吃法“猪羊皆可”,将涮火锅描写的可谓是惟妙惟肖。

  到了牛羊肉大户的蒙元,火锅则更为兴盛,其中的“生爨羊”已经是后世涮羊肉的样子了。

  而在大明食书《宋氏养生部》中更是记载着“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工艺已更为精细。

  螨清之时,火锅更是受到追捧,乾隆这个火锅达人且不说,他儿子登基之时的“千叟宴”,更是一次动用了银质、锡质和铜质的火锅一千五百五十余个。

  又送了一块羊肉入口,汪应蛟吃的畅快。

  用小酒杯喝了一口汾酒,汪应蛟不由的摇头叹道。

  “真可谓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啊。”

  “汪公身体强健,有此感,可谓是我大明之福啊。”

  听到汪应蛟的话,从年龄上说是小辈的毕自严出声恭贺道。

  “彩。”

  刚喝了一口酒的袁世振闻言,同样赞叹了一句后,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别的不说,若是没有汪公坐镇,漕运变法之事,别说是进行的无比顺利,今年漕粮北运恐怕就得出大事啊。”

  “能出多的大事。”

  听到袁世振的赞叹,汪应蛟摇了摇头道。

  “赵于奎是员良吏,有他主持漕运,必可万无一失。”

  说着,汪应蛟抬头看了眼两个小狐狸。

  “而且陛下早就防备着有人在漕运上动手脚,春夏交际之时,就让虎骧卫南下了,能有什么乱子。”

  “若是陛下的后手用上,那就出大问题了。”

  闻言,毕自严摇了摇头。

  “而且你看现在,南直隶那边。。。”

  毕自严话还没说完,袁世振的师爷急匆匆的进到袁世振的班房内。

  “大、大司徒,皇上,皇上来了。”

  听到师爷的话,袁世振手中的筷子啪的一声,就落在了桌上。

  “嗯?!”

  三个人惊悚的看了眼师爷后,手忙脚乱得就开始收拾眼前的东西。

  皇帝这真的是神出鬼没上瘾了啊。

  过生日当天,你不请大家吃饭也就算了,你老老实实搁南海子里待着啊。

  跑出来转什么?

  “放这个里面。”

  四处看了眼,袁世振扯过一口箱子,将里面的书册都倒了出来,然后示意毕自严将火锅端起来,放进去。

  “快,开窗通风!”

  一阵鸡飞狗跳,三个人将火锅藏了起来。

  然而,还没待三人出去迎接皇帝,就见到朱由校带着几个人走进了班房。

  “嗅~嗅~”

  手中拿着本书,一进袁世振的班房门,朱由校就下意识的抽了几下鼻子。

  转头狐疑的看了眼聚在这里的三人,朱由校开口到。

  “三位都在,倒是省的朕一个一个的去找了。”

  “陛下赎罪。”

  闻言,作为主人的袁世振上前拱手见礼后,道。

  “南直隶的账本送到京城了,故此臣将毕公与汪公请来,一起先看一看。”

  “这样啊。”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看向袁世振道。

  “朕前些日子从古今同集库中翻出了本奇书,但有些地方并看不懂。”

  在皇帝说话的时候,刘时敏就已经从袖子中拿出本书,给袁世振递了过去。

  这本书,自然就是《算学宝鉴》了。

  “这书。。。”

  看着书封,袁世振皱了皱眉头。

  这东西,他没看过啊。

  简单的翻开书封,袁世振就草草的看了起来。

  皇帝面前,不能妄言。

  “这书,我读过。”

  就当袁世振草草阅读之时,同样伸着脖子砍树的汪应蛟与毕自严对视了一眼后,却是由汪应蛟开口道。

  “敢问陛下,这本书可是昔年王国光王尚书送入古今同集库的那本?”

  “汪爱卿知道?”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惊讶的看向对方。

  “臣读过。”

  看着皇帝,汪应蛟同样的惊讶。

  惊讶于,皇帝居然会对数学,或者说算学感兴趣。

  “昔年,张太岳主政之时,朝中少有精于算学之人,时任户部尚书王国光就推荐以此书为纲,培养人才。”

首节上一节472/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