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椅子上思索了好一会儿后,朱由校才转头道。
“去准备便服,朕要出宫。”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立刻就有人下去准备。
朱由校这个皇帝喜欢白龙鱼服,下面的人也习惯了。
很快,丁修就带着四五十号人与皇帝偷偷摸摸的出了西苑。
兴旺银号对面的酒楼,皇帝直接包场。
顶多少赚,不会亏钱,因为这是宫内的产业。
“小的参见公子。”
“起来吧。”
放下手中的扇子,朱由校看向冯祝问道。
“近日,到兴旺银号存银的人里,有家里做漕运的商人吗?”
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句话此时同样适用。
反正他在后世脑袋上肯定会顶个商人皇帝的帽子,再加个船王皇帝,也不赖嘛。
银号、矿场的商业都参与了,那就再加个漕运。
“这个。”
闻言,冯祝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后,茫然的摇了摇头。
“回皇爷,大明漕运,主要以漕军运输为主,外面的人很难插的上手。”
“找个能力强的商人,朕有大用。”
“奴婢遵旨。”
闻言,冯祝不敢怠慢,连忙退了下去。
“走,今天在街上转转。”
没能找到要用的人,朱由校虽然有些失望,但随即就缓了过来。
带着丁修等人在街道上转了起来。
转着转着,就转到了正西坊外的大兴粮行。
此刻,大兴粮行可谓是门可罗雀。
京城的粮价是打下去了,他大兴粮行的名声也跟着一起烂了。
一个好的品牌,需要数十年去经营。
但坏掉他,却只需要短短几天。
宫里的太监当众往粮食里混沙子,导致现在到他这里来买粮的人,全都是穷鬼来买粗粮,细粮纯粹就卖不出去了。
那个狗日的杨金水,纯粹就是坑人啊。
“掌柜的,来贵客了,赶快出去迎吧。”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看似很精明的跑堂小二,风一般的冲进了店里,将正躺在椅子上假寐的兴于世给拉了起来。
“能有多贵,比那群去了势的还贵吗?”
被人拉起来,兴于世有些不爽的看着对方。
“来了四五个公公。”
见自家掌柜的嘴上没个把门的,小二连忙捂上了对方的嘴。
“还有锦衣卫护卫,恐怕是上面更大的人物来了。”
“哎呦,那赶快出去迎。”
听到小二的话,兴于世顿时就跳了起来,飞快的向外面跑去。
当兴于世来到外面,就见自己的粮行里,此刻到处都是穿粗布衣服的“普通人”。
为什么要打引号呢?
你看那些人粗壮到能跑马的胳膊,就知道这些人最起码也是京中富豪的打手。
“你就是这粮行的掌柜,兴于世?”
将手中的白米放回米柜,拍了拍手,朱由校看向出来的人问道。
戴着个瓜皮帽,身形微胖,一身绸缎料子的衣服。
一看就知道是个有福之人。
“小的就是,不知是那位贵人当面?”
双手作揖,兴于世谨慎的看向朱由校问道。
“贵人不敢当,就是在京中有个大屋子,手下管着的人多了些。”
闻言,朱由校笑了笑,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
“听说,我家仆人让人往你家的米里掺沙,导致这几日都没人到你这粮行买粮了,损失颇大。”
“本公子就来看看。”
“不敢不敢,都是为朝廷做事,些许银钱,不算什么。”
虽然心疼,但兴于世此时却没有表现出来。
“我有个买卖需要个管事,不知道你可愿意?”
“敢问是什么买卖?”
不知道眼前人的身份,所以兴于世没敢第一时间就答应下来。
“贩粮。”
手中的扇子啪的一声打开,朱由校看向兴于世道。
“宫里出钱,由你去做,从民间的百姓手里买粮,然后存储起来。”
“可以。”
闻言,兴于世立刻就点了点头。
这个可以说是他家的祖业,手不算生。
“这个你拿着,就按照这个规划去做。”
从袖子中拿出一份条陈,递给身边的人,朱由校对兴于世道。
“你是个老商人,你用什么人本公子不管,只会派个账房给你,负责账目的管理。”
“你放心,本公子不会贪图你的家产,所有的成本都是本公子来出,你只负责将商行给本公子经营好就行。”
“干的好礼,宫里可是会赏官戴的。”
“草民谢皇爷大恩。”
闻言,兴于世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磕头道。
“嗯?你怎么认出朕的?”
见状,朱由校顿时就惊讶了,看向跪下的兴于世问道。
还不待兴于世回答,贴身护在朱由校身边的丁修就小声的道。
“陛下,卑职早就想说了。”
“您忘了换鞋子了。”
“嗯?”
闻言,朱由校一伸手,将衣摆往上拉了一下,就露出了九龙缎做成的舄(xi)。
“把那个准备便服的太监送去伺候郑贵妃去。”(本章完)
第255章 放开漕运限制
既然被人认出来了,朱由校也就没了继续装的兴趣。
三两句给兴于世吩咐了从民间收粮的事儿,就带着锦衣卫离去。
临走之时,朱由校还给陪在身侧的太监吩咐了一句。
“那个漕运总督赵于逵还没离京吧,让他明天来见朕。”
赵于逵的确还没离京,他在忙着向度支司讨要银子。
“臣赵于逵恭请圣安。”
次日一早,赵玉奎就被太监带着进了西苑,一进御书房,赵于奎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大礼。
没有第一时间让他站起来,朱由校从椅子上站起来,绕着这个赵于逵转了起来。
眼珠转动,赵于逵明显察觉到了皇帝在打量自己。
“朕安,平身吧。”
转了一圈后,朱由校满意的在椅子上做了下来。
皮肤晒的黝黑,身形消瘦,是个务实的官。
“臣谢陛下隆恩。”
听到了皇帝的话,赵于逵松了口气,站了起来。
“这是你的奏本,给朕说说漕运的事儿。”
将赵于逵前些日子上的奏本丢给他,朱由校看着赵于逵道。
“从漕运最基础的地方说。”
“臣遵旨。”
闻言,赵于逵一躬身,就说了起来。
大明最初的漕运,是粮长制,每个区域的税粮要运输的目的地不同,由当地田亩最多的人负责征收和运送。
永乐十二年,迁都之后,北京粮食供给开始困难,漕运就改为了漕军运送,令北京、山东、山西、河南、中都、直隶所属卫所,不分屯守,各选军土,以指挥、千百户率领,都指挥总管,入漕运粮。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支运法,由还在的粮长和漕军共同承担运粮责任,粮长四成,漕军六成。
第二阶段为兑运法,粮长就近交粮和运费给卫所,然后由漕军运输。
第三阶段为长运法,官府征粮,漕军直接下江南取粮,粮长连运到卫所都不用了。
现在,大明使用的就是长运法。
听完了大明漕运的发展,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后,缓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