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44节

  但还真的没多少人愿意向皇帝的内帑伸手要钱了。

  前番,皇帝的内帑出银五百万两,就拆分了户部权责,让内廷宦官的触手伸到了外廷。

  此事已经证明了,皇帝的内帑是有钱,但想要要出来,却是意味着宦官势力的膨胀。

  没个阻止宦官的万全之策,大臣们是不愿意轻易开口的。

  而毕自严的这道政令,还放出另外一个信号。

  吾为内阁首辅,当以富国为上,谁从?谁阻?

  内阁发生个什么,很快就会传到朱由校这个皇帝的耳朵里。

  毕竟,内阁的办公地点在紫禁城里。

  “毕自严好手段啊。”

  将一封奏本丢在桌上,朱由校有些感叹的摇了摇头。

  这在外当过官的人,手段就是凌厉。

  毕自严这手段一出,弹劾他的奏章就少了一半。

  而更多的奏章,却是在老老实实论起了如何富国。

  “让内阁将群臣的建言,给朕抄录一份,朕也要看看。”

  “奴婢领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躬了躬身,正打算离开,却听到皇帝又道。

  “对了,将朕要看建言的事,让人在京里传一传。”

  “是。”

  听到皇帝补充的话,刘时敏一顿,连忙向外面走去。

  这就是在给毕自严站台了。

  随着皇帝要看官员们建言的消息传出,京城官员们变的更加激动。

  这不开大朝的小皇帝,也没传说中的那么不理人事啊。

  随着皇帝的下场,这场本应是毕自严考校官员,寻找可用之人的建言之事,直接就变成了对在京官员们的一场问策。

  大明至今两百五十年,积弊何其之多。

  卫所制败坏,军屯难以供应卫所耗费。

  地方豪族兼并土地,苛待百姓,导致小民食不果腹。

  前番历代钱币混乱,如今虽有皇帝新铸银币,但杯水车薪。

  朝廷赋税混乱问题。

  军饷难以为继问题。

  有的问题,对于官员们来说,是碰不得的滑稽。

  但世上总有胆子大的,或者说想上位的。

  总之各种奇奇怪怪的策略都能冒的出来。

  当然,这种抉择都是一些个小官小吏需要作出抉择的。

  而对于吏部尚书、工部尚书这种高官来说,却是不需要的。

  虽然天色早已阴沉,但周府的火烛依未灭。

  眼前放着的是毕自严的公文,周应秋提笔如有神助般的在写着东西。

  他的文章,中规中矩。

  他已经是吏部尚书,在这个时间点上,是不需要再用什么惊天语调来吸引皇帝注意的。

  富国之策,非一日之功,前宋有王安石变法,虽然可富国,然不长久,国势虽缓,却难以救国救民。

  我朝前有张江陵变法,国家大治,然张江陵猝逝,有奸佞张四维在朝,新法被废,致使国家有损。

  而后,周应秋就笔头一转,将话题放在了自己的职责上。

  总体而言,就八个字,因人成事,因人败事。

  接下来他吏部的职责就是狠抓大明吏治。

  对于他这种人精来说,揣测圣意,尤其是小皇帝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困难。

  毕竟,皇帝从不遮掩自己的目的,走的是光明正大阳谋的路子。

  “各部谨守职责”这六个大字,如今他周应秋的座右铭。

  写策略当然就从自己的职责入手了。(本章完)

第239章 这策论不好写

  韩府上,拿起自己的文章吹了吹,吹干墨迹。

  转头看向又来到他府上的黄尊素,韩道。

  “真长,你替我看看,这份文章如何。”

  “月底前做完即可,韩辅为何如此焦急?”

  听到韩的话,黄尊素皱了皱眉头。

  “可是毕自严催促的甚紧?”

  “非也,非也。”

  闻言,韩摇了摇头。

  “我已经写了四遍,但每次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却觉得有些不满意。”

  “却是为何?”

  闻言,黄尊素有些不解。

  韩在翰林院也是以才学著称,为何会为一篇论疏而发愁。

  “富国之事,无非开源节流。”

  “开源者,无非加加征赋税。”

  “节流者,无非减少支出。”

  “但这都是些陈词滥调,写出来也是贻笑大方。”

  “韩辅担心的原来是这个。”

  听到韩说完,黄尊素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笑着道。

  “此番给毕自严,或者说给皇上策论的重点,无非是大略与执行,务虚与务实之别。”

  说出了两组词语,黄尊素给韩开始了分析。

  “毕自严下次令,其目的乃是寻找务实之人,以为己令。”

  “皇帝下诏,其目的乃是寻找大略之人,以为国策。”

  说清了毕自严和皇帝不同的目的,黄尊素又替韩分析了起来。

  “六部官员,乃是行事之部,上疏应该务实。”

  “内阁中人,乃是定策之部,上疏应该务虚。”

  “阁老只需言虚,说些定策之事即可。”

  “嗯。”

  听到了黄尊素的话,韩微微点头。

  “听你之言,我这心里才算是有些底啊。”

  说着,韩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般,看向黄尊素到。

  “你被调往彰德府任职之事,打算何时起行?”

  “就在近日了。”

  闻言,黄尊素叹息一声。

  “吏部催促的甚急,我也托不了几日了。”

  “左光斗等人上书弹劾毕自严的奏疏,如泥牛入海,不见音讯。”

  “而后毕自严又令京中百官上书献策,轻易的就打散了京中官员弹劾毕自严的风力。”

  “我派去联络同僚的家人近几日也不见回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

  “难啊。”

  闻言,韩皱着眉头叹息一声。

  得不了势,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难,都难。

  他们这些在京官员,和在地方卷了十几年的人斗。

  除非是大势在手,否则根本就斗不过。

  “如此,真长恐怕是真的要去彰德府了。”

  听完了黄尊素的话,韩又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对于黄尊素一点挽留的意思都没有。

  听出了韩话中的意思,黄尊素脸色一黯,也不再多说什么。

  不大一会儿,黄尊素就从韩的府上离开。

  站在书房窗户后,看着离去的黄尊素,韩无奈的摇了摇头。

  还东林智囊,蠢货一个。

  韩能在魏忠贤势力最为炙热之时,还能安稳退休,看风向的本事是不弱的。

  他已经发现了,东林这些人除了掀起朝堂党争,扰乱各方平衡外,这些人其他的本事屁点儿没有,连个看风向的本事都不会。

  这种玩意儿放在万历二十年左右,他刚考上进士那会儿,恐怕死都不知道死几次了。

  当时大明朝堂上可不像是万历二十五年以后,那种几年一轮,大家排排队,分果果的时代。

  当时申时行致仕,短短四年时间,王家屏、赵志、王锡爵、沈一贯四人轮流进出内阁,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观陛下登基以来行事,是个务实之人,屡次对都察院、六科申饬,也是因为言官风闻奏事,而无实事。”

  “就你们这样,还想在朝堂上站得住脚。”

  “自个儿取死,还想带着我。”

  “当年顾宪成就是因为在朝堂上斗不过别人,才回去,现在看来,他的这些徒子徒孙的官学也不怎么样。”

  韩此时,已经对东林众人产生了不满情绪。

首节上一节244/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