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些田产都是道爷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吗?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你顺天府新政自诩为国为民,为何却要行这强取豪夺之事?如此天理何在,大明国体何在?”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此时面皮涨的通红,仿佛一头发怒的狮子般,向着顺天府的衙役吼道。
“十日之内办好,否则就别怪我们这些粗人搅闹了这神仙之地,想你这肉体凡胎的,是没有刀枪剑戟般坚硬。”
对与其人的愤怒,那顺天府巡检司的公人只是示而不见,将手中的公文拍在老道的怀中。
“而且我听说,宫里最近想送些和尚道士,去辽东为朝廷宣传教化,人且是要知道好歹的,勿谓言之不预。”
说罢,那公人掉头就走,懒得再和这些道人们再费口舌。
京城里大大小小道观寺庙不计其数,他们的任务繁重着呢。
随着一众衙役们收兵去下一家,只留下了背后一干被架在怒火之中焚烧的“清静道人”。
“这些田亩都是我观里的道士们历代辛苦积攒所得,现在却被顺天府一纸公文夺去,世间哪还有这般的道理,这般的王法?”
“此倒行逆施之辈,祸乱苍生之徒,不立时应难遭劫,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听到师兄骂人,赵柳城也跟着道。
“师兄勿忧,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顺天府为非作歹,人神共愤,必为天道所惩。”
然而,任凭这些个和尚道士在背后诅咒,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却是一个喷嚏都没打。
这些个正规的佛道中人,在皇权的面前,脆弱的就和待宰羔羊一般,他们根本就没揭竿而起的勇气。
历史上的三武灭佛最后一次,唐武帝会昌五年灭佛。
收膏腴上田数十万顷。还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充两税户。
清查出良人数量为僧尼数的一倍,在五十万以上。
就算这样搞,也没见到僧尼们给掀出个大乱子来。
而就在顺天府巡检司热火朝天的给京中大大小小的寺庙发清丈通知时,礼部尚书孙如游却是找上了顺天府衙门。
“董知府可是信教?”
一进门,孙如游就看向董应举正声问道。
“信教?”
正在批阅公文的董应举抬起头来,看向孙如游有些不解。
“孙尚书却是从何处听来的消息,前来消遣下官。”
“若是不信教,董知府清丈田亩之时,就不觉得漏了什么?”
得到了董应举不信教的回答,孙如游放松身形,来到董应举的身前,将一份文书递到了他的桌案上。
“这是。。。回回教?却是下官疏忽了。”
看到了文书上的字样,董应举顿时就明白了孙如游的来意,恍然大悟的道。
说着,董应举从椅子上站起,对孙如游行了一礼道。
“下官谢孙尚书提醒。”(本章完)
第232章 徙木立信,杀人立威
顺天府衙前的空地上,此刻人满为患。
穷的,富的,高贵的,低贱的,此时一个个顾不上什么尊卑廉耻,挤作一团,看着顺天知府董应举和顺天府刑名司推官邓士亮在审案。
坐在主位上的,是顺天府刑名司推官邓士亮。
而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则坐在邓士亮身后的一张桌子后。
“朝廷发了足够的饷银,居然还止不住你这厮的贪欲,居然敢收人贿赂,将本属于百姓的田,划给大户,容不得你!”
“今日,本官就代天子行事,取尔等头颅,以正国威!”
说着,邓士亮一拍手中惊堂木,对身侧衙役道。
“将这两人拉去菜市口,砍了!”
“是!”
早有准备的锦衣卫闻言,立刻就上前将犯了贪污罪的衙役,和他是身侧一个胖乎乎的员外拉起,向着外面走去。
邓士亮,或者说顺天府杀人,是得到了皇帝允准的,由特派来的锦衣卫执行。
这衙役是在将从道观寺庙的田亩分给种地的百姓时,收了一个叫做赵大户的银子,居然将两百亩良田都给划到了赵大户的名下。
对于有人想要中饱私囊的事,作为新政主抓人的董应举早在丈量时就有所防范,请来了锦衣卫从旁盯着。
既然这鸡都跳出来了,那他们顺天府也就含泪收下对方的狗头了。
“带下一批。”
合伙中饱私囊的处理完了,接下来就是隐报田亩的了。
随着邓士亮的一声令下,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和尚被衙役推搡了进来。
“十五日之前,朝廷公文就已下发到各寺庙,要各寺如实上报所持田亩数,尔等缘何敢瞒报田亩,私留公田?”
“未免尔等不知朝廷新律,言朝廷不教而诛,本官还令巡检司特意将公文送到了柏林寺,尔等是目无朝廷吗?”
“大老爷饶命,大老爷饶命啊。”
十几个和尚,一进推到邓士亮身前五丈有余的空地上,就跪倒在地上哀求道。
看这些人的衣著,连囚服都没给换,身上穿的就是寺庙里的袈裟。
其中领头的那个,正是京北柏林寺的主持,广汇大师。
他们干的事儿,说来也很是简单。
柏林寺是城北的一个寺庙,寺内有五万亩良田。
但在评规模的时候,只是堪堪给评了个中型,允许保留三千亩。
但庙里的和尚也不知道是不是粮食吃的腻味了,居然还瞒报了七千亩隐田。
然后,这次不是锦衣卫举报的,而是寺庙里一个打杂的小厮。
他早看这帮肚满肠肥的和尚不顺眼,在无意间得知这帮和尚隐瞒田亩,就给举报了。
“出家之人,自当四大皆空,一心修佛,居然敢置朝廷诏令于不顾,可见尔等的佛法修的还不够。”
对于和尚道士,邓士亮是一点的同情心都没有。
大明的和尚,兼并田亩,欺压良善,可谓是藏污纳垢,尽皆平常。
当然,这不是说天下就没有六根清净的出家人。
而是相比于这真和尚来说,世上更多的还是为世俗所扰的假和尚。
而且,据邓士亮了解到的消息,这帮和尚居然还放印子钱。
娘的,出家人四大皆空,你放个鬼的高利贷。
为此,这柏林寺也成了顺天府新政用来立威的对象。
“但念尔等宣传佛法,劝民向善,本官且留下尔等的脑袋。”
“判尔等去辽东广宁寺宣传教化,以赎前罪。”
说着,邓士亮一拍手中惊堂木,就定下了对这波人的处置。
随着惊堂木啪的一声,柏林寺的主持广汇大师就双眼一白,晕了过去。
全寺上下的和尚、沙弥,全都被判去流放了。
天可怜见,去辽东宣传教化,这和让人去送死有什么区别。
那边时不时就有战事,可乱着呢。
随着这群和尚的处置定下,然后被衙役一个个的提出去。
“赵三柱,你举报柏林寺隐瞒田亩有功,天子有诏,举报者可得其三成家产,以为奖赏。”
“今日本官就当众将你该得的赏赐,四千亩良田给你,让满京城的百姓,一起来做个见证。”
惩处已经定下,接下来就是给举报人的赏赐了。
邓士亮让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田契拿出来,让举报了柏林寺的赵三柱一个个签字画押。
隔的老远,围观的百姓站在画出的白线后,伸着脖子望着正在一张地契一张地契按着手印的赵三柱。
“真的?真的是地契?”
“是真的,我眼睛老好了,那一张张田契上面写的都是赵三柱的名字。”
“父老乡亲们,朝廷新政,不再征发徭役,所有田亩一律亩收一斗,大伙儿发现谁家没有交税,要踊跃举报,朝廷都会给出相应的奖励。”
趁着赵三柱画押的功夫,就有衙役拿着画押完的地契和新造的鱼鳞册,向在场的百姓一边展示,一边宣传朝廷的新政。
看着议论纷纷的百姓,坐在后面的董应举微微颔首。
经过今天的这出大规模审判戏码,朝廷在顺天府的新政才算真正的开始实施。
不然你说的再多,却不见杀人,没人会将你的新法放在心上,该咋办还是咋办。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很多人知道。
说是将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有人照做了,商鞅立刻就给了金子。
于是,秦国变法的路就通常了,最终做到了政令通达。
但不会真有人觉得,秦国变法能够成功,真正的原因是那根木头吧?
商鞅的变法成功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子嬴驷犯了罪,他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刺了字,公子虔甚至被剃了鼻梁。
是商鞅为了解决当时遍布七国的私斗问题时,下重手,斩首近千人,让官府的威严得到重塑。
为此,商鞅也没少被人指责,说他是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
但商鞅变法的效果,就连没少往《史记》里塞私货的司马迁,对此都大加赞叹: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周易》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改变;命,天命。
天命是谁,是皇帝,是既得利益者。
而现在的变法,就是一场小型的革命。
革谁的命,革既得利益者的命。
革掉不听话的,留下听话的,大明就还能再续上一命。
不管是变法还是革命,都不是请客吃饭,是刀刀见血。
董应举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历史上的他,在天启二年,广宁失陷,大量东北流民涌入山海关的时候,以太仆寺卿之职在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屯田安民。
带着皇帝给的银子,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安置东北流民一万三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