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91节

  应天府,魏国公府后的小工坊之内。

  皇帝铸了银币,后面还要重启金银之禁。

  但是银币的铸造,管理非常严格,禁止盗铸。

  敢盗铸就是个死。

  但由于皇帝给应天府的额度太少,就算是有宫内的太监到了应天府监督,徐弘基还是动了歪心思。

  四成的火耗,这是在从他们身上抽血。

  徐弘基和自己的儿子徐文爵两人,此时正焦急的等着银匠的成果。

  期待的看着工匠用铁钎将银料缓缓倒入泥模之中。

  好不容易待到银料冷却,敲碎外面的泥模,几块黑不拉几的银币就漏了出来。

  皱着眉头看着工匠清理银币的表面,徐弘基有些不满。

  “这黑斑清理不掉吗?”

  看着这枚银币,徐弘基问道。

  这和从顺天府送来的银币,外观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小人退火试试。”

  对于家主的不满,这匠人也是无奈,只能提出自己的补足办法。

  然后,就得到几枚暗黄色的银币。

  最为关键的是,皇帝铸造的银币上,可是有着非常精细的麦穗,而且银币边缘还有九十六道内陷花棱。

  而他铸造出的麦穗,则是已经连成了模糊的一片。

  这和锃光瓦亮的大明官版银币相比,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属于一眼假的类型。

  “让匠人雕刻一下?”

  看着父亲手中的银币,徐文爵提议道。

  “那就太耗费时间了。”

  闻言,徐弘基摇了摇头。

  “而且,雕一枚银币出来的成本,恐怕比我们去皇帝换都要高了。”

  说着,徐弘基拿起那枚银币放在嘴边吹了吹。

  但却是吹了个寂寞,丝毫没有响声,弹起来声音也很是沉闷。

  “父亲,这能花的出去吗?”

  “你说呢。”

  闻言,徐弘基瞪了一眼儿子。

  “应该能吧,怎么说,也是银做的啊。”

  作为世镇应天的魏国公的公十代,徐文爵这小子突出的就是一个目无法纪。

  “能个屁!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货的银币,一旦拿出去花,恐怕那些从京城来的官儿就像是狗一样扑上来了。”

  “京城里三个伯爷因为私铸铜币被皇帝砍了脑袋,全家都被送去了琼州。”

  “你可以想想,到时候我们一家人会不会被械送京城。”

  “至于吗?”

  闻言,徐文爵有些不信的道。

  “皇上不是方才娶了堂妹做皇后吗?怎么会对我们动手呢?”

  “九代人了,你觉得皇后娘娘会为了哪个徐字救我们这魏国公府,还是为他们定国公府考虑?”

  闻言,徐弘基看着这个蠢货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到。

  “而且当年我们老祖辉祖公没能护住徐增寿,让其被建文所杀,其中的情谊早就消耗没了。”

  说着,徐弘基指了指前院。

  “到时候,你就和你娘去琼州打渔去吧。”

  “盗铸者死,你当哪小皇帝下那圣旨是说的玩吗?”

  “将那些模版都毁了,不要给人留下把柄。”

  说着,徐弘基将几枚银币拿在手里,仔细的与一枚换来的银币做起了对比。

  “皇帝这是怎么铸出来的呢?”

  看着手中的银币,徐弘基可谓是百撕不得其解。

  不过却也是难怪。

  皇帝用来铸造银币的方式,虽然还就是个铸字。

  但本质上,却是压。

  而且,就算是知道皇帝银币的成分配比,却也很难实行大规模压制。

  其中的道理,就和有的落后国家连打火机都造不出来一样。

  宝泉局对铸币流程严格保密,实行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方式,除了上层官员,下面的工匠都不知道具体流程。

  而且,其中还有胚饼退火、砂洗、轧边、冷压等步骤。

  若是没皇帝指导,宝泉局不倒腾上个两三个月,也很难弄的明白。

  并且,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没有。

  那就是辊压机。

  哪玩意儿是兵仗局用来压制盔甲片的。

  但就这么放弃,徐弘基却觉得不甘心。

  铸币,历朝历代,那可都是大买卖,好营生。

  即便是铸铜钱,毛利也在五成以上。

  而如今的银币,四成的火耗。

  在银币高价值的作用下,其中的利益,可比铜钱高的多了。

  看到已经处理完后手的儿子,徐弘基吩咐道。

  “你派几个心腹去顺天,找定国公府的人打听打听,看能不能弄几个懂如何造的人来。”

第201章 发饷咯

  让文官搬砖这个事情,到底体面不体面。

  这个问题,在如今的京城不是个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爷的政策,体面,必须是体面。

  万历对张居正的处理,再加上后面摆烂了几十年,让大明的朝堂进入了一个野蛮发展的时期。

  简单的说,就是朝臣没了恭顺之心。

  搁历史上的表现,就是移宫案的发生,以及后续天启亲自点孙如游入阁,但朝臣(主要是东林)以他不经廷推为由弹劾,逼的孙如游连上十四道奏疏请求致仕。

  这压力,一个方才十六岁的天子,和一个被提拔到礼部尚书位上不到一年的尚书,两人是真的扛不住朝堂上的压力。

  但对穿越者来说,这种压力,洒洒水啦。

  有种你弄死我啊,弄不死我我就弄死你全族。

  从皇帝活剐了冯三元和顾造那天开始,朱由校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强势。

  通过周应秋握住吏部底层官员任命的印把子,而上层官员的任命,悉数都是皇帝一言而定。

  明朝的皇帝一旦强势,朝臣他就硬不起来。

  也就只能在私底下骂一骂了。

  再或者,等人死后,给扣个独夫的帽子。

  对于这种死后的名声问题,朱由校并不关心。

  朱由校现在关心的,是大明民间的生产能力,到底是个如何。

  “除了清查田亩、重定黄册外,还要进行工业摸底啊。”

  看着赵爽每月一次的生产报告,朱由校心下思索道。

  后世,总共进行过三次工业摸底。

  时间分别是50、86、95三年,都是为了在经济政策制定时,能做出相应的辅助。

  ps:别被最近铺天盖地的所谓“工业大摸底”给骗了,我的评价是七分真,三分假,以偏概全,这些人是懂新闻学的。

  现在,大明也要进行各行各业的摸底,看看这民间的生产能力到底如何。

  不过,这清丈田亩、人口能由户部去做。

  这个工业能力的普查,由工部去做?

  将手中的赵爽的奏章放在身侧,朱由校翻开了桓宽所铸的《盐铁论》,这玩意儿记载了汉武帝时期,著名财经大臣桑羊弘的治国思想。

  包括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等经济政策。

  在《盐铁论》的一侧,还放着一本《前汉书》。

  从登基开始,他就让人从古今通集库中,翻出了一堆古书。

  而后照猫画虎,按照后世的思维,结合以前历朝历代的制度,构建新的官府构架。

  “大司农和少府。”

  翻看着《前汉书》中,对桑羊弘的叙述,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索着。

  大司农相当于户部,而少府,就相当于是内务府了。

  这一方面要给工部加权,另外这还是要大力发展宫有制经济啊。

  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叹气一声,从椅子上站起,伸了个懒腰。

  政改的事儿,是个大工程,得慢慢来,不急。

  现在他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军事上。

  当然,不是虎蹲炮左移五步这种破事儿。

  而是要尽快回复京营的战斗力。

  “陛下,今天该发饷了。”

  小小的放松一下后,就有太监来到皇帝身前道。

首节上一节191/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