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8节

  这就导致,朱元璋常常就在想,我这是不是给的多了?

  但这显然是朱元璋的自我陶醉,如同后世的编制,谁想着那点儿工资呢,都是看待遇。

  明朝的官员,除了豁免徭役和赋税之外,其他唐朝官员该有的福利,一律取消。

  还是拿唐朝的七品县令做栗子,县令除了官员的禄米之外,还另有俸银二十五两,职田三百亩(官田,只享受收成),以及仆役补贴约二十两。

  换算一下,唐朝的俸禄差不多就是明朝的三倍了。

  当然,一年九十石,对于一个明朝的知县来说,是能够做到活的滋润,一家人吃喝不愁的。

  但是,人是社会动物,都是有社交的,再加上应酬、幕僚工资、排面等等问题,这点儿银子就显的捉襟见肘了。

  而后,还有更坑,或者说更缺德的。

  明朝喜欢对官员俸禄进行折算,官位越高,折的越狠。

  常见折算物资有宝钞和胡椒。

  折算宝钞的是推行大明宝钞使用的朱元璋,其目的是为了推广宝钞的使用。

  而折算胡椒等其他香料的人,是朱棣。

  朱元璋时期、朱棣早起,胡椒还是非常值钱的,一斤折算下来能买到十两到二十两。

  而到了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多的卖不完咋办?也不知道是那个缺德玩意儿想到的这么个主意,直接将胡椒用按最初的价格折算用来给官员等发俸禄!

  但要知道当时因为郑和用宝船,一船一船的往中原拉胡椒,胡椒的价格早就被干崩了,也活该后来埋朱棣的西山被人挖了煤。

  而折算宝钞,最后也是折算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干脆直接全折算成宝钞。但自打叫门天子的正统年间之后,宝钞价格就已经跌的跟废纸一样,就相当于不给官员发俸禄。

  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大明官员俸禄之低,属实是亘古未有,让官员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养活不了自己,咋办?

  贪呗。

  在这之中,干的最狠的人就是京官。

  直接促使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结党营私,出现了座师银、冰敬、碳敬等等换了个名字的贿赂。

  地方官员和京官沆瀣一气,一个鼻孔出气,结成一个个的党派,穿一条裤子,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

  而且这些人贪的是名正言顺,贪的是光明正大!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雄兵百万,大明宝钞价值没跌成擦屁股纸,皇帝依照大明律给足了官员俸禄,杀起人来哪是想是相当的理直气壮。

  而到了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皇帝就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对于贪污问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

  两汉这种以粮发俸的朝代,这个问题还看不出来,不算严重。

  但大明那烂的糟心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后来张居正变法将白银定为官方货币后,那群海贼们往中原运来的白银导致的银价贬值,更加剧了官员俸禄难生活的困境。

  大明户部尚书朱厚一生搞了二十七次京察,但依旧解决不了贪污问题。

  听到皇帝说要给官员涨俸禄,在场的三个人都没有高兴,反而是眉头紧锁。

  最终,还是毕自严出声道。

  “陛下,臣斗胆上奏。”

  从椅子上站起来,毕自严小心的看了一眼皇帝道。

  “国库的存银,恐怕不够给大明的官员们发俸禄。”

  键盘坏了,另外一章明天补。

  求推荐票,求收藏。

第23章 给官员足俸

  “存银不够。”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楞了一下,但随即道。

  “此时你不用担心,到时候朕从内帑出银,补上。”

  朱由校说着,挥了挥手,从桌面上拿起一本书,让太监递给了三人。

  “朕这些天,看了很多东西,最让朕在意的,就是这本张江陵在神宗时监督修成的《会记录》。”

  《万历会计录》,张居正监督,户部尚书王国光与侍郎李幼滋负责编写,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开始,一直到万历四年(1576年)修成。

  这本书以地理分卷,先全国,而后分省,分府。

  规定了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府州县分数、边镇饷数、库监、光禄、宗藩、职官、俸禄、漕运、仓场、营卫俸粮、屯田、盐法、茶法、钱法、钞关、杂课等具体收支明细。

  这本书从修成开始,一直沿用到崇祯九年,毕自严为了给崇祯皇帝盘清大明这摊子烂账而修成的《度支奏议》。

  但实质上,崇祯最终看到的《度支奏议》其实是毕自严本打算修《赋役全书》的蓝本,只是一个初步的核算。

  但就算是初步的核算,也给了崇祯巨大的信心。

  因为这一年,孙传庭黑水峪擒杀闯王高迎祥,毕自严初步盘清了大明的烂账。

  本以为是大明再起,哪想到是回光返照。

  而为什么朱由校手中会有一本《万历会计录》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户部尚书李汝华这个人老成精的家伙了。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应付辽东战事需求,户部尚书李汝华议拿着《万历会计录》,田赋每亩加征三厘五毫,四十七年又加三厘五毫。

  昨日,李汝华又一次上书,请开廷议,天启元年每亩再加二厘,然后让朱由校给批了回去。

  加个锤子的加,这个时候再加赋,是嫌民间的泥腿子们骂他这个皇帝骂的不够多吗?

  同时,朱由校也是心知肚明,加的这个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辽饷。

  三年累计,每亩加征银九厘,核算天下田亩,共计520万。

  辽饷每亩加征九厘,这个征收力度,一直维持到崇祯皇帝上台后的崇祯四年,再次每亩加征三厘。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天启皇帝是个聪明人,明末的亡国三饷和天启真的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辽饷是万历加,缴饷和练饷是崇祯加的。

  但为啥天启历史上从内帑出银和崇祯相比,非常的豪横呢?

  因为天启掌握了一个崇祯不会的技能,那就是抢大户。

  天启元年,征杂项银114万两。

  天启二年,征杂项银65万两。

  这种上下波动,当然不够天启拿去到处挥霍,于是天启三年加大额度,杂项银规定为229万两。

  更进一步,天启四年后,盐课银加到54万两,关税银增加到20万两。

  最终计算下来,历史上的天启花钱比崇祯豪横多了,林林总总从内帑倒腾出了最少两千万两白银。

  “户部尚书李汝华到底是老了,上书致仕几次,都被神宗留下。如今神宗已去,朕也不好再留李尚书了。朕听说你毕自严素有经邦济民之才,希望你能替朕把这大明的账盘一盘。”

  “而袁爱卿与王爱卿,也要从旁帮衬一二。”

  朱由校看着下方的三人,手中不知道从哪儿摸出来一枚铜钱把玩着。

  “传诏,毕自严迁户部左侍郎,袁可立迁吏部侍郎,王三善迁右俭都御史。”

  “臣等必不负陛下隆恩。”

  皇帝已经讲话说到了这个地步,毕自严此时也无法推辞,连忙躬身道。

  “官员涨俸之事,国库出一部分,朕再从内帑出一部分,三人领命之后,先对朝廷京官名额、薪俸做一个统筹给朕看。”

  “臣等领旨谢恩。”

  “且去吧。”

  挥手示意三人离去,朱由校的声音在堂中幽幽响起。

  “勿失朕望。”

第24章 铸币滑铁卢

  三个讲筵官走后不久,朱由校突然向魏忠贤问道。

  “魏忠贤,你们审冯三元和那个顾什么的,审的怎么样了?”

  “回皇爷,冯三元与顾造招供,说是王安的门客汪文言行贿,让他二人弹劾熊廷弼。”

  “汪文言已经让锦衣卫抓了,贿银也已经从冯顾二人家中抄出。”

  “哪汪文言嘴硬的很,只说贿金是他的家财,咬死不说贿金是从哪来的,为何要弹劾熊廷弼。”

  “王安的门客,汪文言?”

  闻言,朱由校的眼睛不由的眯了起来。

  他没记错的话,汪文言与黄尊素两人合称东林智囊,这个人是明末著名的政治掮客,是条大鱼。

  “既然这汪文言给王安做门客,这么喜欢和宫里的人打交道,哪就送去阉了,赏你做干儿子了。”

  对于外臣和太监勾搭这件事情,朱由校是真的心烦。

  既然你汪文言的嘴这么硬,咬死不说为何要弹劾熊廷弼,哪就干脆别说了。

  这么喜欢勾搭太监,哪就也做个太监吧。

  “这。。。”

  听到皇帝的话,魏忠贤有些懵逼。

  这么个玩意儿,皇爷赏给我做干儿子?

  “哦对了。”

  已经走到大堂门口,朱由校仿佛是突然想起来一样,回头对魏忠贤道。

  “别弄死了,这个人还有用。”

  “奴婢遵旨。”

  闻言,魏忠贤连忙点头答应着。

  双手背在身后,朱由校一路就溜达着进了宝泉局。

  说是宝泉局,但实质上就是旧衙门府邸旁边专门分了几间房子给赵晗所带的工匠。

  挥手免了众人行礼之后,朱由校看着眼前铸出的银币样品。

  铸币这件事情,基本每一个穿越到古代当皇帝的都会干,但这是一件大学问,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铸币时,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货币不精美,等于不铸币。

首节上一节18/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