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69节

  后世,为啥隔三差五就是一轮扫黑除恶专项行动。

  目的就是打击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防止本地大户作威作福,把官府给架空了。

  “户贴纸,能用到下月吗?”

  给董应举讲清楚了政策为啥能推行的下去,袁世振突然开口问道。

  “应该可以。”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道。

  “前番,户部共计给了足够做二十万人份的新型户贴纸,如今也只用去了三万多张。”

  “嗯。”

  闻言,袁世振点了点头,忍不住又拿出算盘拨弄了起来。

  看到袁世振的动作,周应秋也不意外,接着又向董应举问道。

  “以前那些五军都督府的人,你是怎么安排的?”

  “我将这些人安排进了新设的巡检局,负责京城的防火、治安之事。”

  “嗯。”

  点了点头,周应秋算是同意了董应举的安排。

  “这些人啊,平日里习惯了走街串巷,你要好生利用,有了这些人,你才能真正的掌握了这顺天府下面的事务。”

  “下官谨记周尚书教诲。”

  又与董应举说了一些新政的事情后,周应秋与袁世振二人起身告辞。

  而后,就联袂进了西苑。

  方才送走孙如游,这又迎来了周袁二人。

  此时,朱由校也是有些头晕脑胀。

  带着两人坐在校场边上的小马扎上,吹着风,看着正在踢球的锦衣卫。

  听完了最近几天关于新政的汇报,朱由校点了点头,又问道。

  “前番,朕下令重启考成法之事,如何了?”

  “回陛下。”

  对皇帝一拱手,周应秋就禀报道。

  “其他各地如今还未及回复,但顺天、天津、保定诸府,已上报待行之事。”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道。

  “考成法,既然已经有了,哪就要严格的执行起来,不能人浮于事,成了空谈。”

  说着,朱由校指了指在场的两人。

  “不然你我诸人,在日后怕是要成了笑话。”

  “陛下,考成法若是想要有所成效,需整顿内阁、六科。”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当即就拱手道。

  “昔年,张太岳所提考成法。申明旧章,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奉钦依,转行各该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另造文册二本,各注紧关略节,及原立程限。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阁查考。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陆续完销。通行注簿,每于上下半年缴本。”

  “类查簿内事件,有无违限未销。如有停搁稽迟,即开列具题候旨,下各衙门诘问,责令对状。次年春夏季终缴本,仍通查上年未完。如有规避重情,指实参奏。秋冬二季,亦照此行。又明年仍复挨查,必俟完销乃已。”

  “若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阁臣举之。”

  “若内阁无人,则无法监督六科。”

  “若六科空位,则无法监督六部。”

  “如此一来,考成法恐会沦为空谈。”

  “唉,朕何尝不知此理啊。”

  闻言,朱由校叹了口气。

  考成法,是一套对官员进行KPI考核,非常有效的制度。

  通俗的说,就是根据远近、事情的轻重缓急规定时间内完成。

  同时,还要形成两本文册,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

  每月吏部考功司、文渊阁都要对所有的文册进行考察,每年都要派遣官员出京巡视。

  这套办法用下来的结果就是: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说句实话,考成法若是无效,张太岳也不会让人骂了几百年,死后差点儿被开棺戮尸了。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这十六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难啊。”

  “陛前番曾三令五申,令六科、都察院官员谨守本职,不得越权行事。”

  “但每日,朕都能收到言无实事的奏章,指望这些人能将考成法执行起来,朕还不如指望天上能掉馅饼。”

  “陛下。”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当即开口到。

  “考成法为六科、内阁定职,其若不行,依法罢之。”

  “若是罢之,何人可补?”

  听到周应秋的话,朱由校嘴角露出一丝笑容,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大明天下贤官良吏众多,何忧无人可用?”

  闻言,周应秋当即就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李唐之时,韩退之有言,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大明养士两百余载,岂无忠心体国之士。天下良才若知陛下有识人之能,用人之胆,强国之心,岂不殚精竭虑,以报陛下乎?”

  “得爱卿之言,胜得读书万卷啊。”

  听着周应秋的吹捧之语,朱由校哈哈大笑。

  这阉党狗头就是阉党狗头。

  拍起马屁来那是一套一套的。

  待到笑完,朱由校看向周应秋道。

  “考成法之事,就先行起来,让朕看看,谁能给罢了。”

第188章 朕亲自监督

  “好!”

  看着场上丁修运着球,灵活的躲开一个对方球员的抢断后,转身一脚,球就进了球门时,朱由校忍不住一声喝彩。

  收回场上的目光,朱由校仔细思虑起了周应秋的话。

  “若内阁无人,则无法监督六科。”

  “若六科空位,则无法监督六部。”

  考成法的施行,是要一整套流程的。

  从下到上,依次是地方、六部、六科、内阁。

  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套流程中有个缺陷内阁无权。

  这个不是虚说。

  大明的内阁,说直白点儿,就是个拟旨的地方,更简单的说就是秘书处。

  在皇帝不让步时,那是一丁点儿的行政权力都没有。

  哪怕到了崇祯时,这个局面也没改变。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而这一点最为直白的表现就是,内阁的那块印,只能是给皇帝上奏用。

  而给其他诸部官员的行移(公文),用的是翰林院的印。

  当年,张居正通过内阁监督六科才算是真正的拿到了实权。

  但万历亲政后,这个实权就立刻被皇权夺了回去,内阁就又差不多成了摆设。

  而现在,他并不打算给内阁这个权力。

  内阁一旦有了这个权力,别的不用说,以现在的朝堂形式,肯定会促成党派凝聚,然后和他这个皇帝在行政上杠起来。

  “内阁监察六科之事,暂且就免了吧。”

  伸手拍了拍自己略微沾染灰尘的下摆,朱由校对周应秋道。

  “让六科将待办事项列簿,上奏给朕,朕亲自监督。”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与袁世振二人对视一眼后,同时躬身行礼道。

  考成法他们怕的是什么?

  怕的就是内阁做这个考成监督的裁判。

  阁臣必出翰林院,翰林院一系官员又和清流言官走的近。

  而他们这些实干派,或者说地方派官员,和清流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差。

  要是让清流做这个裁判,再是好的监督方式,也很难起到效果。

  历史上张居正的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张居正虽然是清流出身,但他的想法却是和地方实干派相似清流头子是个实干派官员。

  而到了天启、崇祯时期。

  朝廷内部斗的不可开交,清流、实干派、地方派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用阉党、东林能分的开的。

  内阁俱是词臣的情况导致了六部和科道形成了巨大的隔阂,造成了谁干事就弹劾谁的怪像。

  考成法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六科这个本来只该听皇帝一人话的监察机构,也该洗牌了。

  待两人离去后,朱由校也没了再看球的心思,向着暖阁而去。

  “哇!”

  然后,他还没到暖阁,就听到了一阵哭声传来。

首节上一节169/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