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28节

  在石景厂内转悠着,看着路过的工人,朱由校向赵爽问道。

  “回陛下,没有闹事儿的。”

  闻言,赵爽摇了摇头,给道。

  “臣受陛下之令,设九等工薪制,按劳给薪,毫无拖欠。”

  “那些个乞儿都是些无产之人,现在有份能养活自己、养活全家的工作,干活都很是勤奋,没那个没良心的会偷奸耍滑。”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对于自己的机智很是满意。

  让无产人员变为有产人员,帮他们穿上一双鞋子,就不会发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事情了。

  “如今石景厂、西山厂共计有多少人?”

  “这个,具体数额暂且不清,因为每天都有民众前来应募。”

  “目前的总数在十二万上下。”

  听到这个问题,赵爽如数家珍的给皇帝介绍道。

  龙旺商会受工部、内务府督查,下设有各个不同的分司,各有执事。

  承建司,有工程人员三万人,负责建造厂房、住房、城墙修建、矿井挖掘。

  钢铁司,有工匠两千人,帮工一万人,负责炼铁以及铸造成品。

  焦炭司,有工匠三千人,帮工一万五千人,负责专门炼焦。

  煤井司,有矿工四万六千人,负责西山煤窑改建和生产。

  安保司,有安保人员四千人,主要负责治安问题。

  驾步司,有运输人员一万三千人,负责运输以及修路。

  售卖司,有两千多人,专门负责成品的销售。

  龙旺商号整合了曾经工部、兵部、内廷的诸多衙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

  走在出厂区的路上,听着赵爽巴拉巴拉的说着,朱由校感慨的点了点头。

  大明永远不缺少有能力的人啊。

  突然,朱由校的注意力被站在墙头下的一队安保人员给吸引了过去。

  带头之人是一个身形壮硕,穿着稍显破旧,肩上扛着把长杆军刀的。

  锦衣卫中沈炼和陆文昭两人的出现,告诉了朱由校自己身边有几个“熟人”,朱由校早有预感,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带头之人。

  “加钱居士?”

  眼神眯了迷,看着此人,朱由校心里暗道。

  伸手指了指身边立着长刀的丁修,朱由校对身边道。

  “让那个人,过来。”

  “嗯?”

  正在发呆的丁修突然看到皇帝指自己,顿时就感到汗毛炸立。

  “丁修,皇爷让你过来。”

  就丁修不知该如何时,东厂派来负责统领安保司的太监郭真出声喊道。

  “草民丁修,参见吾皇。”

  虽然心里很是不情愿,但在皇帝身边一圈儿锦衣卫的注视下,丁修还是到皇帝身前,跪地道。

  “你就是丁修?”

  看着眼前的这位姓丁名修,号加钱居士,字很润的安保人员,朱由校道。

  “朕听说,是戚少保的徒孙,戚金戚总兵的徒弟?”

  “回陛下,草民确是戚少保的徒孙。”

  听到皇帝对自己的师承如此清楚,丁修不敢隐瞒,低头道。

  “朕要你进锦衣卫,你愿意吗?”

  “草民。”

  听到让自己进锦衣卫,丁修微微抬头,眼神上移。

  然后就看到了皇帝几乎是双眼放光的看着自己。

  见状,丁修连忙将脑袋低下道。

  “草民愿意。”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指了指身后的锦衣卫。

  “跟着他们,你今后就跟在朕身边。”

  “草民谢陛下大恩。”

  趁着皇帝还在石景厂视察,丁修去收拾了行李。

  等到跟着皇帝回南海子时,丁修还感觉到晕晕乎乎的。

  这他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进了锦衣卫呢?

  “该死的陆文昭,自己做就算了,还把老子卖给了皇帝。”

154.第154章 这盐税明显不对

  154.

  2023-12-11

  “《奏请立后疏》”

  “袁可立在天津任上送来的?”

  桌上放着本奏章,朱由校转头看向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是的。”

  躬着身,刘时敏低着头,看不出脸上表情。

  “老五最近的课业不好?”

  手在奏章上拍着,朱由校问道。

  “奴婢听说,五殿下因为背书,让袁知府抽过手掌。”

  “哦~”

  闻言,朱由校恍然的点了点头。

  袁可立这是明白了他用朱由检做储君的打算,在表示自己的反对。

  朱由检,不够格。

  你还是自己生一个来吧。

  不过,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儿,朱由校将袁可立的奏章放到一边。

  还不是时候。

  “留中不发。”

  刚将袁可立的奏章丢到一边,朱由校接着就翻开了袁世振的奏本。

  然后,越看脸色越黑。

  “煮海之利,历代皆官领之。太祖初起,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取一,以资军饷。既而倍征之,用胡深言,复初制。丙午岁,始置两淮盐官。吴元年置两浙。洪武初,诸产盐地次第设官。”

  “都转运盐使司六:曰两淮,曰两浙,曰长芦,曰山东,曰福建,曰河东。”

  “盐课提举司七:曰四川,曰广东海北,曰黑盐井,曰白盐井,曰安宁,曰五井,曰察罕脑儿(河北)。”

  两淮下辖三个分司,两个批验所,盐场三十个,原岁入太仓馀盐银六十万两,现岁入一百一十三万两。

  两浙下辖四个分司,四个批验所,三十五个盐场,岁入太仓馀盐银十四万两。

  长芦下辖两个分司,两个批验所,二十四个盐场,岁入太仓馀盐银十二万两。

  山东下辖两个分司,一个批验所,十九个盐场,岁入太仓馀盐银五万两。

  福建下辖七个盐场,一个盐课司,岁入太仓银二万二千馀两。

  河东下辖解盐,岁入二十四万两。

  广东下辖十四个盐厂,海北下辖十五个盐场,各有一个盐课司,岁入太仓银一万一千两。

  四川下辖是七个盐课司,岁入七万一千余两。

  云南下辖十二个盐课司,岁入太仓银三万五千余两。

  提着笔,朱由校在草稿纸上勾勾画画,两淮按照袁世振改纲盐法之前的计算,那么大明岁入盐税合计一百三十六万两。

  而这笔钱的第一个作用是给九边输送粮饷,剩下的才是真正归入国库的银子。

  历史上的松锦会战,崇祯就是扣了给九边的粮饷,导致九边哗变,给李自成活生生的供了一波血,奶活了闯王李自成。

  盐课二十抽一,那么每年盐的GDP就是两千七百二十万两。

  大明盐价基本是百斤八分至一两银,按照最高价算,就可以得到每年大明的产盐量二十七亿两千万斤。

  算上浪费、腌菜、牲口食用、工业用途这些,一个人一天盐的使用量按照三十克计算,一个人一年差不多就是十二斤。

  上下一除,就是大明每年产出的盐能供应多少人。

  然后,朱由校就得到一个神奇的数字大明每年产出的盐差不多能供应两亿三千万人。

  “????”

  看着自己算出来的人口数,朱由校脑门上冒了几个问号出来。

  咬了咬笔杆子,朱由校仔细的思索了起来。

  大明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一直是个谜。

  如果按照两亿五千万保守估计,这个产盐量就少了两千万人的份。

  而且每人每天三十克盐都属于保守估计,因为还有其他耗费。

  不说种田这种重复性的高强度工作需盐量很大,还有织布等工业生产也要盐,另外就是国人那个做饭方式,盐耗就很大。

  而且大明的盐不单单是自己一家吃,光是每年北边儿的蒙古诸部就从大明买走不少的盐。

  “一年产这么些盐,糊弄鬼呢?”

  将笔放回砚台内,朱由校没好气想到。

首节上一节128/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