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怎么看都比不上朕手中的这燧发手铳啊。”
“回陛下,三眼铳除了是火器,他还是钝器。”
听到皇帝的问题,赵率教出口解释道。
在南海子几天了,他也算是初步摸清了皇帝的性子。
“马上对手铳进行装填,非马术熟练之人不可。”
“且马战距离较近,临战四百步不过瞬息之间,在马上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装填。”
“而三眼铳,顾名思义,有三眼,一次可发三枚弹丸,射后,就能当铁骨朵一样用来砸人了。”
说着,赵率教捋了捋自己的长胡子,看着正拿着三眼铳砸草人的士卒道。
“臣在辽东多时,知建奴士卒喜着重甲,刀剑砍在他们身上,伤害远没有这三眼铳砸在身上大。”
“原来如此。”
闻言,朱由校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刀,无论是唐刀还是陌刀,再到后来的戚刀,破甲能力一直都是短板。
打突厥、蒙古这种没有点亮科技树,甲胄不多的人来说,很是好用。
但一旦这些人点亮了科技树,比如说历史上的辽国,能够大规模装备甲胄,刀的作用就非常小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赵宋用长枪代替唐刀作为制式装备,一个是成本,一个就是性价比不高了。
刀这东西,对付没有甲胄在身的倭寇来说,很是好用。
但对付喜欢身着三层甲的建奴精锐,破甲能力就有些捉急了。
而这三眼铳在历史上能成为关宁铁骑的标配,不是没有道理的。
“说的很有道理,却是朕想的简单了。”
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朱由校安安静静的看着下面操练兵马。
又同士卒吃了一顿饭后,朱由校才回到旧衙门。
“臣通政使王舜鼎恭请圣安。”
看着眼前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朱由校的眉头挑了挑。
这怎么老成这样了,还能为大明发光发热多久?
“平身。”
挥了挥手,示意免礼,朱由校将锦衣卫的奏报丢到了王舜鼎的身前。
“看看,锦衣卫的奏报,朕说天下天下人都要纳税,要将劳役摊入田赋。”
“怎么在民间传着传着,就传成了朕要再加田赋。”
“通政司有汇通天下,奏报四方之责,你这个通政使对于此事,就没什么想和朕说说的?”
第130章 洪承畴
“发生神魔事了?”
莫名其妙的被叫来,一脸懵逼的被皇帝要一个解释。
王舜鼎拿起锦衣卫的奏章,翻开刚看了几眼,脸色就阴沉了下来。
待翻看到最后,锦衣卫关于市井内,流传的关于赋税的那部分内容,王舜鼎的脸色变的一片铁青。
大明的官员,还是很有忧国忧民之心的。
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皇帝要把朝廷流失的税给重新收回来,道理说的很清楚,他也很是支持。
但现在有人这么传谣言,身为通政使的王舜鼎脸就有些挂不住了。
“陛下,臣请发皇榜澄清此事,令遣人严查。”
将奏本举过头顶,王舜鼎首先就表明了态度。
他对皇帝的政策是支持的。
“此事朕会派锦衣卫去做。”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对王舜鼎的态度很是满意。
起码没第一句上来就推脱责任。
“如果今后再发生此类事情,爱卿觉得朕还要让锦衣卫去澄清吗?”
“回陛下。”
知道重头戏要来了,王舜鼎拱手道。
“前番,先帝驾崩,前往各省宣诏之人尚未归还。如今,通政司吏员缺人,通政、参议皆无,臣一人主持部务,光是奏章上承下发就已是勉力支撑,实是无暇他顾。”
“缺人。”
闻言,朱由校忍不住翻了一个大白眼。
得,优先补的是六部官员,还没轮到通政司呢。
不过,你缺人,我也缺人啊。
“吏员自己招募,官员你亲自去吏部催一催。”
挥了挥手,朱由校对王舜鼎接着道。
“朕想要通政司新立一职,专门负责给民间黔首宣传政策法规,不知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给民间黔首宣传政策法规?”
听到皇帝的话,王舜鼎的眉头皱了皱,而后道。
“臣以为,此事当选一个善于交际,干过走街串巷之事的人来做。”
思索着人选,王舜鼎拱手道。
“臣觉得,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可为此事。”
“洪、洪承畴?”
闻言,朱由校脑袋上顿时就冒出了问号。
“为何?”
倒不是他对洪承畴有什么恶感。
诚然,这人是个大汉奸。
但你真的不能怪洪承畴投了啊。
人好歹是战败投敌。
前有哥舒翰哭出潼关,后有洪承畴哭出山海。
摊上崇祯这么个用谁谁废的主,就是诸葛武侯来了,也扶不起来啊。
“回陛下,此子家境贫寒,其家中以做豆干为生,他每日都要帮其父母劳作,又要走街串巷叫卖,故此对于民事颇为了解。”
“时洪启胤尚未出仕,在水沟馆办村学,这洪承畴就时常在馆外听课,终为洪启胤收为学生。”
“洪启胤任国子监学政时,臣与之有旧,听洪启胤赞其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故此,觉得此子能够任此职务。”
“嗯。”
闻言,朱由校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那就让他来试一试吧。”
朱由校说着,一挥手,对刘时敏道。
“诏之入京。”
“奴婢遵旨。”
“这给黔首宣政之事,就暂且放下,朕另有一事需要你做。”
“请陛下吩咐。”
听到皇帝用了自己推荐的人,王舜鼎颇为高兴,这听到又有事情要自己去做,当即躬身道。
“我大明的邸报,朕翻的看了看,觉得这既然有给官员看的报,那也应当有给市井小民看的。”
“但这邸报到底是事关机密,不能随意让民间传阅。故此就想另刊一报,给民间百姓传阅。”
大明的保密措施执行的,不能说是万无一失,那也是形同虚设。
历史上,崇祯让陈新甲与螨清议和,这么大的事儿,都能让家童给传出去,弄的满城皆知,风风雨雨。
邸报这玩意儿,虽然规定是给官员看的,但民间许多人关心国事,都会向朝廷官员购买或者抄录,导致朝廷完全就可以说是没有点儿机密可言。
对于邸报是个啥德行,王舜鼎当然是知道的。
“邸报保密之事,臣赞同。”
闻言,王舜鼎当即就拱手道。
“臣曾听闻,有民间商人为满足奸人好奇之心,专门收购朝廷邸报而后刊印,以牟其利。”
“至于发行专门供市井小民阅读的外刊。”
闻言,王舜鼎揪着自己的山羊胡,思索了一下后,才说道。
“臣觉得可行,既可防止朝廷政令被误读,又可保证朝廷的政令在民间畅通,防止下面的官员怠政。”
“同时,贩卖外刊,又能给国帑增加一笔收入。”
“但,如今通政司人手不足,再做此事,恐怕是难以维系啊。”
说着王舜鼎颇为无奈的看向上面坐着的皇帝。
老大,没人做事儿啊。
“这倒是个问题。”
见问题又回到了最初,朱由校也很无奈。
他又没系统,召唤不出第四天灾。
“这样,你呢,将刻印外刊之事,写个条陈给朕,朕再从内帑给你一万两银子,专做此事。”
“至于说人手不足,朕让三经厂的太监抽调人手,新立朝报局,专门负责此事。”
三经厂,大明皇帝的私人出版社,印书、书籍排版这些事当然是能做的。
得益于朱元璋对于教育的普及,大明的识字率还是很高的。
再加上大明的低税政策,工商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书籍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