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第354节

  貂蝉想拉过被子,把脸躲在里边当鸵鸟,可惜没成功。

  曹操非要拉着她一起学揉面,传授擀面杖擀面的技巧。

  殿里关了灯,然后又亮起来,数次反复。

  貂蝉被迫给曹操表演了自己的歌舞技巧,唱歌时声音细细软软,听在耳朵里痒痒的。

  到下半夜,俩人还没睡。

  榻上的貂蝉眼睛含了春水般,媚意轻柔,似语还羞。

  “要不……夫君去找文姬她们吧,妾想睡了,求夫君饶我这一回。”

  貂蝉一副娇弱无力的样子,眉头微蹙。

  她大而亮的眼睛微眯着,流淌着浅浅的羞涩和喜悦,被子外的肌肤又娇又嫩,模样比平时更多了一分诱惑。

  曹操莫名生出君王不早朝的念头。

  眼前祸水的妖娆貌美,已达极致。

  他探臂一揽,再操旧业。

  貂蝉嘤嘤欲泣……不近女色曹孟德,临近天明才以莫大的毅力,罢战。

  “夫君,我几时能怀上你的子嗣。”

  “你再努努力,主动点,就快了。”

  貂蝉的体质非常特殊。

  俩人接触后,词条给出连串的提示。

  但曹操并未急着查看,建国称王,祭告天地,汇聚的气运,吞服长生丹带来的效果,都还未完全吸收消化。

  曹操能感觉到和貂蝉亲近后,自身正发生着某些奇妙的变化。

  不过他打算张弛有度,个人的气运攀升和修行,先缓缓。

  当晚,曹操便在貂蝉殿里留宿,大早还有些新番发生。

  导致的结果,就是貂蝉第二天,第三天,都没出门。

  曹操则恢复了正常的理事状态。

  新立国,待处理的事,多不可计。

  与以往不同的是,立国后的首次朝会,需面见百官。

  他以往虽然开府,下辖文武。

  但理事大多在书房,很少开衙,坐镇大殿。

  称王后则要有个相对正式的议事地点。

  曹操一身王袍,在典韦,许褚跟随下,由魏续引路,来到前殿。

  这座宅子的前殿,叫华观殿,十分宽敞,临时作为朝堂之用。

  大朝会就要等铜雀台宫建成,预计前后至少要两年以上。

  曹操进殿时,下方已是百官林立。

  文武分列,气氛庄严。

  文以荀居首。

  站在武这一列首位的,却不是曹营的嫡系。

  曹操麾下这些官吏,有些是从朝中沿用下来的。

  包括钟繇,名义上也是朝臣,转投曹操。

  站在武将首位的人叫杨彪,太尉,军方第一人的职务。

  当然他这个太尉是负责理事的,因为各大将领,需要征战。

  他是名义上的吉祥物,没有调兵的实权,用来做样子好看的。

  用的是他的名声,地位。

  其人是当朝柱石,名声煊赫。

  杨彪,字文先。

  杨彪今年五十五岁,少承家学,初举孝廉而入仕。

  其人从灵帝年间开始,历任京兆尹,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显职。

  他出身于弘农杨氏,曾祖父是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也都官居太尉,且都以忠直而闻名。

  他家里,世代研习《尚书》。

  算上杨彪,四世四公,和此前的汝南袁氏,同为当世最显赫的名门大族。

  不过杨氏没袁氏那么大的异心,也就没过分揽权,能存续到现在。

  准确的说,杨氏是帝党。

  不过他家大业大,没跟着皇帝一起跑。

  而曹操称王,也需要杨氏的门庭支持。

  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要作为过渡。

  杨氏投过来,对方方面面都是有利的。

  历史上的杨彪,杨修爷俩,就在曹老板麾下打工。

  眼下的杨彪,倒是知道进退,同时又保持着忠正廉直的人设。

  曹操登上殿内高起于地面的王座。

  群臣执礼觐见,高呼魏王。

  曹操从上方往下看。

  黄忠,张辽,赵云,太史慈,义,高顺,都在武将这一列。

  还有众多族亲出身的将领。

  文官亦是多有良才。

  但立国以后,掌九州之地,除了身边这些人,人才缺口仍旧很大。

  这次开国后的朝议,首要解决人才问题,曹操将再发招贤令。

  历史上的他,一生三次发招贤令,唯才是举。

  他用人的风格鲜明,就是只要是人才,都有进阶之梯,甚至可以不管以前行为上的善恶。

  这么做的一个内在原因,是为了打破士族垄断。

  也是因为乱世需用重典,不打破常规,时不我待。

  “我打算广纳天下文武,以商诸事。众卿以为如何?”

  汉时,称王后可称孤道寡,但曹操仍旧谦和自称,询问众文武。

  遂有亲随念诵他新写的招贤令:

  “……今天下,若有才而失德者,放于民间,惜为良才而不遇;

  或骁勇不畏,临敌力战者;

  或文吏高才而失德,缺仁孝之名,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皆不妨碍其入仕。着令各地,举才善用,务求没有遗漏。”

  这段话,曹操数次强调,有才,有勇者,即便缺了德行,犯过罪,也可以给其任用机会。

  意思就是让各地举才,不重私德仁孝,首要能做事,有实才。

  曹操选才不重德行,在当时,乃至后世,饱受诟病。

  这其中有个内因,除了乱世用人的特殊性。

  就是曹操发现士族用来举孝廉这一套,特么的老作弊。

  鸡鸣狗盗之事,士族做的最多。

  然后包装一下,传播仁孝之名,就能举孝廉,送入朝中为官。

  所以为人善恶、仁孝这些,尤其是士族说的,水分很大。

  曹操用人,要突破士族封锁,又逢乱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制度,来选拔天下贤才。

  他任兖州牧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发过一次求贤令。

  当时鲍信就给他举荐了出身普通的于禁,乐进等人。

  曹操称王,再发求贤令。

  除了求才,亦是在抑制士族,对人才的垄断。

  众臣听完,董昭立即出列:

  “魏王您这篇求贤令,笔力宏伟,气魄尤为惊人。真正的任人唯才,天下有才之士看到,必知您求贤若渴,心意至诚,争相来投。”

  朝会,是需要有一个风向的。

  董昭是曹操嫡系,铁粉。

  他特别崇拜曹老板,没事就舔一波。

  曹操发求贤令,他立即出来站台。

  表面是拍马屁,其实传达的是曹操求才之意已定,其余人别瞎逼逼。

  嫡系的都知道,因为是他们一起商议过的,齐声附和。

  但这么做会触动士族利益,曹操帐下,士族出身者,比比皆是。

  当然,士族也不都是坏人。

  相反,大多才智之士,皆出身士族,因为百姓没有读书的机会。

  杨彪就是士族中为首的那一个。

  他沉吟了一下,出列道:

  “魏王,先汉沿用了四百年的举贤之法,首重德行。您发招贤令,公然招揽不仁不孝,无德之人,这恐怕不妥,会鼓励一些人投机不修德行。

  若社会风气如此,不知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称王以后,需要海纳百川。

  曹操也要容许一些人存在,提出不同意见。

  但杨彪所说,他并不认同:

  “明面上弘扬德行,满口仁义,地方举孝廉,说他孝,他就真的孝了?暗地里坏事做尽,难道少了。

  德行是什么?

  前数年,天下大乱,各路造反的诸侯,多是举孝廉出身,每个都有德行考评,名满天下,当时的德行在哪?”

首节上一节354/4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