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第300节

  史上的曹操收服幽州时,已五十三岁,比他晚了二十年。

  二十年能做多少事……曹操心怀壮志,情绪起伏。

  身后,贾诩,程昱等人却是冻麻了。

  贾诩吩咐左右的随行笔吏:“赶紧把州牧这首词记下来,这词太好了,州牧的才情,纵观千古亦不多见。”

  然后小心翼翼的问:

  “州牧,这碣石山咱也登了,海也看了,星空也赏了,再站下去,诩可有些遭不住了。

  这寒风刺的人骨头缝都是凉的,州牧您要保重身体。”

  曹操:“你是怕自己冻病了吧。”

  贾诩坦然道:“诩要保护好自己,才能继续追随州牧,为您谋划献策。”

  嘴还挺甜。

  程昱在一边打哆嗦:“州牧,咱能不能别在这聊。”

  “走了走了,下山。”

  一行人下山后,就地扎营。

  第二天一早,曹操又登山看过日出,才施施然的继续启程。

  队伍回到冀州境内,就明显暖和了。

  曹操在车驾里盘算着如今的各方形势,和接下来要做的事。

  幽州以后,就可以心无旁顾的谋划凉州了。

  若得凉州,便是真正的北方一统。

  此时南方的几个州郡,位置,人口,经济皆不如北方。

  很多史书上,甚至都不承认三国时的蜀、吴政权,认为他们是地方割据,非正统。

  统一北方,曹操将手握九州之地,某种意义上算是小一统,可以立国了。

  曹操调出词条看了眼。

  词条上,他治下的人口,每一刻都在增长,已过四千万。

  他看过词条,颇感欣慰。

  这些人口比历史同期,多得太多了。其中有不少他的功劳,提前结束了许多地方的动荡。

  治下持续攀升的人口,还有从淮南,荆州跑过来的。

  淮南去年大旱,粮食的收成,本就很低。

  而袁术称帝后奢靡无度,消耗巨大。

  加上孙策和曹营对其用兵,短暂存在的淮南仲家政权,已经快垮了。

  曹操遂转开念头,声望达到五百万时,得了三个固定指向的提示。

  其中有一座墓葬中,标注出了长生大药的位置。

  正好令晋和他师叔厉五方,已从墨子墓满载返回邺城,可以让其去取长生大药。

  不过那座有长生药的墓,要不要派人去,曹操其实有些犹豫。

  那墓太大了,危险性可能不在秦岭大墓之下。

  ……

  洛阳。

  皇帝刘协,正在拟新的圣旨。

  曹操击溃乌桓,让幽州重归治下,消息传回来,万众称颂,一片欢腾。

  其外有军功盖世,内治日得民望。

  皇帝的忧虑却是与日俱增。

  他给曹操拟旨,同时也想试着通过圣旨,和曹操谈一谈条件。

  随同圣旨一起送给曹操的,还有一封皇帝的私信。

  曹操南归的车驾,还没回到邺城,皇帝派出的队伍,便北上迎他,送来了圣旨。

  皇帝在圣旨中,废除了太尉,司空,司徒的三公制,恢复了丞相和御使大夫的官职,任曹操为丞相,总揽国事。

  这表面上看是封赏,庆祝曹操凯旋,实则暗藏玄机,是小皇帝最后的挣扎和政治手段。

  随同圣旨一起来的,还有钟繇送的一则消息。

  曹军击溃乌桓,幽州大捷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凉州马腾接受了钟繇代曹操给出的任命。

  这意味着他愿意投效曹营,并且同意来面见曹操。

  “马腾要来见我,那马超就要开始坑爹了。”

  曹操在车上展开皇帝的私信,其上的内容,让他眼神慢慢眯了起来。

  Ps:求票~

第259章 凯旋南归,天命正身

  皇帝刘协十五年的生命里,经历了人生能经历的几乎所有磨难。

  他从小父母双亡,九岁被董卓立为皇帝,从此失去自由,恶人在侧,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

  之后他像待宰的羔羊,被众人轮流控制。

  他试过数次,想从曹操手里拿回自己的权力,可每次都会受到打击,失去的越来越多。

  他已经明白动不如静,应该安心蛰伏,安于等待。

  但他不能忍受被一个权臣欺压。

  这江山是他刘氏的。

  他要拿回皇帝的尊严和生杀予夺的大权。

  他想重振刘氏的江山帝业,而不是一个被控制的工具。

  刘协在给曹操的私信里,写了这样一行内容:

  “辅佐我,或者放过我。

  你想拿走我刘氏的江山,要付出代价。

  把司州和南阳给朕,朕封你为王,你有了名正言顺的封国。给朕一段时间,朕相信能比经营的更好,到时我们各凭本事,看看是朕攻破你的封国,还是你继续夺走朕的一切。”

  曹操眯着眼:把司州和南阳给你,李、郭汜掉头就会来抢,你拿什么抵挡,伏家养的那几千私兵,还是孔融这些人的嘴巴,能把叛军说死。你坚持不了一个月,又会回到原样。

  但皇帝这段话,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是以退为进。

  包括给曹操的丞相封赏。

  汉初的时候,高祖刘邦是天子,是一国之主。

  但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这三个职务的存在,让政府相对独立。

  其中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行政。

  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相当于副丞相。

  太尉则负责军事。

  这三个顶级官僚,大权在握,又相互制约。如同后世的三权分立。

  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不容许皇权旁落,加强了中央集权。

  所以就压制了丞相等三公的权力,他身边的尚书(秘书),权力转而膨胀起来。

  由于尚书台设在宫中,实际上是将三公治政的行政权,收回到了皇帝手中。

  光武帝时期,进一步改革,将三公改为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太尉)。

  从此没有了独揽行政权的丞相与皇帝对抗。

  但其放大了外戚和尚书台的权柄,三公变得有名无实。

  历史上是曹操要扩大权柄,进行政治改革,于是以皇帝的名义,恢复了汉初的丞相制。且更进一步,军政一把抓,所有的大权都收归到他手里。

  然而这是历史上的情况。

  在这方世界,曹操从根子上就规避了某些问题。

  他现在的权势,已没必要接受皇帝的封赏。

  所以皇帝的旨意,尤其是这次封赏丞相,并不是曹操在背后推动的。

  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从加封丞相开始,和荀有了嫌隙。

  又或者更早就有了,但丞相以后,独揽大权,是集中爆发的导火索。

  史上的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长期住在邺城。皇帝则仍被留在徐县,荀也在那里,相当于掌握着尚书台,成为皇帝传达旨意的中枢。

  荀荀宫令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当曹操成为丞相,尚书台的权力就没了,荀被架空。

  除了权力上的得失,还涉及到曹操后期对士族的态度等变化,两人开始越走越远。

  如今的曹操,对这些都是有预见的,所以一开始就表明车马。

  荀虽有忠汉之心,但从未跟皇帝接触过,也没掌握过历史上那些职务。

  他始终都在曹操手下打工,现在的两人,肯定不会因为这些原因再闹掰。

  但皇帝把丞相的位置,封赏下来,仍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小皇帝是在表明态度,又或者说想召集还愿意亲近皇权的人,摆明车马和曹操进行最后一搏。

  皇帝这是要冒着丧命的危险和我死磕,勇气可嘉……通过封丞相,看看还有没有人敢站出来,维护皇权。

  这可能是小皇帝,或者背后支持他的伏家,最后能想到的办法了。

  皇帝,伏家,都意识到再让曹操往前一步,会轻松的把皇帝的位置拿走。

  那时候连挣扎一下的机会也没有了。

  这种手段如今还有多大用处?

  谁敢站出来和曹操一搏?

  倒也不是没有……

  曹操微微摇头,把圣旨扔在一边。

  皇权最后一波反弹是好事,等拿了凉州,公开称王的时机也就到了。

  历史告诉曹操要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他的实力增长到现在,八州在手,仍未称王。

首节上一节300/4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