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第136节

  同时,将国学建立起来,寻找一些好的苗子,哪怕少都无妨,都可以先行建立,因为这些学院的建立,也无法快速为大王解决人才之虑,但尽快建立,可以尽早解决此难。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教育部除了要肩负起学院的建立,还有大王新下封地,尤其是云州府、真州府、泰州府、西州府、吴州府,以及现在大王正在出兵的吐蕃与倭国之地,包括西扶州在内。

  这些地方都需要人前去,让这些地方的人能够尽快使用汉语,不再使用他们原先各自国内的语言,这件事同样需要人手。”

  孔颖达停顿一会,见李元吉认真听着,继续开口。

  “至于越州府与吕州府、宋州府,越州府本就大部分人都会汉语,困难较小,吕州府与宋州府几乎都是迁移过去的汉人居多,情况同样比较小。

  唯独就是臣刚才说的那几个府,若是一起展开,根本没有这么多人。

  现如今教育部将广州府与雷州府学院建立,以及老师分配下去后,无法同时对那些地方展开语言统一事宜,唯有分批进行。

  故而,大王若是要教育部全部同时进行,那便请大王为教育部再调配一些人手前来。

  若是大王无法调配人手前来,那么臣就只有分批开始进行,时间虽相对会久一些,但大王亦能更早受益。”

  听着孔颖达说了这么多,李元吉是明白孔颖达的想法了,这是孔颖达想要先开展学院,以学院为重,统一语言为次,同时分批进行。

  因为人手他是没法调配的,孔颖达也知道,如今还来找他,这样跟他说,显然这个老匹夫就是笃定李元吉只能这样选,不然这货恐怕就要撂挑子不干了。

  李元吉也在沉思,无论是学院建立,还是统一语言,都是必须要完成的,但其中的主次,必须要确定好。

  学院的建立,确实可以让他尽快受益,如今建立这个学院,确实也为他提供了一些基层的官吏,解决了他很多困扰。

  至于统一语言,虽然要做,但他坚信,他对这些地方的统治,绝不会是短暂的,只要他还在,这些地方必然是继续被他掌控在手中,那么语言的统一适当推迟,也可行。

  而且学院的学子一旦毕业,无论是启蒙学院毕业还是州学、府学毕业,都可以进行分配,只是用途不同罢了,但语言这块,都是能够胜任的。

  想通这些,李元吉随即看向孔颖达。

  “冲远,以后想要做什么,直接说就是了,不要绕这么多,还威胁起我来了,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所说的,我可以同意,先行在广州府与雷州府进行学院建立,启蒙学院改为县学。

  接下来你对接好景仁,广州府与雷州府两地,不说每个县,但至少两个县就要有一座县学,州学与府学都要同时建立起来。

  至于国学,暂时先搁置吧,这国学建立起来,也没有合适的学子,而府学与州学,可以按照如今的学院,先行这样尝试教导,等县的学子上来,各府学、州学便摒弃现如今的招生,按照你说的来开始招生。

  而各府语言的统一,西州府、泰州府、吴州府、真州府,这四府之地可与韦云起对接,韦云起是个大才,你与他交流此事后,应是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其余之地,西扶州为先,其次,无论你怎么安排,都要给我将去倭国的人预留出来!”

  启蒙幼儿园?听着就像是一个幼儿园似的,哪有县学听起来霸气?

  至于让孔颖达预留去倭国的人,他早就已经有了想法,语言的统一,倭国必须要彻底完成,这个期间,要是敢有人反抗,对于倭国人,他是一点也不会客气的。

  越早进行,那些异乱分子才会越早跳出来,他也就能越早解决。

  尽管孔颖达不知道李元吉为什么会对倭国这么重视,也这么着急,但丝毫不影响他高兴,这次他来找李元吉,可以说完全达成自己的目的。

  如今都定下来了,他也是不想继续在这里待下去了,他还要去将这些事情全部落实下去,同样需要不少时间,还要再去找岑文本谈才行。

  “大王,臣知晓,臣这便告退,下去安排好此事。”

  “等一下。”

  见孔颖达想走,李元吉哪里能够同意,学院的事情看似定下了,其中还有不少的都需要完善,哪能让孔颖达这么下去了。

  孔颖达满是疑惑的转身,李元吉的声音随即接着传来。

  “这些事情确实可以这样定下,但学院的制度,仍旧存在着漏洞需要完善,接下来我说的这些,你全部记下来,然后再重新整理出来交给我,我看后没有问题,才能开始进行。

  你先不要反驳,接下来本王说的这些,不容反驳,你可以提建议,但方向,绝对不能更改!”

  李元吉无比严肃,即便是自称,都没有再用‘我’,就是为了让孔颖达知道,此刻的他,是绝对认真的,不容反驳的。

  看着孔颖达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李元吉很清楚,这是孔颖达要准备抓他漏洞了,李元吉满不在意,反而,他是非常喜欢孔颖达这个想法的,漏洞越早找出来,就越好。

  随即整理一番思绪,缓缓开口。

  “建立学院,首先需要的就是书籍与纸,书籍可以用印刷,如今印刷已经被改良,比之前更为好用,但即便是印刷,同样需要大量的纸,加上每个学院都需要用纸,若是继续用宣纸,造价有些贵了。

  不过纸的问题,本王可以来解决,这件事不需要你操心,你需要做的,就是挑选出分别适合县学、州学、府学需要的书籍,只要纸就位,就立即对挑选出来的书籍进行印刷。

  至于印刷数量,这就要根据学院招生的人数,所以,每个学院预计学子是多少,必须要有一个方案,这些,同样需要你来制定出来,然后交给本王。

  本王同意之后,根据学子的人数,届时适当在这个数量上多印刷部分便可。

  不然这些不准备,到了招收学子时,各方面不足之下,如何进行教学?

  这些,你可有意见?”

  李元吉说的这些,看着是小事,实际上却是至关重要,如今孔颖达一心铺在学院的整个架构,以及尽快将学院建立起来,忽略了很多,但他不能忽略。

  而孔颖达为什么会这么着急,李元吉都能猜得出来,那就是身为孔升后人,这么一个奠定儒家思想的机会,他是绝对不可能放过的。

  如今李元吉也是没得选,只要孔颖达别过分,他都能够接受,而且他建立的工业学院已经在投入运行,后面还有其他方面的专业学院,想要儒家再次独大,在他这里是别想了。

  孔颖达此刻更是收起了心中的成见,他着急建立学院,确实是有自己的私心作祟,这么一个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他是怎么也不可能放过的。

  一旦学院建立,后面全面普及,待几十年后,他孔氏将会在他的手中再现辉煌,届时天下门生,尽皆出自孔学门下,这么一个机会,才是孔颖达完全热衷并且着急的原因。

  现在李元吉提出的细节,他确实忽略了,他在想出这个学院教育制度后,就已经无心去顾及那些,只想让李元吉尽快确定并且推行。

  孔颖达脸色一正,对着李元吉躬身行礼。

  “大王说得是,是臣急躁了,请大王尽管说来,臣必定将这些整理而出,届时呈于大王,以让学院制度彻底实行。”

  (本章完)

第230章 颠覆如今的大小科举制度

  见孔颖达老实,不再那么急躁,李元吉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他可不希望这个老头子垮掉。

  自从孔颖达来这里,其实也带来了不少人前来,虽然都是深受儒学熏陶,有些迂腐的人,但这些人在做教育这一块上,李元吉都不得不承认,是真的拔尖的。

  随着孔颖达摆正态度,李元吉趁热打铁,再次开口。

  “你能有这个态度,很好,证明你确实适合教育部的事情,然而这个学院制度的疏漏,除了这些,依旧还有不少。

  刚才说到招生,而这个招生,极为重要,接下来我所说的,你同样需要记好,我可以允许提意见,但不容你反驳,以及改变方向。

  学院建立,必然无法满足所有人进入学院,那么学子的筛选,就显得极为重要。

  规划好招生人数后,这些学子有几个渠道进入。

  首先便是军中将士之子,凡是战兵之子,其家中可择其一子进入学院,记住,是战兵之家方可。

  若是一户人有两个男子都在战兵之中,那么这一户人,可以有两个名额。

  这个渠道的招生,至少要达到规划招生总额的六成,至于都是战兵之家的子嗣如何优先,那就按照其战功以及入伍的时间进行筛选,有军功的,以及入伍时间久的,优先录入。

  所以在招生之时,你需要协同兵部,兵部有花名册,只要有籍贯,就可以很快查出,进行筛选。

  除了这个渠道,便是举荐,下面村庄的老者,也就是德高望重之人,可以举荐,占招生总额的一成。

  但若是举荐人有故意隐瞒,亦或者不公正,则取消其举荐之权,同时将会面临惩罚。

  然后就是地方上官吏的子嗣,同样择其一子进入学院。

  最后则是面对所有群体的招生的名额,前提尽皆需是遵纪守法之人,没有不良记录者,除却上述已经有录入渠道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可进行,采取摇号,也就是抽签,抽中之后才可进入学院。

  抽签务必保证公平进行,每年招生,要有你教育部的人在场进行监督,若是有造假、暗中更改名额等行为,凡是查出,轻者斩,重则诛族!

  这些你同样下去后,按照我所说的,整理出一份可行方案来,呈我同意后,才能进行。”

  学院学生的招收,李元吉是非常看重的,如今他的根本是大军,他必须要将军人的荣誉给整理起来。

  一般招募入伍,都是很难的,越是太平盛世,越少有人愿意入军,都是通过徭役抽取,才能达成大军招募的名额。

  如今这样做,就是要让他封地之中的人,主动入军,入军都是其次,主要是战兵,也就是他最为看重的精锐。

  他这里的大军,大致已经分成了精锐战兵,以及常备兵,常备兵更多的维护治安那种,同时还要兼顾屯田,以及适当的其他任务,可以说做得比较杂。

  虽然也有训练,但常备军基本不会被他主动派出作战,更多的是防备,以及作为战兵的储备兵源。

  而战兵的任务就是作战,没有作战任务时,就是操练,没有其他任何事宜,战兵最为重要的职能,就是消灭来犯之敌,出击之时,击破敌军。

  战兵只需要干仗,其他任何的都不需要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作战而服务。

  至于其他的,更多的是为了兼顾,不让入学的这个机会太过单调,以免被人控制。

  而遵纪守法,没有不良前科这些嘛,纯粹就是一种约束吧,只要家中有子嗣,只要有想要进入学院一飞冲天的想法,那就得安分做人,少一些破坏稳定的人。

  举荐又是将一部分名额分配给不同的人,李元吉很清楚一件事,招生的名额分成若干,总比被一个人掌握的好,一个掌握,一旦这人坏了,那整个招生都坏了。

  分成若干,即便坏了一部分,也不至于全部都是坏了的。

  孔颖达静静的听着,此刻他的手中已经拿起了笔墨在记录着,实在是李元吉说的有些多,记录下来以免自己忘了。

  对于李元吉说的这些,孔颖达是有些想要反对的,他要反对的就是战兵将士这个渠道,占比实在有些多了,整整六层,他意向中的是,首先满足家族以及豪强,而且也不是百姓。

  然而李元吉决定得坚决,且他也没有太好的措辞,一时间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皱着眉头记录着,一个无情的记录机器一般。

  李元吉等了一会,见孔颖达写好,放下手中的笔,才再次开口。

  “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最为重要的,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等学院制度彻底铺开,以后官员的录用,将会采用科举制度。

  凡是州学学满五年以上者,每两年拥有一次科举机会,府学学子,每年都可以拥有参与科举的机会。

  至于国学,根据学生自愿,可通过科举入仕,也可等待三年学成,达成毕业测试后,由吏部进行分配。

  科举分为州试、府试、会试,以及殿试,每三年一次,这是所有考试一起举行的大试。

  州试与府试,想必不用我说,你应该也能够理解,会试就是通过府试的人全部集中来海康,进行会试。

  会试之后的殿试,则是在王宫之内,由本王亲自监考,最终决出排名。

  殿试前十,本王将会亲自接见,殿试前三,入仕后由本王亲自安排。

  除了三年一次的大考,每年同样要举行小考,也就是小科举。

  小科举只有府试与会试,由进入府学满三年之人,可参与。

  通过后,会由吏部直接进行人事安排。

  这个科举制度,前隋虽有,但极为不完善,你将本王所说的这些记下,过后再重新整理出来,若是你有好的意见,单独列出来,都写上。”

  成立学院是为了什么,在李元吉看来,不就是为了科举这最后一项吗?

  隋朝杨广其实有实行科举制度,但极为不完善,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你连学院都没有,你再用科举制度,上来的依旧还是那些人。

  哪怕是李二后面的科举制度,在前隋的基础上完善了许多,但最为根本的,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参加科举的人,依旧还是那批人。

  底下的百姓,以及其他的一些阶层,依旧无法触及,在知识被世家大族掌握的时代,李二实行的那个科举制度,更像是一种流程一般,或许是为了筛选世家大族之中更好的人进入朝堂之中吧。

  反正李元吉是极为不理解,尽管是李二率先使用,使得唐朝在后面的官员录入上都是使用的科举,也使得科举向后面进行传递,但李元吉不得不说,李二的科举,更像是一种儿戏。

  因为李二的那种科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唯一有些区别的,恐怕就是加剧了世家大族之间的内卷,然后就没了。

  而他这里可是完全不一样,不管你是谁的子嗣,首先都必须要进入学院,因为无论是小科举还是大科举,都要有学院的证明,才能参与科举考试。

  以后想要在他这里为官,必须要经过科举,若是你真的天纵奇才,还怕在科举上杀不出来?

  其实哪怕是他这种真正意义的科举,世家子弟依旧会占据优势,因为世家子弟在族中,还可以进行独有的教育,相当于就是家族给他开小灶,开了一个独有的培训班。

  这一点,是其他学生都无法拥有与比拟的,只要世家子弟不是太差,又占据绝对的教育资源,起点依旧比普通学子要高。

  对于这点,李元吉也没有办法,如今他搞的这个科举,已经是他能够想到最为公平、公正的了,对于普通人而言,他已经给了很大的机会了。

  想要改变命运,要么自己天资聪颖,要么自己就脚踏实地,为以后自己的子嗣打下基础,只要经历几代人,那些最先进入仕途的人的子孙,后面同样会有那样的小灶。

首节上一节136/195下一节尾节目录